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例谈
2020-10-21李爱
李爱
摘要 我国教育已步入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下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学理念,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心理游戏的设计巧妙地将心理辅导理念和班级建设融合一起,它能有效地指导解决高中班级存在的各种难题。
关键词 心理游戏 班级管理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步由不成熟迈向基本成熟,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质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数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守旧,很少渗入心理健康方面的新理论,德育效果并不显著。此文将谈一下团体心理游戏在高三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一、心理游戏的概念
心理游戏是依托相关心理学理论,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以改进个体不良心理状态为目的的系列性教学活动。
二、心理游戏在高三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高三班级学生呈现特点
高三年级是学生高中生涯中最为紧张的一个学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业繁重,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与升学压力,常常表现出焦虑、失望、烦躁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高三备考心理,营造出张弛有度的班级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最终自信地走进高考考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二)渗透心理学理论 突破单纯的娱乐性
我们在对心理游戏进行选择和整合時,十分注重对心理学理论的挖掘与渗透。理论作为我们心理游戏活动设计的基础,也是开展活动的重要依据。目的并不在于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而是将知识融入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作为设计者,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堆砌游戏活动,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比如针对高三的凝聚力我设计了《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团体心理游戏活动方案》,并渗透了团体动力学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针对高三中期学生压力大,我设计了《缓解压力的团体心理游戏活动方案》,并渗透了情绪ABC理论和考试焦虑理论。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班级建设得到有效提升。
(三)游戏形成单元序列 管理目标清晰化
心理游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讲究的是单元序列,而非单一、片段化。游戏的设计应符合课程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具体包括课程主题、学生培养阶段性目标、游戏项目设计及游戏目标等。
如缓解考试焦虑的活动设计:我们设计了四个阶段的游戏活动。比如第一个阶段的“目标,你有吗?”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画四个大圈:第一个圈里,写出今生想要实现的目标;第二个圈里,写出四年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个圈里,写出一个月内要达到的高考目标;第四个圈里,写出今天想要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梳理清自我目标,以及高考目标。让他们认识到:高考只是人生长远目标的一个小驿站,其实不必紧张,只要每天把任务落于实处,目标就能慢慢达成。第二阶段的“补句子”,是个很小的活动设计,用时15分钟左右。方便在高三开展,将班级分成几组,用这样的省略句让学生口头交流:如:备考的过程我有些紧张、烦躁的心情是很正常的,因为...... 想到高考,我想说...... 虽然这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
每次考试都有进退,孩子们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通过这样的小组交流,口头倾诉,让学生深层次地挖掘自己,接纳自己。第三个阶段“积极的我”。每组一瓶水,一个透明的杯子,一盒回形针。将杯子加满水,并讨论和尝试在水杯中加入回形针。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信,让学生有尝试努力成功的欲望,树立积极的心态。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焦虑和压力与学习效率的影响。四个阶段的完成,从认识压力,直面压力到克服压力,到接纳压力,与游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班级活动规划。
(四)注重活动反馈 关注个体差异
心理游戏的活动主体和辅导对象是学生,所以评价心理游戏的有效性,首先要考虑学生因素。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游戏结果的深度和准确性以及学生内心感受的反馈和表达。其次要考虑教师因素。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与记录来达成活动效果的反馈。心理游戏活动的实施是在团体中进行的,它更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彼此交往合作,难免有些孩子不配合、不参与从而不能获得独特的活动体验。而班主任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因为需要调控整个活动的流程,难免会忽略掉一些学生的感受。因此注重活动反馈非常重要,有助于提升活动的效果。
三、结语
高三,对于一名学生而言,意味着流汗、流泪的过程,还有压力的承受。作为班主任,此阶段最关键的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帮助他们顺利走过中学时代的最后一段旅程,“心理游戏”大有用武之地。“心理游戏”将逐渐成为心理辅导课中用来让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 田国秀.学苑出版社
【2】《“心理游戏”育德功能及其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 张燕.德育实践
【3】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与操作 胡朝兵.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