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城市“不看海”
2020-10-21贺忆
贺忆
摘要:结合安徽省的一些实际情况,分析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对新标准、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总结,提出解决城市防涝问题,“因地制宜”是关键,找准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短板,落实生态城市、智慧管网、除涝系统等规划建设,才能切实提升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
关键词:城市内涝;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生态城市
安徽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夏雨集中。在汛期安徽省强降雨、强对流天气多发,全省面临长江、淮河双线作战,外洪内涝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事关城市正常运转、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及财产安全,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浅谈如何让城市“不看海”。
1 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安徽省若干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城市在汛期内涝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点:
1.1 气候变化的影响,属于客观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极端天气有常态化趋势。
1.2 快速不健康的城镇化发展,对原有的自然降雨产汇流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以自然调蓄和涵养水的湿地日益减少,改变了自然原有的水文特征,使得城市很容易蓄不住水,出现“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局面。
1.3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不健全,缺乏大系统,以往设计标准偏低。我国仅有小系统,管道仅能解决1-3年小重现期的暴雨径流,用于解决大重现期的大排水系统尚未完善。
1.4 城市受纳水体排水能力不足。城市规划建设时,河道被填埋,明河改暗沟,随意倾倒垃圾,占用河道等现象,都大大降低了河道对大重现期雨洪的通行能力,河道排水能力不足导致水位顶托,水排不出去,易引发内涝。
1.5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时序和建设方式缺乏合理规划,建设投入不足。过去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重地上,轻地下”,城市排水设施融资渠道单一,建设、维护经费90%依靠地方财政投入,不重视和投入少不利于城市防涝能力的提升。
2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应践行新标准、应用新技术、融入新理念
2.1 践行新标准
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大纲(建城[2013]98号文),明确规定了新形势下,城市内涝防治标准:“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对经济条件较好、且暴雨内涝易发的城市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更高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而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对城市排水防涝的重视,新版规范的标准逐步提高,自2014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开始,计算管渠汇流时间公式中,已取消折减系数,同时提高设计重现期等设计参数。目前《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最新版本为2016年局部修订版。在进行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时,应严格依据现行的最新版规范,践行新标准是保证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设计合理性的重要前提。
2.2 应用新技术
在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大纲(建城[2013]98号文)中多次提到“推荐使用水力模型”的说法,指出“在排水防涝设施普查的基础上,推荐使用水力模型对城市现有雨水排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进行评估,分析实际排水能力”;“推荐使用水力模型,对城市排水防涝方案进行系统方案比选和优化”;“对于集雨面积大于2平方公里的管段,推荐使用水力模型对雨水管渠的规划方案进行校核优化”,以上说法均来自大纲的明确要求。
因此模型技术应运而生,突破以往单纯采用公式法计算的局限,建模工作贯穿于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始终,从对城市现状管网排水能力的评估,城市现状内涝风险的评估,到城市内部水系的模拟,再到排水防涝规划方案的优化比选,都能通过建模技术进行模拟,起到重要而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模型技术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实现智慧排水的必要工作,也是必然趋势。
2.3 融入新理念
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文)中,用大段的篇幅提到“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新形势下,城市内涝防治思想由以往的只注重“排”,发展为“滞、渗、蓄、净、用、排”的综合防治思想,对城市进行低影响开发是增加雨水渗蓄,减少城市暴雨径流量的重要措施。
在城市防涝规划建设中非常有用的低影响措施有:
(1)下凹绿地:道路铺装区域及周边绿地应优先考虑采用下凹设计,绿地部分主要以雨水下渗为主,用绿地涵养水源,减少绿化灌溉。铺装地面高于周围绿地50~100mm,并坡向绿地,并适当建设增渗设施。
(2)渗透铺装:透水铺装具有很强的透水能力、透气性、保水性,容重小、轻度高、强度高等特点。有利于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区域地下水含水量。小区内道路、干道辅路、人行道等非重型机动车道应优先采用渗透铺装。
(3)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利用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利用耐淹耐旱植物,对周边汇水区域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4)调蓄水池:利用调蓄容积和流量控制器将外排径流峰值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延缓径流外排时间,减少峰值流量。它也是雨水净化的主要设施,可配沉砂及无动力净化系统,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同时降低了雨水处理的成本。
以上几种雨水源头控制措施可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例如对于城市停车场的新建和改造工程,可采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对雨水进行滞蓄。可以对场地铺装全部采用透水铺装地面,其中停车位置选用植草砖地面,行车位置选用透水地砖地面;沿道路侧的绿地形式设计为雨水花园。停车场上的雨水径流经由植草砖渗透地下,溢流的雨水沿着场地坡度流入两侧雨水花园内,并在雨水花园处设置豁口,使雨水花园能与植被浅沟连通,雨水花园溢流的雨水流入植被浅沟,进而流入到下一级别的滞蓄措施中进行再处理。
3 解决城市防涝问题,“因地制宜”是关键
以上论述的是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新标准、新技术和新理念,虽然规范是明确的,但是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降雨规律和易涝原因各不相同。
就安徽省地域情况而言,北有淮河、南有长江横贯省境,是安徽省最主要的两大水系,南部一隅有新安江水系,从省境内的东南出境。整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和淮河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3.1 淮河以北,地勢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汛期城市内河往往受到外河高水位顶托,若内河排水不畅容易引发内涝。
3.2 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汛期城市不仅容易受到长江行洪高水位顶托的影响,也容易受到山体暴雨径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3.3 皖南山区层峦叠嶂,以山地丘陵为主。对于高差大的地区,汛期城市雨水行泄速度通常很快,不容易长时间积水,但是山洪对城市的影响比较大。
城市出现内涝是由于局部极端暴雨在短时间内超过雨水系统设计排除能力所致,而城市发生内涝背后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是一个系统运作的工程,从雨水口、排水管线、城市河道、泵站闸门至外河水系,有一个环节存在不足,都容易导致城市的积涝问题。
综上所述,找准城市内涝原因,就是找准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短板,针对系统短板,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城市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解决方案,加大投入,落实生态城市、智慧管网、除涝系统等规划建设,才能切实提升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减少内涝的发生,让城市“不看海”。
参考文献:
[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建城[2013]98号文)
[2]周玉文,城市排水防涝工程规划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