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罪交织成的命运
2020-10-21徐艺
徐艺
摘要:朴赞郁作为韩国最具有风格的导演之一,通过《共同警备区JSA》和“复仇三部曲”——《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等电影作品抒发了深刻的个人思想,他的作品中虽充斥着极端、暴力、血腥、阴暗等元素,却通过这些“暗黑”元素表达出对人性的讴歌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关键词:朴赞郁;暴力美学;复仇三部曲;爱与罪;民族传统
1998年韩国撤废了“电影剪阅制度”,建立起了电影等级制度。自此以后,色情、暴力、恐怖、敏感题材等都不再受到限制,一时间韩国的电影作品呈井喷态势,也出现了很多有才华的优秀电影人。朴赞郁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凭借其颇具风格的电影作品名扬国内外。当人们谈及朴赞郁的一系列作品,总伴随着“黑色”、“诡异”、“暴力”等词,看起来都是一些负面的词语,但朴赞郁却能够让观众在“负面”的剧情中,捕捉到正面的人性光芒,在罪里感受到爱的存在。
一、叙事策略
朴赞郁的电影作品,很少采用那种观众一眼能望到头的线性叙事,而是多采用时空交叉叙事结构,将悬念和惊喜分别放置于贯穿全片的各个细节中,让观众根据剧情的一步步发展,一层层揭开叙事的真相,并在最后恍然大悟:噢!原来之前就有提示了!《亲切的金子》从影片一开始就道清了金子为何坐牢以及她要找谁报仇,看似有着非常简洁明晰的叙事结构,朴赞郁却将多线索多时空交叉叙事结构发挥到了极致,金子与不同狱友的人情关系,各狱友为何以及如何会帮助金子采取复仇行动,通过出狱前后的不同表现得到了合理解释,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但这种方式如果没有操作好,就会使影片节奏拖沓,甚至使观众对剧情感到疑惑。因此多线索多时空交叉叙事需要导演具有扎实的叙事功底,朴赞郁无疑做到了这一点。金子与各狱友的故事都非常有看点,可朴赞郁对于这些,选择仅仅各使用几个闪回镜头,就将复杂的故事梳理清楚,没有破坏叙事的主次,还增加了影片的丰富和趣味性,可见朴赞郁叙事功底之深厚。
二、影像风格
(一)视觉形象
在朴赞郁的电影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十分出彩,朴赞郁大胆采用高饱和度的颜色,无论是作为主题色还是贯穿色,在他的搭配下,都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美感。《亲切的金子》里金子的紫红色眼影,《我要复仇》里青年阿游的绿色头发,《老男孩》中美度的红帽子红夹克,《蝙蝠》里晃眼的白和与之相对的血红色,《机器人之恋》里红色的车间等等。朴赞郁的大多数作品都使用了红色和绿色来作为影片的色彩基调,原本对立的两种颜色通过朴赞郁对色彩的面积、浓度等不同程度的处理而变得和谐与融洽,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和谐美。电影中不同的高饱和度色,体现了不同的内涵,具有不同的隐喻效果,也加重了观众观影时的心理压迫感,对影片叙事和氛围的塑造都提供了帮助。
(二)听觉营造
在朴赞郁的电影作品中,对声音的运用十分大胆却恰到好处。比如在刺激的暴力时刻,朴赞郁却选择了古典乐与之相配,使影片达到了一种荒诞又不会令人觉得违和的境界,同时也减缓了暴力画面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在朴赞郁的一系列作品中,无论是激昂的交响乐,还是温柔的钢琴曲,又或是庄严的古典乐,都恰到好处地衬托着剧情,使剧情更加完整更加和谐,渲染着氛围,烘托着人物心境,也能把观众更好地带入叙事的情境中。朴赞郁还十分注重无声的运用,在充斥着声音的世界里,一旦变得寂静无声,就反而更能引起人们心理注意和特殊感受,朴赞郁就利用这一点,让影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影片《老男孩》的高潮部分,朴赞郁适度使用了无声效果,使之与紧张的画面形成强烈对比,更使观众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无力与绝望感。
三、人物塑造
大量案例告诉我们,真实丰满的人物,往往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在人性的指引下,做出了相应抉择,这些抉择或好或坏,带来不同的后果,而这些人物往往在让人恨的同时又让人感到心疼。在朴赞郁的电影中,就常常出现这样让人又恨又心疼的角色,比如《我要复仇》中的为了给姐姐治病而选择犯罪最终铸成大错的青年阿游和为了给女儿报仇而选择杀人的老板东劲,《老男孩》中多年以来心怀怨恨和内疚的李佑真,《蝙蝠》中受尽欺压和不公平对待,最终化身吸血鬼暴虐杀人的泰珠等等。正是有着这一个个生动立体的角色,才使朴赞郁的电影作品深入人心,成为可以反复观看和揣摩人物的优秀作品。
四、美学风格
提起朴赞郁,大家都会想到“暴力美学”这个词,暴力美学指的是将暴力的镜头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呈现,使观众在看这些画面时,被画面所呈现出的形式美所吸引,而忽略了本会造成不适的暴力成分。在“復仇三部曲”中,暴力美学无处不在,冷酷而果断的镜头,扭曲而荒诞的构图,真实而克制的长镜头,在形式上塑造出别样的美感,也衬托了暴力的残忍和真实。朴赞郁常常使暴力镜头赤裸裸展现在观众眼前,令观众更加直接感受到人性中的恶和阴暗面。但是在暴力的形式外壳下,我们可以瞥见的,是朴赞郁对于人性的思考,在大量暴力、血腥、黑暗的镜头背后,我们能感受到一丝朴赞郁希望我们看见的人性的救赎与温暖。
五、爱恨情仇罪与罚的人物命运
朴赞郁偏好围绕着“人性”这一命题展开探索,探索人物并不绝对的恶或善,用极端、暴力、血腥、阴暗等元素包裹住对人性的讴歌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出人性的复杂。在朴赞郁的电影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都是纠葛在一起的。在“复仇三部曲”中,三部影片中的人物都为了自己所爱之人展开复仇计划,在宿命的轮回与人生的荒谬中,因爱生恨,因情犯罪。《斯托克》中斯托克家族嗜血的基因已经决定了女孩英迪亚最终会走向万劫不复的命运。《蝙蝠》中受人爱戴的神父成为了取人性命的吸血鬼,这不就是命运对他开的最大的玩笑吗?《共同警备区JSA》中的政治因素,也已经早就决定了两方士兵直接悲惨的命运。爱恨情仇罪与罚的人物命运,体现在朴赞郁的所有电影作品中,并通过不同的故事,给观众带来对于人性的不同的思考。
六、对民族传统的重视
虽经历过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但和其他许多韩国电影导演一样,朴赞郁坚持在电影中呈现韩国本土文化价值,坚持对民族传统的重视。同时,也并未一味排斥和摈弃外来文化,而是选择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将其与本土文化合理结合,做出创新。朴赞郁喜爱阅读莎士比亚、卡夫卡等外国作家的著作,这些阅读经历深深影响着朴赞郁的创作风格,使他的作品既有东方美,也有西方的魅力。比如《蝙蝠》这部作品,讲述的就是吸血鬼的故事,吸血鬼源自西方,朴赞郁将其置身于东方环境下,呈现出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别样的诡异美感。电影《小姐》将故事背景设置为日本殖民统治朝鲜时期,原著却是一部西方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英国。朴赞郁的改法使电影有了一个崭新的背景面貌,既避免了与前人作品有过多相似之处,也避免了观众们对该故事太过熟悉而失去兴趣,而韩国本土观众则会对该背景产生更多的亲切感。以及在朴赞郁的其他作品里,也出现过主角或配角拥有西方的宗教信仰的设定。西方与东方的碰撞和结合,更突显出大韩民族的心理特性的矛盾和复杂性,无意中就使得对电影中某个体的描写上升为对整个民族本性的刻画,使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变得更加深刻。同时,韩国电影中对民族传统的重视和呈现,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能通过电影这一载体增强了对韩国的了解,也促进了韩国文化的传播,使韩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成为独特又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