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20-10-21卜庆华
卜庆华
语文是实施母语教育的课程,无论是学科的性质还是语文教学之际状况都应该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但是很多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都感到没兴趣,认为它太枯燥无味,无法吸引他们,也许有些教师也有此看法,认为语文是一门很难教的学科,没有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我却认为不是如此,语文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学科,如果教学方法得当,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常常是一节课成败之关键,上课开头难,导入是关键,好的导语就像一曲美妙动听 的交响乐让听者陶醉其中,引人入胜。这样的导语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身投入学习中去,让课堂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这里,根据自己学习一些优秀老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导入法。
一、变换刺激 引起兴趣法
人类的思维空间应当是言语,形象和音响的三维时序空间,许多教师早已注意到这一点,在导入时,要不断从视、听、触、嗅等各方面变换刺激,以引起兴趣。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化教学的普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我们实践的课题。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又为不断变换刺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如教学《口技》一文时,教师说:“今天,先给大家放一段录音,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第一你所听的这段录音,属于哪一种艺术形式?第二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听完之后,请同学们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们专注地听完录音之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快作出正确判断。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虽然有些错误,但不能尽如人意。主要是不够具体,形象,这时教师就顺势导入新课,学习的时候我们将刚才的回答与课文作一比较,看看我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这对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是比较有好处的,这样导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以自觉提高表达能力也是有益的。
二、情感调动法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文学作品都包括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出来,化为自己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如教学《春》一文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满目新绿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色,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说:“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了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写春的”。今天学好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等等,进而以情激情,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三、观察图画法
语文不像有些学科那样直观,这就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借助图片,电影等一些有“形”的东西可以帮助学生去感知课本中那些无“形”的知识。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要求学生说出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活跃了课堂氛围,再让学生们看书上所讲的石拱桥的特点,他们就能读得懂,认得牢。
四、设疑引思法
老师从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问上来,这是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师所问的范围,往往以课文为中心向外辐射——或就作者就文章的出处发问或就内容发问,或就题目发问,或就文章的语言形式发问等等。凡所问,都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这样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的导入一文时,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我先提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第一、农民成年累月的劳动,图个什么?第二、根据题目,请你推断一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该有怎样的结局?”这样的导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这就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成功导法,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門,引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语——这个教学“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智慧之花,让课堂灵气四射。
参考文献:
1、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广彦《语文课堂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毕田增《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北京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