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2020-10-21尹芳朱蕾蕊刘文纳
尹芳 朱蕾蕊 刘文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留守儿童人数增加,虽然整体经济有所提升,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对此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展开研究。同时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关注度逐渐增高,志愿团体增加,关于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我们也做了分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志愿者;支教
引言: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守望着家园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
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分析,与2016年全国摸底排查数据902万余人相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虽有所下降,但截至2018年8月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2]
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的关爱或监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在学习、道德、价值观、甚至是最简单的情绪处理等方面产生严重问题,所以对他们的关注显得愈发重要。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基于二手数据
结合2007年叶敬忠,潘璐[1][2]对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个外出务工大省400名留守儿童和195名非留守儿童的调查,以及王玲宁[3]对6到11岁农村儿童的调查,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
生活方面:极易产生负面情绪
儿童是否知道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中,男生中不知道的留守儿童占52.9%非留守儿童占50.7%;女生中不知道的留守儿童占39.5%非留守儿童占25.5%。
在接受调查的12岁以上的留守儿童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知道生理卫生知识的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多6.8%,尤其女生中留守儿童不知道的比率远大于非留守儿童。
青春期阶段心理和生理会发生转变,女生的变化会更为突出,却极易被忽视,导致缺乏交流,内心的烦恼与矛盾无有效引导,导致内心的情绪无法合理宣泄,这种长期矛盾心理使留守儿童极易产生焦虑敏感的负面情绪。
学习方面:易形成不良学习习惯
为了考大学的非留守儿童占67.5%,留守儿童6-11岁占64.3%、12-14岁占64.7%、15-18岁占53.8%;为了外出务工时有用的非留守儿童占8.4%,留守儿童6-11岁占3.6%、12-14岁占2.9%、15-18岁占17.5%。
综合上述数据:14岁以前的留守儿童渴望学习,但大于14岁的留守儿童倾向于外出打工。在务工父母的影响下,使得留守儿童效仿父母且父母对学习介入过少,会出现主动性不高的现象,最终导致产生厌学逃学的不良心理。
媒介方面:造成错误价值观
留守儿童家庭电视机拥有率为97.5%,非留守儿童家庭电视机拥有率为94.9%,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家庭媒介拥有方面的拥有率差别不大,接触率也几乎没有差异。
但是媒介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对留守儿童诱惑力大,且监护人多为祖辈,对留守儿童监管力不足,使得留守儿童在使用媒介的时间和内容上没有限制。又因为偏僻地区不具备娱乐设施,無法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便通过媒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儿童的分辨能力低,易产生歪曲的世界观、不良好的道德思想和反常的心理。
二、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支教
1.支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陈静等[7]对山西、重庆被支教地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
从山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反映出,父母在矿场的工作强度高难度较大,山西的儿童基本约等于留守儿童,而这些留守儿乐意用自己的寒暑假时间参与活动,因为支教可以提供不一样的课程。
从重庆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反映出,多数留守儿童和长辈生活在一起,此地的被支教儿童认为大学生的年龄与自己接近,相处会更轻松自在。因为和隔代的老人相处沟通困难,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无法及时宣泄。
综上:对被支教儿童来说,大学生志愿者是最好的聆听者且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2.总结:支教介入留守儿童教育的利弊分析
支教近年来因留守儿童的备受关注而逐渐兴起,需求出现多元化,大学生作为支教的主力,观念新颖有创新力,便于与儿童的沟通与交流,给予陪伴的同时也能使儿童有可倾诉对象,促进心理发展。但是社会认知度不高和政府的重视度不足导致支教开展时磨合期较长开展进度慢,志愿者不被重视,且志愿者资源有限,导致支教无法达到预期,但是综上数据显示,多数情况下利大于弊。
三、结论与启示
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的特殊环境使得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上述的易怒、暴躁、错误的价值观等,所以我们应当去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方面,支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时我们在支教方面建议:支教志愿者能加强自身管理,支教组织机构可以积极调整管理制度,给被支教儿童带去更好的关心与帮助。除支教外,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是由于亲情的缺失造成的,父母应当尽到教育的责任,多与儿童沟通与校方交流,学校应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35-264
[2]叶敬忠,潘璐.中国农村留守人口之留守儿童:别样童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5-145,334-339
[3]王玲宁.谁来伴我成长—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影响[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148
[4]曹璐,陈作平.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5
[5]刘慧.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及帮扶措施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5):120-123.
[6]廖金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SWOT分析与策略——以江西师大微爱公益服务团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04):53-56.
[7]陈静,葛霄,谭珍诺,朱富康,张宇宁.浅析贫困地区儿童眼中的大学生短期支教:态度、影响及真实期盼[J].劳动保障世界,2019(05):63-65.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2019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 项目名称:青禾行——线上线下的大学生乡村帮扶供需对接平台 (项目编号20191035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