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心雕龙》“风骨”与“气”的关联

2020-10-21王顺航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王顺航

摘要:《风骨》篇是《文心雕龙》全书中极为重要,最富创见性的篇章之一。关于“风骨”一词的实质性内涵,人人言殊,没有定论。笔者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与文章的“风骨”有着密切的关联。“气”是风骨的内在依据和内蕴之美。风是一种使情感得以表现的力量,骨是通过文辞显现的文章的整体力量,都是“气”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气

刘勰针对当时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颓靡之风,提出了“风骨”一说,成为当时及其后评论诗文的一个重要的标准。风骨论是在气化哲学的基础上,总结汉魏以来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文学美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唐代的诗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风骨内涵的相关争辩

由于“风骨”的重要性,使得《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历来众说纷纭。通过整合分析可以了解,专门针对《文心雕龙》“风骨”内涵的解释,主要有“意辞说”与“情志事义说”两派,其他的多是一些笼统的合并式解释。对“意辞”的阐述,最有影响力的当属黄侃了,他提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范文澜后又对其美学特征做了阐发:“辞之端直者谓之辞,而肥辞繁杂亦谓之辞,惟前者始得文骨之称,肥辞不与焉。” 刘永济认为“‘风'喻情思,‘骨'喻事义”。廖仲安、刘国盈也认为“风”是情志,“骨”是事义,两者都是文学内容的范畴。 李树尔在《论风骨》中认为“风骨”是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和艺术的基本特征”的统一,这种统一在现代文艺学中就叫做风格。罗根泽也认为“风骨”即“风格”。

20世纪80年代,有的人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风骨”。张少康在《齐梁风骨论的美学内容》中就认为风骨是一个完整的概念,风与骨互文见义,它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精神风貌特征。以上观点没有正确标准,但是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它的哲学依据,“风骨”说可以视作古代气化思想在文学艺术理論中的具体运用。我们有时把“风骨”拆开来分别叫做“风气”与“骨气”就是这个道理。

二、气化思想的相关阐释

“气”最初是哲学范畴,是指物质生成的生命基质。气也可以解释为体气,即人的生命本源。《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包括先天生理的气质,后天心理的情性等。“气”就是指主体的气质、性格、个性。同时,气也可以指文艺作品之气即文气,包括气势、语气、气韵、风格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此后,这种思想在古代文论中绵延不绝。刘勰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如《养气》云:“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神思》云:“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风骨》云:“情与气偕”。汪涌豪说:“‘风骨'与这种精神性的‘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刘勰看来,作品因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俊爽、语言端直高简所体现出来的生机勃发、真力弥满的精神风貌,正来自于“气”的激发。赖力行也认为刘勰对“风骨”的重视源于曹丕的以气论文,他认为在《文心》中,“气”是“风骨”之源。“风”的实质就是“气”,而气是文学作品感染力的真正来源。

文气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它寓于文章之中,如作者本人的才气、文章的谋篇布局、文辞及作者本人寄托蕴藏的情感、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体现出来的震撼力等等。气的类型的不同,便在不同的作家那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和风骨。正因如此,文章才会有力度,所以我们有时又把它们分别叫做“风力”与“骨力”。在《风骨》篇中,以“气”来论述“风骨”的地方随处可见,如“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以上论述都表明,风骨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三、风骨与气的具体勾连

首先来谈“风”与“气”的联系。《风骨》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风首先是志气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精心布局和巧妙构思,志气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辞来表现的。而这种表现就是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因为“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这就是说,情与风的关系,犹如形与气的关系,即所谓情含风,形包气。气寓于形体之中,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可以看出“风力”与文气相辅相成,体现是的情感内容方面的内在气韵与感染人心的精神力量。因此,刘勰所说的“风”与“气”的联系是紧密的。

那么,“骨”呢?骨的本义是指骨骼,以其质坚而成为支撑物体之骨架。用之于文章则有了“骨力”一词,即树立文章之骨架,使作品遒劲有力。刘勰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结言”是一个“树骨”的过程,也就是主观情志如何通过文辞化为具体作品,因此“骨”与文辞密不可分。通过言辞表现出来的雄强刚健爽朗的气势正是“骨”的表征。骨在文章中的作用类似于树骸在树的形成方面的作用,根据骨与辞的这种关系,大致地界定骨的涵义:一是指作为文章的篇章结构,布局架构,即所谓“缀虑裁篇”;二是指作为一种文章的整体的力量。它与文辞的力量有关。“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闭,乃其骨髓峻也。”为了获得文章的骨气,还要“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广泛吸取了百家史传写作手法的作品才是够得上有“骨”的,然而在熔铸经典的过程中,少不了文气与才气的参与,因此,“骨”也是文气的表现特征。

风骨与气虽然紧密相连,但终归不是同一概念。风与骨虽然同为“气”的外在表现,在艺术批评中却不能拆析开来。例如钟嵘在《诗品序》所讥刺的丧失建安风力的东晋玄言诗,有“结言端直”的特点,可是若评价为缺风而有骨,就没有了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彬. 文心雕龙译注[M]. 中华书局, 2012.

[2]潘华. 论《文心雕龙》“风骨”之内涵[J]. 文艺研究, 2016:8.

[3]汪涌豪. 风骨的意味[M].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

[4]赖力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猜你喜欢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风骨
风骨
荷花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