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高效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0-10-21刘晶李玮宁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期

刘晶 李玮宁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压力的增大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的负担也加重,这时就需要学生找到一定的方式进行排解,放松学生的身心压力。但是学生由于其他科目上的学习压力增加,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关注力就变少,课堂中不会有很多的参与热情,因此导致了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再加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只不过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一些运动项目的训练,这样单一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变得更少。

关键词:充实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课堂分类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特别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积极活跃才是最重要的。摆脱了学科课堂的束缚,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就不会太遵守纪律,体育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高效课堂的达成,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管学生是否是有没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教师都应该积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

一、充实教学方式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能不能吸引得住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课效果有很大的关联。虽然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了怎样学習,但是还是免不了贪玩,体育课堂也被大多数的学生都当做是娱乐玩耍的场所,因此教师不能够再按照普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训练。不同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保持好一个积极上课的心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适当以娱乐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时能够快乐学习。

例如,在进行“提高田径运动技能”这一活动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练习,体育教师可以选择一项游戏:把全班分成两组,在跑道上固定好所需要的区域,两组人需要相互抓住对方的人。为了不被对方抓,学生不得不都运动起来,边在进行田径运动时边注意对方的人。这样的游戏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事实上,即使平常不常运动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得不运动起来,而且田径也会使得运动量增加了,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增强了课堂中的体验感,同时也很好地练习了田径。

二、活跃课堂氛围

体育课堂本身就不应该像其他课堂模式那么具有束缚感,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是快乐的和放松的。高中学科的压力使得学生的精神一直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放下学习的压力与束缚感,从而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取一些方式,激起学生的参与课堂中的兴趣,让他们有意识主动去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在体育课中能够将自己的体能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够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负担感,提高学习的体验感。

例如,在进行“球类运动”这一活动时,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以小组配合的形式进行。因为踢足球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配合好,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足球的相关技巧掌握的不好,因此可以降低比赛的要求,以考验学生的合作能力为目的。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运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动力,在课堂中进行体能训练。

三、课堂分类教学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堂分类教学很重要。高一阶段,班级的学生没有进行文理分科,那么男女生的比例就比较均衡,这样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就可以参照学校的课程和标准进行设置。到了高二和高三阶段,学生已经实行了文理分科,因此班级中男女生的比例就会错开,这样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人数情况。男生比例多的话,教师就可以多分配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女生比例小的话,就可以分配运动量较小的活动。进行这些考虑,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在进行“体操类运动”这一活动时,对于高二文科班的学生来说,教师先教学生学会跳,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女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得更快。学生学习之后,教师将学生进行一对一训练,一个会跳的教不太会跳的,或者是两个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进行相互配合,这样学生不得不都参与到课堂中,学生都需要将体操掌握好,因此课堂效果自然而然就能够达到。并且班级男同学也能够保证学习的效率,学生之间相互指导也不会感到尴尬。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体育课堂效率。再者,在这个发展快速的社会,教师也应该用自己多变的态度来应对教学,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考虑如何才能更能受学生欢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育课堂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保证参与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乾.谈高中体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学周刊,2018(05)

[2] 董玉良.如何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高效教学[J].科技信息,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