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落实问题探究教学法的方式方法
2020-10-21侯正莉
侯正莉
摘 要:生物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性质,学好生物不仅可让高中生灵活应试,也可促使学生掌握生物的遗传、进化、发展规律,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使其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但是,要想达到这一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活动,使其能够自主建构生物知识,促使学生学会学生物,让学生在思考、发现、证明、推导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生物学科素养。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完善课外探究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如何组织问题探究活动。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探究、实施方法
一直以来,高中生物教学都存在单向教学问题,因为生物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在有限的課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全面学习生物知识,教师会选择“灌输式”教学法,即全面讲解生物知识的内涵、外延,旨在让学生在短期内全面掌握生物知识,但是却也正因如此,导致高中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科学探究思维,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这一点,高中生物教师则要尝试组织问题探究活动,既要以问题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也要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证明生物推理、验证生物猜想,促使学生全面内化生物知识,使其切实实现有效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探究法是一种需要以科学问题链去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自主整理生物材料、积极交流生物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方法,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所以落实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便是要设计合理的问题线索。为此,高中生物教师便要尽量联系现实生活,由此补充生物问题的背景材料,顺利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生物知识,使其在问题的直接引导下进入生物探究状态。
就如在“伴性遗传”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提前整理了本班部分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从中选择了几张具有明显遗传特征的全家福,在生物课上引导学生观察同伴的家庭生活,据此提问:本班学生长得更像爸爸还是妈妈?如此,本班学生则可积极观察,认真扫描同伴的长相,结合全家福照片去回答问题。接着,笔者就再次提问:子女遗传父亲、母亲长相的几率哪个更大?古人常常认为如果无法生出儿子是女人的问题,那么决定子女性别的根源在谁身上?等等。如此,则可切实优化学生的生物思维状态,使其积极探究本课知识,认真分析伴性遗传规律。
二、组织小组合作
落实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于课堂探究活动,即教师要全面解放师生关系,秉承先学后教的指导理念让学生经历探究生物概念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及时进行生物探究,以便切实锻炼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使其积累有效的生物探究经验。为了进一步优化探究效果,高中生物教师则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丰富生生互动,使其共享生物教学材料,共同分析解决生物问题的科学方法。如此,则可切实发散学生思维,也更易于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建构。
就如在“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提前引导学生复习了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利用显微镜这一实验设备去唤起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的真实经历,同时还与学生一同制作了植物细胞临时切片,以及动物细胞半永久实验切片,将本班6名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之内,使其积极合作,分工制作细胞切片。然后,小组内部便要利用细胞切片、显微镜去观察植物细胞的具体结构,认真写下实验数据与观察结论,先从细胞的多样性角度出发,区分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然后再从细胞的统一性角度出发,归纳细胞的共通点。如此,则可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生物知识,使其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三、完善课外探究
在组织问题探究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虽然课堂教学一直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只依赖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将难以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无法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则要及时整合课内外教学活动,以丰富的拓展实践活动去丰富生物探究范围,由此丰富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准备。
就如在“人类遗传病”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了如下问题:人类常见遗传病有哪些?如何规避这些疾病遗传规律?现在是否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去降低遗传概率?等等,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实现了生物探究。但是,教材知识有限,人类遗传病的种类众多,遗传因子也十分多元,所以笔者就由此组织了课外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及时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因素、规避方法等科学知识,希望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生物认知范围,切实完善学生的生物认知。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落实问题探究法可以切实改善学生的生物学习行为,更易于促使学生积累成功有效的生物探究经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而变成主动探究、勤于发现。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积极落实问题探究法,切实改善师生关系,丰富学生的生物探究经验。
参考文献
[1] 吴久宏.基于问题导向 引领深度学习——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10):27-30.
[2] 高赢,虞桂琴.通过问题驱动式探究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