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概念对比分析

2020-10-21郭薇

青年生活 2020年22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黑格尔马克思

郭薇

摘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进行了首次系统阐述,提出了异于黑格尔的新的历史概念。黑格尔把历史分为三种,其中“哲学的历史”是其主要的历史概念,他将“哲学的历史”理解为发展到人类精神阶段的绝对精神以人类为工具实现自我认识,实现自身的完满的过程。马克思则将“历史”理解为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历史。导致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历史概念的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二人基于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间的不同侧重采取了不同的观察历史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历史;唯物主义

一、黑格尔的历史概念

黑格尔认为,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于历史学家,历史学追求如实的经验的事件记述,哲学的历史则是对历史本质的探究,是对其中的一以贯之的动力和原则作“思想的考察”。

以哲学的方法观之,人类的历史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的过程。黑格尔将能动的绝对精神作为唯一的实体,以他的形上学理论体系来解释历史。他的形上学理论讲述了一个绝对精神由潜在而自我展开最终达到现实的过程。整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黑格尔辩证法的“正题-反题-合题”。

第一个阶段,绝对是潜在的。作为纯粹的思想观念或者范畴,它是绝对发展的起点。但在这个阶段,它已经包含了未来发展到完满的一切可能性,“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经含有树木的全部性质和果实的滋味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第二个阶段,“绝对”自我外化为自然,自我外在化为对象,为客体,精神和自然呈现出分离和对立。第三个阶段,绝对真正成为了“绝对精神”,黑格尔把人视为精神的代言人,人类精神则是绝对的最高阶段。通过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和精神的分离被扬弃,绝对精神认识到自然的本质就是具有普遍形式的概念,而由于自然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外化、外在表现,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完成了自我认识,成为了真正的现实的自身。

人类历史对应的正是第三个阶段即作为人类精神的“绝对精神”以人类为工具认识到自身的本质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它的本质就是自由,即“依靠自己而存在” 。而精神的自由的体现就是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性。世界历史就无非是自由意识的发展进程。而这一进程的开端是作为人类精神的绝对精神拥有了自觉性而开始自我认识的时候,其标志是人们开始自觉地记录已发生的事件,因此主观的历史记述和客观的历史是一起开始的。由于“在本身中确定而在结果上持久的”因而值得记录下来的事件是在人类社会逐渐发展为国家,颁布了普遍适用的法律之后才产生的,所以在此之前的时代都属于史前时期,在那里主观的历史记述和客观的历史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

整个历史都是绝对精神认识到其自身本质即自由的进程,而就这一进程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而言,“‘自由只是这样普遍的实体的对象,如像‘公理和‘法律的理解和要求,以及适合它们的一种现实‘国家的 产生”,历史就是人类逐渐理解公理和法律并且建立前两者贯彻于其中的国家的过程。在最初的阶段,君主专制的东方国家,只有君主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少部分人也就是公民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基督教影响下日耳曼民族知道一切人类作为人类是自由的,但是在现存的国家中还没有达到现实的自由,下一步就是要通过“艰难的长时期的文化工作”,把自由原则贯彻到国家的机构中去。

而这一进程推进的动力就是能动的绝对精神,它“在实现自己的目的时,将自己转移到人们的观念中去”,表现为人们从私人的利益,特殊的目的出发,实现自己目的的热情,需要和兴趣——人们认为自己的各种行为是在自己的观念指导下进行的,为的是私人的目的,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不自觉地充当了绝对精神的工具,以自己的行为推动历史向着完成绝对精神的更崇高的目的前进,即使是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也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罢了——这被黑格尔称为“理性的狡计”的作用。整个世界的历史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以人为工具完成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实现的进程。

二、马克思的历史概念

马克思也认为哲学的历史研究不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简单的记述和编纂,并历史理解为一个可理解的,合理的过程,把经验材料提供的历史内容概括为一个有规律的,而且是进步的过程。但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反对预先建立一种抽象的思辨的逻辑体系,然后将历史资料纳入逻辑框架来解释,而是主张历史研究应从“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根据现有的经验资料来考察和阐明历史。

马克思的历史以作为个体的,有血有肉的,需要吃、喝、住、穿的,进行物质生产等实际活动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人即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为出发点。他认为,人类历史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是“人的肉体的存在以及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而历史的起点是现实的人们基于上述前提开始物质实践,即开始使用工具对自然进行改造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间接地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的时候。历史就是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的发展史,其运动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者其他的“某个形而上學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这种历史学说就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这种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历史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及其产生过程。而历史的结构可分为三层:生产力、市民社会和意识。生产力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水平。生产物质资料的需求促进了交往活动,促生了不同的交往形式,交往形式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又反过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发展起来,从单纯的生理分工,偶然的个别活动中的分工发展为有意识的长期分工。与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对生产活动及其成果的分配,规定着各人在劳动材料、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的所有制由此产生。而一定历史阶段的交往形式以及作为其载体的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就是市民社会。而人的意识就是由现实的人在市民社会中生产出来的,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被现实的人意识到了的存在,在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产生的。而所有宗教、哲学和道德作为意识的产物都是产生他们的人的物质生活的反映,是不能够脱离现实的人而独立存在,自行发展的。

马克思的历史的发展进程就是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下生产力、市民社会和意识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依次交替着的各个世代一方面继承并利用以前各代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在被前一代改变了的环境下进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三、黑格尔和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差异原因探究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黑格尔历史概念虽然都将历史解释为一个可理解的,有规律的发展进程,但在历史的出发点、起点、结构、推进动力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二者采取了不同的观察历史方法。

具体来说,黑格尔是先在思辨的领域建构出一套逻辑结构、思想体系,然后用该结构去考察经验的历史材料,“把历史当作是一种消极的材料。不许它保存本来的面目,逼迫它去适合一种思想”。他先在思辨的哲学领域证明理性或者说精神的本质是自由,是“宇宙的实体”,又是“宇宙的无限的权力”,它是它自己和以它为基础的宇宙万物的唯一基础和终极目标,同时又能动地推动着这一目标的实现,然后再以哲学领域的结论作为对将要考察历史的全体的概观和考察的结果,将历史纳入精神自我实现的进程之中来解释。所以在他看来,理性统治着整个历史,历史进程就是能动的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在逻辑上必然的过程,一切历史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绝对精神的表象。

马克思的方法则是根据现有的经验材料来考察和阐明历史,他的历史考察是“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他不是从意识出发,而是从有生命的个人即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历史。从而得出历史是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的发展史,作为交往形式的市民社会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而市民社会又是意识的各种理论产物和形式(包括宗教、哲学、道德等)产生的基础。一切意识都是特定的现实的人的意识。而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不是思想的活动——是革命,而不是理论批判。

进一步来说,这两种方法的分歧又可以用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来概括。黑格尔之所以采取根据哲学而非历史的尺度考察历史,逼迫历史去适合思想,是因为相较于改变世界,他更注重建立一个完善的哲学体系来对世界进行合理化的解释。他并不认为哲学的历史需要追求与符合经验的真实,理性统治着历史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经验判断。而马克思则更关心改造世界。他对历史的解释是为了消灭现实的人生活着的,感性的世界中社会发展的阻碍,从而推动历史进步。因此他选择回归经验的历史资料,以具有实证色彩的方式探究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强调在现实的人生活的世界中推动历史的进步要靠变革生产关系而非改变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843-1848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2.

[2]黑格爾著;王造时译. 历史哲学[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08.

[3]崔凯. 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比较[D].山东大学,2005.

[4]张尚仁. 评黑格尔的历史观——兼论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来源[J]. 云南社会科学, 1983(2):42-49.

[5]翁寒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新历史观的艰难蜕变——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继承谈起[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7-10+96.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黑格尔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别开生面的描绘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