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教育卷入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0-10-21曹雨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

曹雨

摘要: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是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其精神健康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对约2万名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从家庭支持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选取父母教育卷入中的智力卷入、情感卷入和行为管理三种维度,探讨了解哪些维度是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首先,总的来说,本文调查对象的精神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次,父母智力卷入和父母情感卷入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父母行为管理则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总结不足之处,并提出进一步研究需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父母教育卷入;智力卷入;情感卷入;行为管理;精神健康;家庭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健康是一个具有社会广泛性的话题,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长期保持在生理水平上,而对心理层面——精神健康的关注则较少,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属于人类健康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样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缺一不可。在今天这个新的全球化时代,精神健康在个人生命甚至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人类健康观念在经历了从“生理”到“心理”,再到“精神”(张兴国,陈丹,2016)的转变进程,关注精神健康已成为新时代的新追求。

未成年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明天,身为在各方面还需锻炼成长、需要细心保护和细致教导的群体,他们能否拥有良好的成长環境健康发展,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症等等,以往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群体中,近年来也开始在未成年人群体中频频产生;我国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和自杀问题的概率也显著增加,在我国常常称精神健康为心理健康,在新时代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未成年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精神健康需要引起广泛重视。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未成年人整个教育链条上的三个环节,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未成年人至少都要在学校中接受系统的九年义务教育 ,完成学业后也都在社会上工作学习,但教育的开始是在家庭,理所当然父母就接下了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第一棒。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开展教育的最初时期,在此期间,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与父母的教育卷入息息相关,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整体看来,首先,国内外学者多选取农民工、流动儿童、留守老人、外来女工等特殊群体为对象来研究其精神健康问题,对未成年人群体进行的精神健康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把关注更多地集中在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可以丰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其次,国内从家庭支持理论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研究数量目前仍较少,本研究的出现可以丰富此层面的研究理论。再者,本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家庭支持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研究父母教育卷入的不同维度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及时发现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问题,对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和指导家长教育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出需要后续专门研究来充实和发展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父母教育卷入的结构

国外早期研究中,学者多关注父母教育行为与孩子心理健康或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Stevenson,Baker,1987),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基于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本身就有很多形式和方法,学者们开始对父母教育卷入进行分类工作,并从多种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结构观。

Grolnick(1994)等人更强调儿童的主动性,他们认为孩子会对父母所提供的资源进行积极加工,所以,在进行父母教育卷入结构划分研究时,把情感因素放在了首位。他们对父母教育卷入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父母教育卷入的三个维度:(1)行为参与(behavior involvement)。主要指父母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例如出席家长会等,增加与老师的互动,促进对孩子的了解,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2)智力参与(intellectual involvement)。指父母提供给未成年人一些有助于智力和认知发展的资源,例如带他们去图书馆或书店、带他们参观博物馆,丰富人生经历和增加生活体验;(3)个性卷入(personal involvement) 。主要指知道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表达对孩子学习以及学校的积极态度。这种划分方式是从知、情、意的角度切入,并不是简单的现象描述,构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结构。(罗良,2011)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Fan(2001)把父母教育卷入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1)家庭监控( home supervision),包括指导检查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监督其学习习惯、态度和行为控制其娱乐休闲的时间,例如看电视、上网时间等;(2)教育期望( educational aspiration),包括父母对孩子分数、名次的要求、考取的学校、获得的荣誉奖状等等;(3)学校参与 ( school participation),包括父母参与学校活动和学校老师的互动交流等,例如参加家长会,出席学校的活动;(4)亲子交流(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包括父母与孩子交流其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孩子与父母讨论自己的心事或烦恼等。

(二)家庭支持与未成年人精神健康

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指个人来自外部环境的物质或者精神帮助,主要包括家庭支持和其他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家庭支持是指未成年人从家庭成员中获得的支持,主要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亲子互动有关。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它在有效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帮助消除个体心理障碍、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李强将其定义为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缓解心理应激反应、降低精神紧张、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李强,1998)。总的来说,作为压力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缓冲媒介,在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中,社会支持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

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既有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思想和行为,也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肩负着对孩子道德教育和优秀品质的塑造责任,良好的父母教育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现在社会的父母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孩子的学业成就上,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压力,不利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发展健全。近年来,为了寻求影响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家庭因素,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下面仅就三大家庭因素进行分析:

1.父母素质和教育方式

父母素质即文化水平、道德涵养和价值态度,是影响子女成长的一个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理解子女,在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家长的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张少丽,李玉焕,董继承,2015)。父母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态度也影响着孩子的精神健康,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尤为重视,因此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学业压力,反而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产生了反作用,不利于其发展和健康成长(Fields,L. & Prinz,R.J,1997)。在王盼的研究中,父母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及生活态度等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王盼,2017)。熊孝梅根据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总结了以下四种: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禁锢型(熊孝梅,2006),在“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关颖、刘春芬发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关颖, 刘春芬,1994)。芦婷在研究中发现很多父母重智轻德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以及与他们的精神交流是极度匮乏的,这就导致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并且家长们只注重言传不注重身教,致使一些青少年精神极度贫乏,情感交流体验不畅,基本道德规范缺失(芦婷,2016)。

2.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在此基础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模式。家庭是双亲家庭、单亲家庭还是寄养家庭等等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完整的孩子能够接受到相对较多的关爱,与之相反,单亲家庭的孩子则较自卑敏感(田峰溶,李冬,张静,李敏玉,2012)。郎国强的研究显示,家庭结构完整健全,家庭关系和谐,直接关系到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否健康,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郎国强,2005)。

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指家庭收入、父母职业以及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职业同时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与个人的收入、声望及权利直接挂钩。父母拥有较高的职业地位,子女则相应的拥有更多自信,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更容易对子女高控制、低支持,不利于子女的成长发展,教育投入也迫于现实相对较少。(李靖环,2013)。国外既往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的精神健康水平低下以及家庭医疗资源不足是与儿童早期精神、行为最为密切的相关因素(Rebecca H.Bitskom,吕哲,2017)。

本研究从家庭支持的理论视角出发,根据宋冰的研究,选取父母教育卷入中的智力卷入、情感卷入和行为管理三种维度(宋冰,2010),探讨了解哪些维度是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父母智力卷入程度越高,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越高;

假设2:父母行为管理程度越高,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越高;

假設3:父母情感卷入程度越高,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是以学生、家长、教师及校领导为调查对象,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的112所学校、438个班级、约2万名学生为调查样本开展的大型教育追踪调查项目。调查主要将焦点聚于探索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结构对于个人教育产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而探究教育产出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

此次研究所用的数据为2014——2015学年完成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一次追访所得,调查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本研究采用八年级学生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涵盖了个人家庭、身心健康、学业成长、行为发展等基本情况,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正面临来自中考的压力,其精神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考察其精神健康状况较为合适。

(二)父母教育卷入概念操作化和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一级变量为父母教育卷入概念,它形成了相应的二级变量。文中的变量关系是: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是因变量,得分越高说明其精神健康水平越高;自变量包括表示智力卷入的父母检查作业和父母指导功课,表示行为管理的作业考试管教、学校表现管教、交朋友管教、穿着打扮管教、上网时间管教和看电视时间管教,表示情感卷入的与父母交流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与父母交流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交流与老师的关系和与父母讨论自己的心事或烦恼。除了研究假设中提到的自变量外,本文还引入了一些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包括父母的职业地位、家庭文化资本、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变量。

四、结果分析

(一)描述分析

本文这部分将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基本状况,对于精神健康,我们 采用“您是否感到沮丧,消沉,不快乐,生活没意思,提不起劲来做事,悲伤难过,紧张,担心过度,预感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个问题来测量,并设置四个梯度的回答选项,分别为“经常或总是感到,有时感到,很少感到,从不感到”。如表二所示,各精神健康变量的均值都大于2.5,总的来说,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都不错,只有很少的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较差。

(二)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为因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父母教育卷入的三个维度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结果见表2的模型1-4。

从表2中可以看出,模型1为控制变量的基础模型,其R2大约为7.1%。文化资本1-有无独立书桌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水平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文化资本2-家庭藏书量、父母经常吵架、与爸爸的关系、与妈妈的关系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均在0.1%水平上显著,且都是正向的显著影响。家庭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越多的文化资本,其精神健康水平越高,未成年人有独立的书桌和能够阅读到更为丰富的书籍,对其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未成年人与父母的关系即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影响,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启蒙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孕育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同样的,父母关系也是一个广受关注的影响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因素。控制其他变量后,父母不经常吵架的未成年人精神健康水平比父母经常吵架的高0.293分。

1.父母智力卷入模型

在模型1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模型2加入父母教育卷入维度中的父母智力卷入,主要包括检查作业和指导作业两部分,结果显示,模型的R2轻微提高,为7.3%,我们发现原本在1%显著水平上的父母关系变为了在5%水平上显著,可见,在父母智力卷入的过程中,父母关系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水平有所下降,我们推测,可能的原因如下:一般在检查孩子作业和指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父母双方不会同时参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会在此时暴露在孩子面前,从而对其精神健康水平造成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父母检查作业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水平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1部分得到验证,有9.5%的可能性做出如下推断——与未被父母检查作业的学生相比,父母检查作业的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更高。父母检查作业是一种对孩子关注的表现,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产生互动交流,对孩子的行为、学习状态和心理想法会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及时地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卷入行为进行调整改进,促进孩子的学业成就和健康发展。

2.父母行为管理模型

在模型2的基础上,模型3加入父母行为管理,主要包括作业考试管教、学校表现管教、交朋友管教、穿着打扮管教、上网时间管教和看电视时间管教,结果显示假设2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二不成立,模型的R2轻微提高,为7.5%,虽然有改善模型的作用,但从P值上看,模型3的P值大于0.05,显著性低,所以模型3不考虑。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如下:首先,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其对于问卷问题的理解受到当前认知能力、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其作答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从而影响测量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其次,八年级的未成年人正处于备战中考的重要时期,学校老师对他们的管理会更加严格,比如,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和规范行为举止的学校表现要求,穿校服的服装要求,禁止早恋的交朋友要求等等,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责任。

3.父母情感卷入模型

在模型3的基础上,模型4加入父母情感卷入,主要包括与父母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与父母讨论和同学的关系、与父母讨论和老师的关系以及与父母讨论自己的心事或烦恼,结果显示,假设3部分得到验证,与父亲讨论自己的心事或烦恼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有正向作用,P值为0.012,有6.8%的可能性做出如下判断——与不和父亲讨论自己心事或烦恼的未成年人相比,与父亲讨论自己心事或烦恼的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更高。我们推测,可能的原因为:父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我们总是会把父亲当做学习模仿的榜样,遇到问题更多的是寻求父亲的帮助和意见,向父亲述说自己的心事和烦恼,我们的心理负担会降低,压力也会随之减少,有利于精神健康的发展。同时模型的R2轻微提高,为8%,模型4的R2大于模型1、2、3,说明加入第4个变量(情感卷入)后,回归模型更优。

值得一提的是,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父母情感卷入后,原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父母对未成年人上网时间的管教变为在5%的水平上显著,父母对未成年人上网时间的管教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水平存在反作用,有7%的可能性做出如下判断——与父母管教上网时间的未成年人相比,父母不管教上网时间的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更高。父母与孩子加强了情感交流,是好事,同时也会产生反作用,未成年人尤其是处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孩子,一方面学习的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本身就会有叛逆情绪,父母不让去做的事,比如控制上网时间,他们反而会对网络产生好奇和依赖,这时候,父母与他们的沟通就会变为唠叨和造成他们压力的源头,不利于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发展。

五、结论与讨论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研究重点分析父母教育卷入的三个维度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影响因素重点包括三部分:(1)父母智力卷入与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关系;(2)父母行为管理与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关系;(3)父母情感卷入与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关系,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验证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未成年人精神健康与家庭支持控制变量具有相关性,与爸爸的关系、与妈妈的关系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均在0.1%水平上显著,且都是正向的显著影响,即亲子关系越融洽,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更好,这与已有研究相符。《穗港澳台青少年精神健康与社会支持比较研究》中研究发现来自家人的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在家人支持中,父母亲的支持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兄弟姐妹、其他亲友,这说明亲子关系极大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第二,父母智力卷入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环,父母自然也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现代社会教育背景下,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有很强烈的教育期望,孩子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本研究发现,父母检查孩子作业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可见父母也需要不断充实自我和增加知识储备,在检查孩子作业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增加对自家孩子了解的过程,有利于孩子精神健康的发展。

父母对上网时间的管教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随着父母情感卷入变量的加入,父母进行上网时间管教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变得显著,且具有反向作用,即父母越对未成年人进行上网时间管教,其精神健康水平越低,但这并不代表父母完全不实施上网时间管教是对孩子有益的选择,而是应该去选择合适的行为管理方法,不能用强制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这样反而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未成年人精神健康受到父母情感卷入的影响。一方面,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重要的教育场所,其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陪伴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假设证明,与父亲讨论自己的心事或烦恼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父亲的交流越多,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越好,因此,父母应当更加注重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式,不仅要做到情感卷入,而且要做到高质量的卷入。

未成年人是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下一任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的明天,未成年人作为各方面需要保护和成长的群体,国家加强立法和实施各项政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未成年人的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也受其影响。本文对学校特征、国家政策等因素仍考虑不足,这也有待后续专门研究的充实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兴国,陈丹.健康观念转变及其当代意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01):30-36.

[2]罗良.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父母教育卷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1-28.

[3]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01):66-69.

[4]张少丽,李玉焕,董继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5,28(05):400-402.

[5]王盼.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46-48.

[6]熊孝梅.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6(06):99-100.

[7]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4:47-51.

[8]芦婷.青少年偏差行为家庭教育因素与社工介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9]田峰溶,李冬,张静,李敏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11):3-6.

[10]郎国强.略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02):15-18.

[11]李靖环.青少年个体抑郁产生的家庭因素及预防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3):123-128.

[12]宋冰.初中生父母教育卷入与成就目标定向、考试焦虑、学业成绩的关系.硕士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3]Stevenson,D.,&Baker,D.(1987). The family school relation and the childs school performance[J]. Child Development,58:1348-1357.

[14]Fan.X.(2001).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 growth modeling analysi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70:27-61.

[15]Fields,L.& Prinz,R.J.Coping and adjustment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7(17):937-976.

[16]Rebecca .H.Bitskom ,Joseph .R.Holbrook ,Lara .R.Robinson ,ReemGhandour , Camille Smith,Georgina Peacock,呂哲.2011—2012年美国与儿童早期精神、行为、发育障碍相关的健康保健、家庭和社区因素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7,29(05):4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