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0-10-21盛琮珊
盛琮珊
摘要:随着时代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和了解探究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指导。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电工;探究型教学模式
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知识面很广,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中职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电子电工的重视,学校和教师要对目前电子电工专业中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做一些探讨。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中职教师目前的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社会地位较低,造成了中职教师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没有得到严格的培训和建设,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中职教师由于资源的匮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1]由于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中职教师的建设和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我国中职院校招生考试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善,不同学校的招生范围和起点不同,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录取分数线和综合素质各不相同,很多中职院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较低,导致没有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2]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电子电工专业如何进行探究型教学
(一)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
在中职电子电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视频和图片使学生对复杂的专业知识产生直观的感受。通过高科技教学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电动机直接起动运行控制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向学生们演示喷泉和喷泉的仿真示意图。要求按下起动按钮时,泉池开始喷水,按下停止按钮时泉池停止喷水,通过用PLC实现整个控制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视频和图片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主回路的设计、程序的设计和运行调试。教师要不断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方式,多汲取和借鉴优秀中职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授方法,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是单方面的教授,学生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缺乏和教师之间的互动。[3]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教师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开发多种类型的实验和模拟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模拟量实验、简单的PLC教学模拟装置等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发现课堂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对电子电工的兴趣。在学习循环彩灯控制、运料小车两地三地往返运动控制、液体混合系统控制等课程时,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了解,明确实验的目的,鼓励学生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大胆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学生正确指导,让学生通过积极动脑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实践内容进行不断创新。[4]比如在设计抢答问题的指示灯时,主持人宣布开始之后,先按下按钮的选手指示灯就先亮,還要保证其他选手的指示灯不会亮。要测试指示灯是否都可以正常发光,停止按钮是否可以正常熄灭指示灯。学生可以在此程度上进行创新,为了方便主持任改变指令,可以省去熄灭指示灯这一环节,让指示灯延迟5秒后自动熄灭。企事业单位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还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全方位提升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找出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分析电子电工专业如何进行探究型教学得出教师要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性教学,要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完善和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把电子电工专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薛成红.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 000(002):P.23-24.
[2]赵越, 孙为, 刘欢,等. 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C]// 教育学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年10月). 0.
[3]袁彦辉, 寇录峰. 浅析中职PLC教学[J]. 科技经济市场, 2013, 000(004):111-112.
[4]潘春福.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创新路径探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 000(0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