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磨”校本,教师“化蛹成蝶”的助推器
2020-10-21蓝伟霞胡秀丽
蓝伟霞 胡秀丽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学校立足校本研修,重抓“磨题”、“磨课”,进而“磨人”,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融合。
一、磨题:抠题“眼”,解读教材
(1)设计题目,抓住重点。参加各类培训,数次听说类似的话:不会设计练习的老师,不会教书。初为人师并不很理解,从教多年,特别是从事教学管理的岗位后,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就像统编教材语文作业本的设计一样,作业不再只是课后完成,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文本,进而帮助我们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能力。
(2)收集错题,突破难点。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误。其实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我们老师要善于变“错”为宝,借“错”生蛋。老师通过收集常规性的错题加以归纳整理分类,使接下去的教学和复习更有针对性,教学重难点更突出。这不就是良好的教学资源吗?这不就突破难点了吗?
(3)整理题型,深挖教材。经典题、错题、拓展题,是我们的法宝。以一个月或一个单元为基准,我们进行题型的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我们再次梳理教材的过程;题型的分类,让我们对教材的纵向、横向的了解更加深刻。我们不仅知道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知道一单元、一册教材的重难点。我们的教师也在题型的收集整理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磨课:探形式,聚焦课堂
(1)教研探路,说课先行。说课,是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和对教学过程的完善,是一种很好的迅速提升教师素质的综合手段。为此学校“一课三磨”的教研形式第一关就是——说课,旨在通过说课加深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
三年级组《方帽子店》的研讨,就由张老师开始说课,十五分钟的说课,涵盖了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说课后的讨论中,三年级组的老师思维进行碰撞。说课,就有这样的魅力,让老师们能针对教材仔细解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寻找教材前后的联系,特别是统编教材中前后册教材、本册教材之间内涵的联系。即“三个点”。
一是“起点”,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数学等学科经验。关注学生的经验,判断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此,才能实现“教在起点上”。
二是“终点”,即学生学习这个文本后,其生活经验和语文、数学等学科经验可能达到的新高度。终点的设定就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核心是学科知识的丰富和提升程度。
三是“关键点”,即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障碍,比如读不懂的地方、体会不了的地方、感受不到的地方等。这些是需要教师“教”学生“学”的关键之处,教师须想明白的是,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学?起点、关键点、终点,形成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框架,这是一磨的成果呈现。
(2)无生课堂,“二磨”跟进。无生上课由于规模小、时间短、反馈及时、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很受欢迎。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因此无生上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从教学设计上去关注,去思考这样的“三个点”。
一是由“教”转向“学”。我们应该转换思路与视角,“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基于学生“学的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的活动”的丰富性与完整性。
二是由“流线型”转向“板块型”。知识学习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侧面切入,且可以反复多次切入同一知识的学习。我们尝试将零散的学习活动围绕核心知识或核心能力加以整合,设计结构化的板块型活动,实现一项活动达成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功效。
三是由“平移”转向“阶梯”。块与块之间的活动避免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而应呈现阶梯式的台阶。一个板块活动推进另一个板块活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让学生获得一种“登山”的感觉。
(3)课堂互动,精彩呈现。说课、无生上课,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我们又怎能少了“课堂教学”这一实战呢?甚至很多老师不满于自己的第一次课堂实践,团队修改之后进行多次上课的。虽然都说课堂是有缺陷的艺术,但老师却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一是课堂观察。观察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问题的有效度;对学生回答进行分级判别,并做有效度的统计分析;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体练习等活动时间的统计分析,判断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观察二: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从学生表情、举手频率、朗读感情等,判断其学习情感的积极程度与对文本情感的体会深度。进而判断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
二是深度会谈。主要是针对细节进行深度剖析,形成课堂的亮点;针对忽视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行整改,形成共识。
三是现场重构。通过比照前后多份教学设计,教師可以获得专业发展的进步感,增强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让一课三磨成为一种专业发展的自觉行为。
三、磨人:共研究,合力成长
(1)教学理念,引领发展。“先学后教”、“以生为本”的理念,作为学校,需要的是引领教师落实到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磨题”“磨课”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问题解决意识:经历“磨题”“磨课”这一问题解决的艰难复杂的过程,教师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是一种顶真的教研品质与求真的科研精神,体现出对教学问题解决的强烈责任感与自觉性。
活动整合理念:教师的日常工作琐碎而又繁杂,备课、批改、辅导……销蚀了教师的工作激情与梦想。“磨题”“磨课”犹如一根纽带,将教师的教学以及有意义的教研、科研活动整合起来。研磨之中,有鲜活的思想与实际的问题碰撞,催生了教学的智慧。“磨”的活动,让科研落地,使教研升华,把教师从忙碌的泥潭中解放出来。
团队合作研究:“磨题”与“磨课”,都在于借助教师的集体研究,汇聚每个教师的教学智慧,形成了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抱团成长,滚雪球似的发展,是研修团队的力量使然。
(2)理论实践,促进成长。年轻的教师,特别是近几年分配到校的新老师,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很丰富,甚至于比我们从教几十年的老师更加了解新的理念。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学校开展的“磨题”“磨课”,就是让理论更接地气,试图解决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脱离的问题,被动与主动的问题,客体与主体的问题,使教师成为教育的主体,能够在自身的教育培训中具有“三强”能力。
“磨题”、“磨课”、“磨人”以学校课程建设、课堂实践和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师参与其中,紧扣学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三磨”教学,深入各式案例实证研究,探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磨”是一个有点痛苦的磨砺过程,这过程恰如“化蛹成蝶”,蛹使出浑身解数钻过狭窄的通道,哪怕伤痕累累、体无完肤,唯有如此,才能把全身的能量通过挤压转化到“两个翅膀”上,才能化作美丽的蝴蝶。通过“三磨”校本研修,我校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生本教育: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J].人民教育.2012,(3-4):11
(2)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有效性研究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成长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07.
(4)《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李春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