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徽宗之“瘦金体”
2020-10-21邓允
邓允
引言
“瘦金体”书法不仅拥有皇室的雍容华贵之感,而且还兼备仙风道骨的道家气质,独特而优美,极具审美价值,此书体的出现,既有它特殊的审美意义,又能反映出一个特殊朝代的历史变迁和审美倾向,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一、“瘦金体”的社会背景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政权由混乱走向统一,社会经济关系由缓慢发展走向繁荣统一,文化也随之繁荣昌盛。
北宋建国之后便呈现出了一种“重文抑武”的发展倾向,赵匡胤对文人士大夫实施了前代少见的优待政策,文化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一种“武将尽读书,臣庶贵文学”的局面。在这种特殊的社会条件之下,北宋的文化艺术极大发展,形成了一个灿烂辉煌的文艺时代。
二、“瘦金体”的渊源及书体特点
宋徽宗,名赵佶(1082年-1135年),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作为一位皇帝,他在政治上昏庸愚昧,在生活上穷奢极侈,但在艺术上却具有敏锐聪慧的目光,创造了独步天下的“瘦金体”,在书法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艺术佳话。
(一)“瘦金体”的渊源
在書法界,大多数书家都认为宋徽宗创的“瘦金体”是受褚遂良、薛稷、薛曜、黄庭坚、米芾等书家的影响。“瘦金体”的用笔和点画应该都是在薛曜书法的创作中得到的启发,这一点可以从薛曜的《夏日游石淙诗帖》中得到肯定。《夏日游石淙诗帖》中的“带”字无论是起笔处还是转折处笔画的那种肿结感,都与“瘦金体”相仿的笔画如出一辙,也就是说,此应为“瘦金体”的起母体。而“骨感”这一神韵特征便是黄庭坚的书法与“瘦金体”最为相似的地方。黄庭坚的书法在收笔的时候往往锋芒毕露,就总体的笔势而言,其用笔豪放舒展,字势开张,而“瘦金体”略显秀美雅致,又彰显了一种纵横恣肆、不可抑制的神采。米芾的书法则是优雅俊逸,“瘦金体”在点画结体方面都与米芾的行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带有浓厚的魏晋的文人气息。宋徽宗的“瘦金体”法度凌驾于世俗之上,又融入了自己的意识,笔画源于古人又自出新意超越古人,实属难得。
从“瘦金体”这个名称来看的话,可以直观的释意为一种比较坚韧坚劲挺拔又相对骨感的一种字体。联系宋徽宗的画作来看,其画作多为工笔花鸟一类,因此推断,其用笔的本源与其经常画花草和鸟类的羽毛等用笔习惯息息相关,落款与画作相较来讲,在毛笔的选择和使用上应一致,多为偏细的长锋笔。也就是说,在这种特定的用笔与书写习惯及前人的瘦劲书风的影响下,便形成了宋徽宗特有的书体——“瘦金体”。
(二)“瘦金体”的书体特点
从用笔方面来讲,“瘦金体”可谓是方圆结合、刚柔并济。卫夫人云:“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瘦金体”整体上更偏向于“筋书”,细挺拔,极富骨质感,线条有张力,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棱角分明是“瘦金体”的另一个特点,笔画在转折处进行了美化的处理,呈三角形状的几何图形,使得节奏感更加强烈。在取势方面,将线条粗细变化极尽夸张,使立体感更强。
三、“瘦金体”的审美特点
(一)意境特征
所谓意境,即一种能够使人心灵充斥、意味无穷却又很难以言表的意蕴,它是虚实有无的协调,是形神与情理的统一,既蕴于象内又生于意外。“瘦金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形态,它的意境特征也相对特殊。宋徽宗一度认为鹤是美的典型,既有看破凡尘的悠远、神仙般的恬淡,又如贵族般优雅,从而把鹤当做了模仿的对象,他所创的“瘦金体”也具有鹤恬淡高雅的韵味。
(二)气韵特征
气韵指的是文学或艺术上的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以及在审美时我们从所欣赏的对象中所感受到的经久不息的带有节奏感和规律性的生命力。北宋艺术的审美趋向整体都比相对纤弱,艺术发展更加精致细密,进而呈现出一种精巧的艺术面貌。“瘦金体”便是当时审美特点的最有力的代表之一。“瘦金体”的行笔看似纤细却强劲有力、富有弹性,书写速度也是迅疾劲猛有行书风貌,其笔法老道自由,粗细变化非常丰富,纤细而不失稳健,厚重而不压抑,横竖撇捺也是各具风貌。“瘦金体”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之间无不彰显着宋徽宗对审美理想和纤巧文雅的气韵的追求。
四、“瘦金体”对后世的影响
“瘦金体”在历史上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它表达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而且人们非常喜欢其刚柔相济、开放舒展、瘦细挺拔的书风。“瘦金体”对北宋的钱币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期,钱文有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大多为当时的名家所书,充分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然而在北宋的钱币中,要属宋徽宗以“瘦金体”所书的“大观通宝”及“崇宁通宝”艺术价值最高。其中“大观通宝”的书写形制异常精美,独具特色。而“崇宁通宝”意度天成,笔势劲逸,不但被世人称为“宋代第一泉”,而且还与王莽时期的悬针篆书并称为古泉书法中的“二圣”。“瘦金体”与金属美妙的形制、古朴的质地相辅相成,呈现出一种在纸币上无法体现的艺术效果。宋徽宗在位期间北宋的钱文书法呈现出了一片辉煌的局面。
长久以来,研习“瘦金体”的人并不是太多,直到近代,才有一些专攻花鸟的画家去临习并为之己用。为什么“瘦金体”的研究者比较少呢?首先,“人正则笔正”的说法影响人们对于书法学习对象的选择,其次,历来的儒家教育使中庸的观念深入人心,“瘦金体”那种笔画细劲、棱角分明的特点不符合人们对“中和”审美理念的追求,还有就是宋徽宗身份特殊,封建时期人们很难对其品头论足,又怎能进一步研究。虽然学习“瘦金体”的人不多,但是仍然给一些爱好书法的人提供了参考形式,更是有一些书家受“瘦金体”的影响,如蔡京的行书《徽宗十八学士图跋》瘦而不枯、洒脱飘逸,极具“瘦金体”的风貌;金章宗的书法也是竭力模仿“瘦金体”;启功先生的字,结体严密、字势挺拔、字体拉长,也具有“瘦金体”的基本特征。
“瘦金体”这种对功力要求极深、线条凝练的书体,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其精、气、神,以及书写的连贯性,切忌得其皮毛而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黄君.《书论十三篇》[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61.
[2]张伯荣.《中国书法笔力详解》[M].1版.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13:131-15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