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20-10-21胡易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民间产生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蕴含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特点及文化特征。然而,在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面临走向衰落的命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以成都木偶戏为例,通过认识木偶戏、了解木偶戏的发展变化以及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使其保持完整性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木偶戏;保护;开发
引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留存下来,但由于缺乏对其价值的科学认识,以及不恰当的开发利用,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重视,遭到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成都木偶戏便位居其中。“傀儡戏”是木偶戏的别称,它是一种由艺人来操作木偶,以木偶人物作为主角的故事呈现形式。成都木偶戏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从四川木偶戏中脱离出来,受到四川年画艺术手法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成都木偶戏无论是在其产生、发展、低谷时期都独具巴蜀韵味。在20世纪中后期,国外就已经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法国依靠民间团体的力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1.8个组织团体,日、韩更是将非遗的传承与义务教育相结合(郑憩,张雪领,栾惠,2018)。国内虽已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但仍存在保护政策不够完善、保护措施不够科学、保护手段过于单一等问题。如何保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商业化、舞台化。如何开发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将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一.对成都木偶戏的认识
(一)成都木偶戏的分类及表演方式
木偶戏作为戏曲的一种形式,表演时需要表演艺人,木偶,曲儿,舞等多方面的完美配合,表演艺人即是木偶人物的经脉,经艺人熟练的操作,将故事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富有文化意蕴的剧目,出色的表演,生动精巧的人偶造型等都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成都木偶分为大、中、小三种。大木偶身形高大,长约1.4米,重5公斤,与真人十分相像,其造型生动,四肢灵活,表情丰富(侯莉,2005.)。眼、眉、口、头、手、腰,可灵活配合,表演時能做出穿衣解带,叩头,舞刀,吐火,喷烛等动作。演出时艺人腰系布袋,插入一根直杖作为支撑点,用双手来控制大木偶完成精彩的表演。中型木偶体积较大型小,长约80公分。小木偶长40公分,娇小玲珑,一些细小人物的动作即通过它来表现,小型木偶操作起来较大木偶容易,因此深受儿童的喜爱。被单戏也是木偶戏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被单戏又叫“桶桶戏”“独角黄”,只需几支竹竿,一张桌子,一块布或被单即可搭成一个戏台,在街头巷尾流动表演。木偶戏表演的剧目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川剧、神话传说。木偶戏演唱形式、舞台布置、服饰道具、人物造型、专用术语也都受到了川剧艺术的影响(侯莉,2005.)。在没有电视剧,电影的时代,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民众、文人喜爱的戏剧艺术。
(二)成都木偶戏的历史发展
四川木偶戏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可以寻找到这一戏曲的踪迹。唐代农业生产工具有了新进步,手工业种类繁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木偶戏在各地广为流传。清朝末年,各地的木偶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以荣华班、祥瑞班、字均班、瑞乐班等最为知名。抗日战争期间,旧中国衰败,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许多表演艺人被迫转行,另寻出路,成都木偶戏衰落(雷涛,2018)。建国后,成都木偶戏得到重新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之下组建了专业表演团队,建立了专用的木偶戏剧院。表演艺术逐渐专业化,木偶表演人才的培养方式也有了改进。表演剧目就有《断桥会》、《情探》《杀情》,其中《情探》更是受到了奥布拉兹卓天(苏联木偶艺术剧院院长)的称赞(文谨,1994)。改革开放后,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成都木偶戏与全国其他木偶戏类型的交流也日益广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将木偶戏的影响推广到国外。成都木偶戏曾出使到荷兰、瑞典、日本等国,受到国外友人的一致好评与欢迎。“中国一绝”便是央视赋予它的最美的称号。
二.成都木偶戏的现状及濒临消失的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成都木偶戏都是蕴含本地区人文风情,民俗习惯的艺术载体。但如今木偶戏的生命力渐渐缺失,究其原因不仅与木偶戏演出市场的萎缩有关,还与人们对木偶戏的认识不足以及社会保护措施不完备有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木偶戏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时期。队伍的不稳定,老艺人的去世对木偶戏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而今年轻的一代对木偶戏没兴趣大多选择外出工作,造成了表演及雕刻技艺失传。又因其受到演出场所,演出的资金,人力等因素的限制,社会影响力渐渐变小。木偶后继人才缺失与演出艺人的低待遇低收入有着很大的关系(刘霄,2018)。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的艺术欣赏、文化追求的改变,当代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逐渐弱化,对本民族文化了解很少,对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更是缺乏科学的认识。追求国外文化被年轻人看作是对时尚、浪漫的一种向往。例如在选择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西方洋节时,年轻人往往更倾向于后者。虽说这是文化交流的一大体现,但也不应该忽略本民族文化而一味地崇尚外来文化。其次,对木偶戏的开发利用,创新性发展都被视作是保护木偶戏的一种可行措施,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很难平衡到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相比较看到木偶戏的历史文化价值,人们更多地注重其商业价值。因此不合理的开发和不正当的宣传也就导致了成都木偶戏失去了它的原真性。再者制度保障不足,缺乏完备的规划也使得木偶戏保护工作所需的资金得不到落实,表演及雕刻的继承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木偶艺术发展困难,没有了昔日的辉煌。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三.成都木偶戏的价值分析及保护措施探究
(一)成都木偶戏的价值
成都木偶戏经多年的积累,其操作功夫,造型艺术及雕刻工艺愈渐成熟,在表演的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民间习俗的内容如地方性的语言,词汇等,承载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此外,木偶戏还对我国的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国内动画的创作也受到木偶戏独特的表演形式的影响(任占涛,2017)。木偶戏产生、生存于民间,刻上了区域文化的烙印,是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的外化,在传统戏剧的曲调,唱腔的研究中具有启发意义,在让国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二)成都木偶戏的保护与开发
1.加强政府在木偶戏保护工作中的支持力度。日本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国家,很注重财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日本政府对那些在传统艺术表演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人才给予了重要关注,如给一些著名匠人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并每年进行一次免费技能培训(郑憩等,2018)。这正是我国在木偶戏保护工作中值得借鉴之处。木偶戏的雕刻以及人物造型都需根据表演剧目进行设计,需要拥有精湛技艺的人来制作,所以对于主动担起传承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政府可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以及经济补贴。以此来解决表演艺人报酬低,内心表演动力不足的问题。除了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政府也应加强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完善保护机制。加强对木偶戏本身的保护,对传承人的保护,明确国人在木偶戏发展传承中的义务。
2.借助当代新兴媒体,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木偶戏的宣传与保护。现在是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抖音、快手、B站等各种网络平台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便利。抖音的内容也从当初的娱乐性变得商业性,各种在某一领域特别精通的人才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技能,在这个信息极其不对称的时代,网络平台为我们打开了新领域,可以了解到许多新鲜事物。如舟山村三鼎甲工艺品艺术馆就通过抖音平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出神入化的橄榄核雕,匠人以精湛的手艺将小小的橄榄核雕刻成一尊尊佛像,蜻蜓等艺术品。因此,通过抖音、广播、电视等媒介来进行宣传,将极大地增强木偶戏的影响力。而对于木偶戏的数字化保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究木偶戏雕刻技艺以及人物造型的发展变化,通过图像整理和文字信息的收集来保存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其次应由浅入深,注重对木偶戏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文化的理解及传播。运用图片、影像、文字、音频等加以重现还原,赋予其新的解释,新的活力。木偶戏同优美的诗词歌赋一样,除了感受其表面的词、句、韵律的美,我们更应去体会它所呈现的意境之美,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注重兴趣的培养,为寻找新一代传承人奠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及接触到的文化对其兴趣选择及思維方式有很大影响。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越来越早地对孩子进行各式教育,如少儿编程,少儿英语,像舞蹈,音乐也是从小开始培养,让孩子在音乐的美的熏陶中成长,这也渐渐增强了孩子对音乐,对舞蹈特殊的审美。所以,对成都木偶戏未来的传承也可以从小孩抓起。在关注到了儿童这一群体时,也应重视年轻一代在木偶戏传承中的作用。可开启校园传承保护模式,如开设相关课程,定期举办表演剧目的征文活动,木偶造型设计的比赛活动,知识竞赛,手工艺品展示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了解木偶戏的突出特征,表演形式,传统演出剧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木偶戏的保护中。
4.借助“明星效应”扩大成都木偶戏的影响力。当今社会,疯狂追星的人数不胜数,对企业来说这便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将明星效应运用于产品上将迅速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如2020年1月10日,演员迪丽热巴出席成都IFS的启幕活动,为adidas neo代言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明星效应利弊同在,但恰当运用势必在木偶戏的宣传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如邀请明星参加木偶戏的巡演活动。号召明星以身作则,肩负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利用明星的影响力、感召力,让更多的人知晓、热爱、保护木偶戏。
5.对木偶戏进行合理开发及利用。文化向来被看作旅游的灵魂,为此可将木偶人物开发成旅游中的特定商品。对于成都木偶戏,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可以只看到其商业价值而使它失去原生态的东西。基于游客的感知价值来进行开发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力,增强木偶戏吸引力的有效方法。游客感知价值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消费的产品的价值感知,是基于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理性评价(郭安禧,郭英之,李海军等,2018)。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都更为注重旅游的这一过程的深度体验。所以仅仅是买一个做工精细的木偶小人儿对游客没有太大的纪念意义。为了扩大木偶戏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用形式最为简单的被单戏来进行宣传。那样木偶戏表演的场景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影视剧中或是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游客可以亲眼看到木偶戏表演的魅力所在。还可以进行现场教学,教给游客们一些简单易学的制作木偶人的方法,任其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现场利用自己制作的木偶人表演一段。这样游客收获的不仅仅是纪念物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表演形式的了解,以身心去感受文化的美。除了以木偶戏表演来吸引游客,还可以通过开展展会展览的形式来加深游客文化体验。当木偶戏既能激起游客的新颖感又能使游客获得新知识时,木偶戏的旅游开发才算是成功,木偶戏的宣传保护工作才能更好更快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 .中国文物修复通讯(第23期).: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2004:5-9.
[2] 郑憩,张雪领,栾惠.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产经,2018(02):66-69.
[3] 侯莉. 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4] 雷涛. 浅谈成都木偶戏的创新与发展[J]. 戏剧之家,2018(6):46-46.
[5] 文谨.四川木偶戏古今谈[J].四川戏剧,1994(01):60-62.
[6] 刘霄.“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18,35(05):31-36.
[7] 任占涛. 动画形式的民族化:中国动画戏曲元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8] 郭安禧,郭英之,李海军,孙雪飞,宋长海.旅游者感知价值对重游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旅游者满意和风险可能性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8,33(01):63-73.
作者简介:胡易(1999年9月)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大学本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张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