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商业两极化发展模式初探
2020-10-21刘涛许彬
刘涛?许彬
摘要:科学的商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商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商业市场的良性竞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商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的消费习惯,造成了商业资源的低效利用和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研究探索符合新时期人们消费习惯的商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利用规划的“理性”去克服商业市场的“失灵”和无序竞争。“两极化”的商业发展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与实体商业有序竞争、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商业发展模式;人;消费习惯;两极化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产业”,它不仅仅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产业的物理性叠加或融合,它更是一种创新性的化学反应,是推动经济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促进产业提质升级的新引擎。商业作为最早“互联网化”的传统产业,“互联网+传统商业”的模式,应该是传统商业在现代通讯技术、支付方式革命、现代物流业等的共同催化作用下,催生出一系列电商平台的过程,同时也是实体商业升级换代并在升级换代过程中释放出一系列公共空间或生态空间的过程。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对实体商业升级换代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和研究。
1 传统商业
1.1 传统商业发展模式
受限于旧有的物质生活和交通条件,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影响下,传统商业往往呈多中心分级式分布。“中心地”是指一定的地域中心,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与“中心地”的分级类似,传统商业一般分为市(区)级、片区级、社区(街区)级。其中,市(区)级商业中心一般选址于整个城市(行政分区)的地域中心,商业业态丰富、档次高,倾向于一站式消费和中高端消费,如第三代、第四代万达广场,华润五彩城、万象城等;片区级商业中心一般选址于一个生活片区的中心,商业业态较为丰富,以满足居民物质和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倾向于中低端消费,如华润欢乐颂、苏州的“邻里中心”等;社区(街区)级商业一般呈带状分布,选址于相邻的两个或三个小街区之间,商业业态以满足周边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原则,倾向于便捷性消费和日常基本生活消费。
1.2 传统商业升级“瓶颈”
传统商业的发展模型是建立在实际的空间尺度之上的,以服务范围为基本标尺。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传统商业模型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改变,先是汽车的普及“缩小”了城市的空间尺度,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等创造的“虚拟世界”又进一步模糊了传统空间,距离已不再是人们进行消费的主要考虑因素。同时,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正在由传统的被动式消费向体验式消费过渡。电商平台的出现使人們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随时分享自己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它的便捷性、丰富性、体验性使“网购”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
消费观念的改变要求传统商业应迅速做出调整,以新的基础条件构建新的发展模型,但传统商业“城市建设”的客观属性,导致其可逆性较差,应对变化不能快速的做出反应。因此,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在电商平台的冲击下,大量传统商业门店闲置,大量商业用地流拍,传统商业的升级换代遇到了“瓶颈”,急需探索一种能够引导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有序竞争、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
2 两极化发展模式
2.1 两极化发展模式概述
“两极化”商业发展模式是指强化并完善市(区)级商业和社区(街区)级商业,逐步减少片区级商业,使传统商业呈“哑铃型”两极化发展。通过强化现有的优势,让综合的更综合,多元的更多元,便捷的更便捷,增加传统商业的竞争力,并弥补电商平台“看得见但摸不着”、“便捷但不即时”的不足,实现传统商业与电商平台的良性竞争和互补性发展。同时,通过减少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的中间层级商业,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公益性和生态性空间的建设。
2.2 “哑铃型”两极化结构的构建
2.2.1 市(区)级商业发展策略
规划实践证明,功能复合程度越大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强的城市活力。市(区)级商业应增加其功能复合性,并根据服务人口规模建设为集多种业态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以强化其丰富、多元、品质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功能复合和叠加,制造更多吸引点的同时,提高消费的体验性。如万达集团南宁“万达茂”,为万达集团倾力打造的第四代产品“文旅商综合体”,包括大型室内主题公园、大型室内儿童乐园、室内滑冰馆、国际影城、美食中心、星级酒店、室内步行街、大型超市等多种业态,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极致体验的同时,彻底解决了气候对购物娱乐的影响;如日本大阪难波公园(Namba Parks),是集大型购物中心、空中花园、写字楼、公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通过将商业建筑群打造为“空中花园”,使商业区、餐饮区、娱乐区与自然和开放空间完美融合,使人们的购物之行更像是在公园中漫步,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
2.2.2 社区(街区)级商业发展策略
社区(街区)级商业主要特点为专业、便捷、即时,可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有了较大改变,社区(街区)级商业应结合人们生活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完善商业业态,提高消费的便利性、舒适性,构建“小而全”、即时、生态的便民商业街区。如结合新的生活需求,完善快递网点、各类团购店等新兴业态;如考虑停车的便利性和视觉的可达性,沿城市主干路不再设置沿街商业,以绿化代替原有商业,让城市主干路回归交通属性和生态属性,便民商业全部沿城市支路或次干路设置,并改变传统的干路退线大、支路退线小的规划思路,适当加大商业街区的退线距离,以设置路边停车位、生态空间等,增加消费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2.2.3 片区级商业发展策略
片区级商业在便捷、多元、品质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在电商平台迅速崛起之后,片区级商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建议逐步减少片区级商业设施,以释放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公共性或生态性空间的建设。如可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要求将片区级商业用地改造(建设)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的配套服务中心或居住区公园,可有效解决新规范出台以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不足问题;也可结合城市更新进程,在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将片区级商业用地建设为便民市场,以低成本、便民方式引导商业摊点进入便民市场,实现统一管理,在保障了原有商贩生计的同时,提升城乡容貌。
3 结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电商平台异军突起,传统商业市场已然“失灵”,渐显颓势。两极化商业发展模式以人的消费习惯转变为引导,强化了实体商业的现有优势,并逐步减少竞争力较差的中间层级商业,以释放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公益性或生态性空间建设,通过优化内部结构,消化了闲置资源,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传统商业升级换代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郝艳婷.电商影响下城市零售商业规划布局研究[D].张家口: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