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改革策略
2020-10-21林铁成陆姣
林铁成 陆姣
摘要:文章对目前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正视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外语;课程体系;现状;改革策略
纵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起步比较晚,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而且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很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高职教育也实现了互联互通,这就给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课程改革也随着大的发展趋势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考察由原来的重视笔试成绩转向以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为主。但是由于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导致外语专业各门课程之间存在脱节,或者对于学生培养目标存在偏差等问题。如果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那么对人才的培养必定是体系化的,这就要求学生的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那么,高职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成为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环节中的重要项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目前,在高职各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外语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契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外语教学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多将焦点聚集在学生外语应用水平的掌握和提升上,但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又过多考虑的是任课教师安排、课程类别的设置、教师课程学时的分配等。这样一来,对“教师的量体”设置,就会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契合度的分离。
(二)教材内容与实际学生水平又偏差
教材是一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所应用的大多数的高职外语教材虽然已经经过多个版本的修订和改编,但是还是很容易发现这些教材大多源于本科院校的教材,只是对内容做了相应的删减。这对于高职院校外语水平普遍较低的学生来说,想要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无疑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样的教材很难满足高职外语教育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相与时代发展不够先进
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在高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外语教学还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大体就是老师领读单词、讲解课文、提取知识点、分析语法、讲解练习等。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由老师操控,教师完成了授课任务,而学生掌握多少不尽可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专门给外语专业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也往往只是停留在了向学生展示PPT文稿,或者替代传统录音机的功能,先进的设别没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老旧形式单一
截至目前为止,笔试仍然是很多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课程考核的重要形式。对于外语课程学习效果没有一套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简单的设置“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分,很难科学的对于学生掌握情况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高职院校外语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
在高職外语教育设定培养目标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习得外语知识之后的“职业应用性”和“实际应用性”。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和学生未来对于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之前要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分类、分层次的了解目前社会发展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已实用为原则,以能应用为目的,以学生能够通过对外语的学习进而去处理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的问题为重点,实现“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以实用性为原则
高职院校外语课程相对本科院校来说具有一定“职业色彩”,课程内容更倾向于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倾向于实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要点,还要尽可能的向学生讲解、传输大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以及职业英语。因为重点在“实用”,这就更加强调课程的难易程度、知识的深浅度都要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而且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会所传授的知识点。
(三)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外语基础较差这一现状,高职外语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不断的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持续更新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应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最直观的知识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设计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锻炼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更直观的检验学生外语的掌握情况。
(四)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外语水平考核的时候,要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一体的考核体系。过程性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外语听、说、读、写、用、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用”指的是学生对外语掌握的灵活性,是否能做到活学活用,对语言的应变能力。“态度”指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或者这一学科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学生在这一学科领域是不是有着学好、学会的决心,所以建议将“态度”考核纳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可以选择笔试,也可以选择“应用能力考核”即答辩的形式完成。这样一来,就将原来陈旧的终结式考核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也愿意通过新颖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意义。
高职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又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由“重理论、轻实践”向“突出实践、注重创新”转变,无疑给外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正视高职外语课程体系目前的现状,探索改革策略,设计适合高职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外语技能型人才,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告诉发展的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项目《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创新设计高职外语专业课程体系》(项目编号:2018HL0033B)
作者简介:林铁成(1963.08-),男,黑龙江,本科,教授,应用语言学,就职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陆姣(1981.03-),女,黑龙江,本科,副教授,应用语言学,就职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