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交通大学“互联网+”思政课创新方式探究

2020-10-21蒋清州郎佩冉孙蕊李青潞张思宇

青年生活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互联网+教学创新

蒋清州 郎佩冉 孙蕊 李青潞 张思宇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在教育教学领域,“互联网+”将通过互联网渠道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高校思政课技术革新、彰显网络化思政教育的魅力。本文总结各高校典型性“互联网+”思政课创新实例,立足西南交通大学实际,探索西南交通大学“互联网+”思政课创新方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西南交通大学;互联网+教学;教学创新

一、“互联网+”在高校思政课实现广泛运用

当下,常用的线上教学软件层出不穷,慕课、钉钉、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知到、U校园、雨课堂……资本的融入,更让线上教学课程类型层出不穷,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互联网渠道让翻转课堂得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无需受限于时间空间,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生态发生变化。

高校教师多通过“互联网+”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助材料、考察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互联网+”新形式的使用,冲破信息交流不变的屏障,巨大的信息流汇聚在网络社群之中,“多种声音”取代了“唯书本论”和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性,实现师生共长的学习模式。同时,因信息获得迅捷而出现的抄袭、作假、侵犯版权等学术不诚信行为,也在数据检测机制和相关法规要求的完善下,从根源上被阻断。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课贯彻国家实践育人理念提供了新平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对思政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融入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即贯彻了国家育人策略,也符合高校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三观”的教学理念。“互联网+”时代应运而来。但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有机融入和有效开展,依旧是高校师生的一大挑战。

二、西南交通大学思政课现状调查

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大背景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进行了思政课改革。在对西南交大一线思政教师、领导以及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作出如下分析:

(一)西南交大现阶段思政课改革措施

思政课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喜爱、终身受益,主要针对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进行变革。以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为核心,西南交大在现阶段思政教学改革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利用新媒体平台分享热点事件,实现与学生线上的互动交流。“西南交大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平台”官方公众号,每周都会推出“要闻回顾·时事热点”特辑,如今已有45期;

2、每学期举行“校领导讲思政”的系列课程,邀请每位校领导讲思政,吸引学生观看的同时,创新思政课形式、打造学校的特色课程;

3、打造“品牌思政课”,从西南交大的校史资源和轨道交通特色中挖掘与思政课的“碰撞点”,将交通强国的特色运用到思政课堂中;

4、打造一批高质量师资团队,定期派老师分别参加教育部级、省级、校级、院级的培训;

5、辅导员讲思政。学校通过考核、试讲、培训,最终确定每年约100人次的辅导员队伍讲思政。

6、筹备“智慧课堂”的打造,通过软件实现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交流;利用学校的“交通强国”展馆,进行现场教学。

(二)西南交通大学在思政课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随着思政课改革的进行,受现实条件等的限制,西南交大的思政课改革也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偏差

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定位与思政课的实际重要价值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希望思政课成为较为轻松的通识课或选修课,但思政课多样内容和不可动摇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作用,决定了它的长周期式学习和对学生学习情况考核的高要求。

2、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与实际获取存在偏差

学生希望通过实践获取思政知识,而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以课堂传授为主,灵活性较低;学生希望增添传统思政课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欠缺,师生沟通往往只服务于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学生希望思政课老师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而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活跃度低、互动效果差、案例分析陈旧、思维固化。

3、教师的授课期望与现实存在偏差

教师希望能增加师生互动,但课堂上的交流慢慢演变成了“举手给自己加分”或是一种随机点名考勤方式,失去了问题讨论思维碰撞的原本价值;课堂内容因题材和言论限制,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久而久之,教师也忽略了课程设置的优化;线上QQ群或微信群中,即使教师有时转發一些热门事件的评析,回应也寥寥无几,师生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

4、“互联网+”思政课流于形式

在“互联网+”风潮下,多媒体设备广泛运用于授课,教师也将慕课等线上学习情况纳入最终成绩考核,但学生对线上学习态度敷衍,收效甚微;教师为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周,用于主题征文、小组合作拍主题视频或是小组讨论发言等实践性活动,反而成为同学们所反感的“形式主义”,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学校的思政类微信公众号更新频率低且主要用于发布相关作业,学生关注度较低,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5、部分改革措施难以落实且效果难以保证

西南交大现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但学校对精品思政课的宣传力度较小,未能在学生中形成广泛的认知度;学校目前独特的思政课程仅针对某一部分学生,涉及面较小,且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目前的思政课堂更多的仍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此外,学校有部分活动原意在于提升学生的相关认知能力,却最终成为师生彼此之间的负担。

三、契合西南交通大学实际的“互联网+”思政课改革建议

目前,西南交通大学已有一批体系化的思政教育改革措施落地实践,并取得了可观的改革实效。教学团队也在着手更为深入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笔者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阅读相关权威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西南交大思政课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

思政教学可采用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搬出教室,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思政课改革应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出更多受学生喜爱实践性学习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体验模拟法庭、借助VR技术走进历史故事等。

(二)充分结合“互联网+”新形式,革新思政教学体系

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进行“微课程”教学、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是思政课创新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可通过校内外团队的配合,搭建适合的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增添思政课的活力,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特色活动,如开设“时事播报与评论”板块、评选“我最喜爱的思政教师”、征集学生作品(思政类视频、漫画等)、师生一起开发慕课、微课、共同运营公众号等。思政课教师也应提升信息化水平,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教学,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此外,教学团队也提升对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水平,并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通过时政热点的分享、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加强思政教师团队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在思政课改革发展不可或缺。高校可结合自身资源定期组织老师分别参加各级教学培训,为思政教学团队培养中坚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完善对辅导员的专业化管理和培训并建立相应的督查、考核、激励机制。此外,西南交大的“校领导讲思政”的特色课程别具创新。校领导、教授坚持到教学一线授课,学生可以在网上排课系统中自主选择某位校领导主讲的思政课。校领导还与思政课专职教师“结对子”,开展集体备课,结合课程特点共同开展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衔接、重难点问题等方面的研讨。稳步推进“校领导上思政课”制度化、常态化,将对思政课改革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思政课

思政课改革创新可以将品牌战略运用其中,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思政课。高校思政教育可以结合本校的特色课程、深厚的精神理念等,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打造特色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品牌思政课,并在建设品牌思政课的基础上有效进行网络化、视听化和数字化改造,积極投入到“思政课微课”“思政课慕课”建设中,打造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程。校方还应依托品牌培育工作机制,对创新教育过程中的细节与步骤进行管理,为金牌品牌思政课的呈现提供有力支撑。

(五)激活师生互动,增强思政课程的活力

教师在课堂上增加课堂互动、讨论时事热点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状况出发,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学生问题,建立数字化课程教学问题库,保证思政课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的“接地气”和思想指导价值。此外,思政课教学也可以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取长补短,更具备针对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课程实践性和指导作用。如:面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时可开设模拟法庭,让学生置身其中,思考并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互联网+教学创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