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改造中的水环境保护措施探讨
2020-10-21郑伟
郑伟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在河道治理改造过程中,要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河道治理改造;水环境;保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相对较好,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河道整治工作也有所改进。在以往的河道整治过程中,人们缺乏环境保护,不重视河流生态系统,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肆意破坏环境,造成生态环境失衡,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治理方案。
1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为生产生活提供重要支撑
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而水环境是居民生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目前,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水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环境保护能够促使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提供更有效的保证。
1.2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维持河流生态平衡
河道是水环境的主要载体,河流也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对河道进行治理改造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水源,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河流生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气候进行有效调节,给人们营造更加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在河道治理改造过程中,有效保护水资源,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河道改造治理中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污水系統规划与建设未能同步进行
近年来,随着雨水污染改道工程的建设,排入河道的污水日益减少,但污水乱排现象没有完全杜绝。很多城市排水管道采用雨污混合方式,虽然能较快地排出雨水,却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
2.2生态护岸技术难推广,河岸改造过于硬化
目前,生态护岸技术日益成熟,但是受传统河道设计理念的影响,设计人员过多考虑河道防汛防洪、排涝功能的实现,河道两岸采用浆砌块石和混凝土进行硬化,避免洪水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这种做法虽然达到了河道两岸稳定和洪水归槽的目的,却割裂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降低了水资源的净化能力,导致整个生态循环系统被损坏。
2.3河道断面改造过于单一,影响生物多样性
在自然的河流断面上,河流底部较为复杂,浅滩与深潭相间,生存的生物也不相同,它是生物群落的栖息生长之地。但是,改造后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等单一规则的断面形式,破坏了原有河道多样性的特征,河流中的生物很难接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水环境中生物不断减少,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
3河道治理改造中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3.1河道治理需与生态保护一同进行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有关施工人员必须认识到,要加强整治的整体水平,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使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在河道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当地河道情况,经过考虑和分析,落实最终的河道整治方案。如果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治理工作必须确保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此外,在整治阶段,除需对河道进行清理外,最重要的是对河道的完整性和抗洪性进行评价。如有损坏、丢失,应制定相应的河道修复方案,并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对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
3.2提高河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水平
为加强河道综合整治水平,全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要提高河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破坏当地水文环境。首先,要制定河道整治建设管理内容。管理内容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提出要求。如机械设备用水,使用后的废水必须外排,不得直接排入河流。其次,在管理内容上增加处罚条款。在施工阶段,如有施工人员向河道排放污水或不当使用施工工艺,需按管理标准进行处罚,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最后,要提高环保意识,最根本的是要进行思想教育。相关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确保其能够进行文明施工和处理。
3.3强化整治基础建设合理安排工程方案
河道治理工作需要进行基础性的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整治工作得到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强化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相关施工人员在开展治理工程前,需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要进行全面的维护检查,确保其能够稳定运行。当运行情况出现故障时,要及时制定维修方案并着手进行维修操作。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河道治理开展进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的阶段,需要安排好工作细则,做好相关规划内容,确保治理工作能够具有针对性,强化河道设施建设的水平。工程项目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与当地河道管理部门的联系,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巡查河道的运行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记录,尤其要对损毁河道区域以及老旧设备等情况进行记录。在完成巡查工作后,要根据实际考察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治规划方案。此外,基于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在安排工作细则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河流分段的地域情况、水源情况、水域环境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整治方案能够落到实处,并能切实加强河道整治的整体效果。
3.4应用生物处理技术和河道分散点源就地净化处理方式
当前,人们可以采用自然的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和污染分散点源就地净化处理的治理方式。套利用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对河道水体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缩短建设周期,降低运行维护成本,避免臭气、污泥等二次污染,净化的同时修复水体自然生态,建立健康的水循环生态圈。同时,因地制宜建造生态型河道污染处理系统,对面源污染严重的区域就地净化处理,经深度净化处理的出水返回受纳水体,保证水污染治理成效。目前,这种生态循环治理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河道治理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3.5稳定塘处理技术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把稳定塘处理技术称为氧化塘技术或者是生物塘技术,具体指的是通过环境自净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建物。稳定塘处理技术的净化过程与自然水域的净化过程很像,一般都是将土地改造成合适的池塘,并且周围修筑围堤和放渗透层,通过池塘里面的微生物来净化污水,通过菌藻的化学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3.6加强对控源截污技术与底泥底泥处理技术的应用
源头控制和污染拦截包括截流结构、应急处理净化池的建立、生态大坝净化装置的改进。工程污染截留措施不能完全解决城市黑臭河流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污水截流系统。作为综合整治水环境的一项优先措施,污水管网应建在河流两岸,对污水进行截留,同时污水应输送到主管道,然后运输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采用人工湿地、净化塘等进行深度处理,并回补河流,给水环境减负。
3.7河道治理要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特征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水文环境特点。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河道治理工程作业,则必须对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进行了解,从而有效加强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各不相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水文生态环境。河道整治工程开展阶段,相关工程负责人应当对需要治理的河道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要对河道形成的特点和自然形态进行分析。只有通过这样的分析工作,才能了解河道规划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治工作。河道整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破坏河道原先的特点和形态。而是要在原先的形态上进行更好的设计和规划。不同地区河道的修建特点都具有其特殊性,在一些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河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排水性,若进行重新修建而非整治改良,势必会给河道的抗洪能力造成影响。这些应当引起相关工程负责人的注意。
综上所述,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河道整治工作,要求相关工程负责人能夠合理制定河道治理方案,并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工程施工阶段,选用环保性高的材料和经济性好的材料也尤其重要。河道治理关乎民生,因此必须将工作进行到位,确保治理工程得到良好开展,并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河道整治工程的质量控制及施工方法[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136+138.
[2]陈云飞,孙东坡,何胜男.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人民黄河,2015,37(8):35-38.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