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影视作品中生死观差异对比研究

2020-10-21李甜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死观中西影视作品

李甜

摘要:中国和西方由于经济、文化、历史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对待生命和死亡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对待生命和死亡的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尝试从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两个方面来阐释中西方生死观念上的差异,并且分析这种观念的差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西;影视作品;生死观;对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中国的文化流派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至今的都是先哲思想的精髓。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并且影响至今。其仁义的思想、为政的法则、做人的原则、对待生死的观念以及丧祭的制度都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西方文化中,对现实中的人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宗教,尤其以基督教影响最大,所以西方人的生死观是很大程度上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产生的。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是创作主体对生活的加工创造,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纵然生命如此美好,但是也有凋零的一天。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西对于死亡观念的差异也表现在了影视作品中。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对于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消逝具有不同的观念,并且都在影视作品中有所体现。

一、生命的存在

和西方相比,在对待生死方面,中国很明显更加重视生命存在时的意义和价值。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传统生死观念以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为主体,人生在世不过须臾数十载,活着的时候都还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生存的价值,怎么还有时间精力去考虑生命消逝以后的事情,所以说向生而生是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活着就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电视剧《琅琊榜》主要讲述了赤焰军少帅林殊化名梅长苏为赤焰军七万英雄冤魂平反的故事,战场上他死里逃生,中了梅毒,虽经过治疗但是也命不久矣。在有限的生命里他并没有意志消沉等待死亡,为无辜冤死的战友平反就是他坚持活下去的动力。在繁华帝都搅弄风云操纵官场匡扶正义,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坚守的。

《琅琊榜》是一部古装电视剧,而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向观众表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对生命不同的价值追求。少安放弃了上学的机会,让自己的弟弟去学校接受教育,自己和父亲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挣工分。但是他也并没安于生活的现状,善于学习其他村庄农业的发展模式,具有勇气和动力带领村民致富,这是少安生命存在的价值追求。剧中少平高中毕业,回家做过一段时间的老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在村庄里做一名老师是已然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少平眼界开阔,他不安于现状,认为自己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这一片狭小的村子里,要去更大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不在意做什么工作,就算是在暗无天日的煤窑里挖煤也是快乐的,这是少平的人生追求。影视作品中的这些典型人物都是更注重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出以生观生的人生智慧。

相对于中国向生而生的人生态度来说,西方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更加推崇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以死观生的生死哲学。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每个人生来带有原罪,并且必须要遵循基督教教义,活着就是为了生命终结末日审判之时能够得到灵魂的救赎而上天堂。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第七封印》《处女泉》等作品都是在探索宗教、生命、死亡的哲学命题。电影《第七封印》这个名字源自于《圣经新约全书》约翰《启示录》中的典故,耶稣揭开第七封印就是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的信号。这部电影是在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下,骑士布洛克在回家的途中遇见了死神,布洛克利用与死神的棋局来拖延时间,面对死神的那一刻他对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尝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其实在基督教中并没有死神的存在,这只是导演创作出来的一个人物,死神的出现就是为了告诉人们死亡离我们很近,影片中还有一位画家在壁画中将死神形象烙印在墙上,并且对死神形象的塑造和现实生活中的常人无异,就是在提醒人们死亡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死亡的气息。在这种氛围中,死亡无法被忽视,它时刻都在提醒世人上帝在看着,死神在身边围绕,每个人都需要赎罪以便死后可以上天堂。

二、生命的消逝

既然生命生生不息,但是也总有香消玉殒的一天。人是有死的,这是人生的不解之谜,也是哲学的永恒话题。在如何面对死亡这个问题上中西方也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这种生死观念同时投射到了影视作品中。

《论语 泰伯》中记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的临终言行体现出儒家把死亡看作肉身的回归生命的安息,只要此生问心无愧便可安心面对。“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家对待生命消亡的看法,死亡只是肉体没有了生命体征,对于有些人来说他的精神遗产并没有被湮没,并且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纪录片《平衡》曾获得最佳纪录片奖,故事的发生地在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是藏羚羊的栖息地,但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形成了以猎杀藏羚为生的犯罪团伙。主人公扎巴多杰是当地的书记,藏羚羊为国家保护动物,在当时已经濒临灭绝,为了保证物种繁衍,扎巴多杰承担起了保护藏羚羊逮捕猎杀者的重任,主动向上级请求担任“西部野牦牛队”队长,在可可西里进行艰苦的保护藏羚羊的工作。纪录片中还引用了故事片《索南达杰》中的一个片段,把现实中索南达杰牺牲时冻僵的躯体,仍然保持着握枪姿势的情形同演员在现时的情形一同展现给观众。在保护藏羚羊和偷猎者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扎巴多杰和索南达杰都不幸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迄今为止,他们曾经对藏羚羊的保护的热情和事迹,以及对于西部生态平衡做出的贡献都不会被后世遗忘,这就是死而不亡者寿。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一个开创者。《庄子 大宗师》:夫得者,时也,师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以悬解也。庄子认为生命的降临是时运来临,生命的消亡是顺应自然。生死是有由自然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纪录片,除了记录中国不同地域的美食之外,又深刻的表现了人类的生命和土地、自然的关系。万物皆以土地为生,大自然孕育了无数生命。很多自然风光类纪录片也蕴含着同样的历史文化意蕴,那就是天地万物终将回归自然。

在西方死亡代表了个体结束了在人世间的苦难,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让自己的灵魂进入神圣的世界。英格玛伯格曼的影片《第七封印》,影片的最后布洛克和死神下棋,故意拖延时间让巡演者一家三口离开,布洛克等人回到了家里,他的妻子仍然自等待着他。他们进行吃饭前的祷告,就餐时死神敲门而至,让每个人都感到惶恐。布洛克在侥幸逃脱的时间里,从演员一家三口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最终死神将布洛克家里的人全部带走,跳跃着舞蹈朝远方走去。死亡是让人世间感觉绝望无助的事情,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能伴舞蹈前行,应该是摆脱了尘世间的苦难、肉体的束缚,让灵魂走向了永恒。

中西方在生死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是向生而生的生存观念,生命的意義在于有价值,纵使生命消逝,其风骨和精神也能流芳百世;西方则不同,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向死而生是他们的生死哲学,活着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了生命消逝之时能够得到救赎上天堂,在另一个时空让自己的灵魂得以永存。生死是每个人终究会面对的问题,对生死观念的研究,能够让人更清楚得认识应如何生存,又应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死亡,然后得以坦然面对生死。

参考文献

[1]何丹.先秦道家的祭祀思想—兼与儒家死亡哲学的比较[J].理论月刊2018(03)

[2]张尚仁.庄子的死亡哲学[J].学术探索2010(02)

[3]李祥俊.儒者之死—曾子临终言行的死亡哲学义蕴探析[J].齐鲁学刊2018(04)

[4]张红军.英格玛伯格曼的死亡哲学[J].世界电影2008(01)

[5]潘汝.《第七封印》: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J].当代电影2009(04)

[6]李淼.《第七封印》:横穿生命的救赎之旅[J].西南交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生死观中西影视作品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艺术家笔下的中西差别
中西结合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