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10-21莫伊阳潘成刚
莫伊阳 潘成刚
摘 要:周恩来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为例,探讨周恩来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周恩来精神作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近年来,将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热点,弘扬周恩来精神,学习周恩来精神,使周恩来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一份力。
一、周恩来精神具体内涵的发展与继承
在中共中央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肯定了周总理对于中国革命的作用之大,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助推之深,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而周恩来精神是周总理身体力行地践行出来的准则,是周恩来同志伟大一生的珍贵缩影,其中可以概括为刻苦好学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甘于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精神等。
二、周恩来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启发式引导
1、周恩来精神具有先进性、开创性、奠基性和前瞻性
周恩来精神有着多种多样、不同领域的精神内涵,不仅树立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纠正、指导其工作作风,也鼓励普通群众与青年从个人层面出发,循序渐进、力所能及地践行周恩来精神。周恩来精神是永不落伍的时代精神,已然成为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周恩来精神发展至今,对于社会有了新的诠释,对于每一个不同的也有不同的要求和内涵。如,刻苦学习精神于劳动者而言是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进行有价值的劳动,成就有价值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便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真态度与自我要求,对于学习抱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怕吃苦的信念。周恩来精神没有落后于时代,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途径,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精神相关联的宝贵精神财富。
2、周恩来精神的影响力巨大、接受度高、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周恩來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在逝世将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共中央的政治方向,以平易近人的形象留存在上一代人的记忆里,他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外交能力永远地被近代史记录下来,成为了不朽的丰碑。因此,新时代青年仍可以从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中感受这位同志的人格魅力,并为之动人,自发地以他为榜样。
3、周恩来精神和社会实践教育具有一定的匹配度
周恩来精神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优秀精神,周恩来精神要求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求大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好高骛远,善于在务虚与务实、目标与步骤的统一中扎实工作。周恩来精神中刻苦好学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甘于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精神等都可以通过大学生各项竞赛,各类志愿者活动和科研项目等进行磨砺,因此,周恩来精神和社会实践教育具有一定的匹配度,可以极大地延伸思想政治课堂的效果,更加有效的培养新时代青年品质,培养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专业人才。
三、周恩来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路径和具体模式
1、周恩来班的创建:把周恩来精神融入班级建设,渗透思政教育
周恩来班的创建是周恩来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本次尝试不再是单纯的把精神揉捏进基础课堂,而是采用班级建设的模式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挂钩,在学习人物班级团建等方面渗透思政教育,内化周恩来精神。也通过打造“行走的课堂”、“重走解放路”、“恩来精神宣讲团”、“恩来故事手抄报”等系列品牌活动为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生活创造了多样的载体和方式。
2、红色学府的打造:历史政治两手抓,把周恩来精神融入校园建设
2019学年五月伊始,本院开始进行红色学府建设,开办学术讲座,宣扬五四精神;而随着建国7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伟大历程、辉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果图片展也在红色学府展厅展出,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学校可以通过展开类似的校园建设实现文化育人。体现在如“红色学府”这样的大型政治教育场所固然很好,体现在橱窗海报、校园报刊等校园建设中的周恩来精神的内核也从未改变。各高校可以考虑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一个专题介绍周恩来先生的生平,以恩来精神的内核为划分,帮助学生走近周总理,记忆周恩来精神。
3、周恩来故居志愿者活动:实践育人,设身处地感受伟人风骨,理解周恩来精神
2019年3月,马克思主义分院与绍兴市名人故居管理处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双方先后开展了周恩来班创建、读周恩来原著征文比赛等系列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一批讲解员通过层层面试和选拔脱颖而出,受邀到周恩来祖居作义务讲解,成为双方合作进行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又一形式。在专业讲解员的培训下,我院张丹丹等六位同学成为周恩来纪念馆的首批义务讲解员。历经半年多的讲解实践,他们的讲演水平不断提高、讲演内容日渐丰富、讲演形式越发生动,在讲解员队伍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了浙江新闻客户端——红网行动/跟着学生讲解员走进这位不朽的“绍兴人”的主人公。
四、结束语
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本世纪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周总理的灵魂如诗说的一般,随着恩来精神的传承与理解千古留存。把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拉近我们与他的梦之途径,也是抛开时间空间之后的,教育的交接与对未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晶、黄小希,周恩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朽旗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3月02日,第 01
[2]周荫祖,栾永华,“周恩来精神” 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秦九凤,周恩来童年求学记,《红岩春秋》,2018年第12期
[4]孙经国(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坚持实事求是,《解放军报》
作者简介:
莫伊阳(2001.01—),汉族,浙江湖州人,学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潘成刚(1980.01—),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