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阐释探析
2020-10-21郭玲
摘 要:汉字是汉语的基础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化汉字教学,探求汉字构形的内在理据,结合汉字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并由此探讨汉字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何使之有效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
关键词:對外汉字教学;理据分析;教学策略
一、引 言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一方面受到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与汉语学习者的母语相比,语言系统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汉字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普遍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对外汉字教学首先要认识到汉字的特点,并据此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如何展开写字教学,怎样恰到好处地讲授必要的有关汉字学的知识,科学地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教师需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方案,才能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静态的汉字字理分析
汉字被认为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制约性因素,了解和掌握汉字的理据是提高对外汉字教学效率的关键。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留学生,大多已成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应增加对汉字的理据分析。汉字的理据性表现在偏旁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着手,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找出汉字形音义三者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理据识字法就是以汉字的理据为主导的识字教学法,通过分析汉字构形理据,使学生明白基本偏旁在汉字构字中的作用,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理据识字法符合汉字的特点和外国留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习者尽快地建立起汉字的字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揭示汉字构形的理据性,首先要对这些教学生字进行静态地描写与分析。裘锡圭先生在其《文字学概要》中指出:“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意符或音符并不等同于形旁或声旁,后两者仅局限在形声字范围内,其内涵要小于前两者),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1针对现代汉字类型的划分,苏培成先生(1994)认为:“现代汉字的构字法主要有以下七类。1、独体表意字,由一个意符构成;2、会意字,是合体表意字,由意符和意符构成;3、形声字,由意符和音符构成;4、半意符半记号字,由意符和记号构成;5、半音符半记号字,由音符和记号构成;6、独体记号字;7、合体记号字。”2这里的会意字与传统的会意字概念有出入,如“须”字,是由古代独体象形字形体分离而来的合体字。由于合体表意字并非都是会意字。因此,我们且将第二种类型名称改为合体表意字,在静态描述时笼统称其为合体表意字。3
三 、动态的汉字溯源探寻
汉字的理据性阐释,一头联系着现状理据,另一头联系着溯源理据。在对汉字进行静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在静态分析层面上已无法给予理据性阐释的现代汉字,必须进行动态演变发展的探讨。动态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汉字动态发展理论之上的,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结果,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对汉字的结构进行类型性概括分析,也必须进行历史的分层次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不同构形方式的特点和功能、汉字构形方式系统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对汉字结构理论、汉字的特点和性质这样基本的理论问题做出比较接近事实的判断。因此,应在对外汉字教学中适度地引入汉字动态分析方法。通过追溯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清晰地阐释出汉字的源流、历史的演变状况,才能了解汉字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明白汉字构形演变的缘由,进一步理解汉字背后隐藏的理据。从而指导教师更科学地阐释汉字结构,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汉字,改变其一直以来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
按传统的看法,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独体字,能拆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独立表义或表音部分的字叫合体字。由于分析偏旁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字形的构成,了解字的来源,从而理解字义,体会读音,辨认记忆字形。因此,形声字重在分析偏旁的表意或表音功能。虽然汉字的简化突破了“六书”的限制,有一小部分汉字的组成部分已不是偏旁而成了纯粹的记号,如“鸡,赵”中的“又、”等,但是还有一部分字由于字形的演变已不能分析出偏旁,如《汉字大纲》800个甲级字中的这些独体字就可以从字源及字形演变上给予解释。
四、汉字教学的实施策略
现行的绝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都是语文同步的。坚持语文同步面临着口语教学和汉字教学无法调和的矛盾。“语文一体、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汉字的出现完全决定于教材内容,无法按汉字本身规律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结果是外国学生为学汉字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效率极低,汉字读写能力很差,严重影响了汉语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汉字缺乏完备的标音系统,无法像拼音文字那样利用发音学习书写文字。如果套用学习西方语言的方法来学习汉语,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词汇”上,从现实的对外汉语实践来看,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的。要将这种与西方语言迥异的文字纳入科学化教学轨道,必须根据汉字的特点建立全新的对外汉字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师需要把字词学习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在语素的基础上拓展其汉语能力和汉字能力。按照“以最小数量的字承载最大数量的词”这个目标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全面考察出现频率高的汉字,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语素字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引入必要的有关汉字学的基础知识,拟建构科学的分类识字体系,力求做到用最小量的字教最大量的词,实现提高汉字学习、使用效率的教学目的。
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尝试将静态的汉字字理分析与动态的汉字溯源探寻紧密结合,相互补充。对汉字形体的阐释体现出结构内部的静态层次及动态演变过程的理据性。在对外汉语教学里不能只停留在以纯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汉字类型。不同于传统文字学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汉字分类问题。在探讨汉字的分类时,和教学的紧密衔接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外国人在学习汉字时,特别需要一些用以理解汉字形音义关联的技巧来记忆字形,同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所有汉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具有汉字特性的汉字分类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称职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对汉字的系统认知,通过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依据汉字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分析汉字构形理据。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套较完整的汉字分类系统,可以在学习新字时自觉地进行形音义的整理归类,以便减轻记忆负担,提高汉字学习效率。此外,对外汉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记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上,应结合汉字书法艺术的审美欣赏,优秀诗歌等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进一步阐释汉字的源流、历史的演变和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来加深汉字教材的文化蕴含,增强课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也丰富外国学生对汉字的了解,激发其学习汉字的兴趣,将中国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1534624)和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8SCG3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戴汝潜.汉字教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林季苗.分类及认知心理学与对外教学应用[A].汉字的认知与教学·西方学习者汉字认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万业馨.应用汉字学概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6]彭聃龄主编.汉语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7]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4).
[8]江新.词的复现率和字的复现率对非汉字留学生双字词学习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9]崔永华.从母语儿童识字看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2).
[10]王建勤.外国留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1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
[13]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3.
[14]对表意字本文将在动态演变分析中再进一步分为象形、指事、会意三类详细论述。
作者简介:
郭玲,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讲师。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