APP下载

小学数学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探讨

2020-10-21赵爱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5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小学数学应用

赵爱华

摘 要:小学数学逻辑性、开放性、思维性较强,思维定势有利有弊,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能够使学生更迅速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但是在情况发生改变时,思维定势更多的呈现消极的影响,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根据思维定势的这一“双刃剑”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巧妙运用思维定势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思维定势;应用

“久会而成习,九合而成惯,九应而成习惯思维。”思维定势的存在,并不单单意味着新旧交替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障碍。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势常常帮助人们更迅速、更精准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思维定势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有些人谈之色变,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有些家长、学生对于思维定势的认知不够,想尽办法阻止思维定势的产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的思维定势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率、更精准的解决同类问题。对于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则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设置科学的应对策略。从而有效地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抵抗和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一、充分利用首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通常会对刚刚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更清晰的理解。近因效应则是指学生对于刚刚学过的知识印象较深、记忆更清楚。首近因效应是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的重要原因。以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强调整数和整数相加、小数和小数相加,小数点应对齐。小数乘法运算时,因数相乘的方式与整数因数相乘的方式相同,但是确定小数点的方法与小数加减法有很大的区别。因数中小数位数有几个,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学生进行学习时,容易受首因效应或者近因效应的影响。在学习新知时可能出现方法、知識点混淆的情况,产生思维定势。

例如有些学生仍然沿用小数加减法的方式进行乘法运算,或者学生因为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模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关注到学生受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的影响,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和有侧重点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在进行小数乘法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小数加减法的内容带到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更清晰、系统的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和把握不同知识点的区别。从而减轻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学生学习的阻碍作用。另外,教师应当关注到近因、首因效应的积极影响。学生会对刚刚学习过、最开始学习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更清楚地认知。在每节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教学重点在课程的前半段进行讲解。课堂伊始,要向学生讲述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学生有饱满的精神力和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把握教学侧重点。从而进行更有侧重、更清晰、科学系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

需要逆向思考的数学知识,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更明显。这类数学知识的设置旨在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活跃学生的头脑。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的锻炼,能够减轻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类型的思维题展开。其一,原理逆向题目。通过逆向数学原理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以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为例,长方形周长等于长方形长与长方形宽的和的2倍。反向推导,已知长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除以二就能得到长方形长与宽的和。这类原理逆向的数学题目大多是给出几个已知条件,让学生结合原理公式进行逆向推导。例如,已知长方形周长为20cm,长方形长10cm,求长方形宽多少厘米?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进行原理逆向分析。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调整题目设计,提升题目难度。例如,已知长方形周长为20cm,长方形长是宽的2倍,求长方形的长和宽?这类题目能够扎实学生对相关原理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也是减轻思维定势对学生消极影响的重要途径。其二,尺寸逆向题目。这类题目主要是指将事物的物理性质、常规属性等进行逆向变换,如高矮、大小、多少等等。常见的题目类型是,某小学组织看电影活动,3年级一班学生55人,比二班少7人,请问二班有多少人?有些学生受思维定势和审题不清的影响,在做类似的题目时常常掉进陷阱。许多学生会直接用55减去7得出结果。正确的解题答案应当是55+7=62人。数学教师应当多带领学生进行类似数学题目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三,方向逆向题目。方向逆向与简便算法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要培养学生充分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进行逆向变动的能力。例如25*8+35*8=?可以采用(25+35)*8的方式进行运算。

三、加强对易混淆知识的对比辨析

进行数学教学,需要对相似知识点和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对比、辨析。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影响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由相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已知长方形周长为20cm,长方形长是4cm,求长方形的长和宽?已知长方形面积为20平方厘米,长方形长是4cm,求长方形的宽?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积累相关数学题目,找出数学题目之间的相关性和逻辑性。展开专项习题课或者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既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解题技巧,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消除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

小学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思维定势作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需要数学教师引起重视并采取应对性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策略的设置,结义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推进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秀莹,靳涌韬.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116-117.

[2] 包新安.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43-144.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小学数学应用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