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下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020-10-21于少春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海绵城市应用分析

于少春

摘要: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对雨洪情况进行管理的概念,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指将城市建设得像一个海绵一样,在雨季时充分吸收雨水,而当城市遇到干旱时,又可以将存储的水释放出来。2017年,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发言中强调,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利用海绵城市理论,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城市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制定出合理的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城市给排水和防雨洪的安全,充分存储水资源,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应用分析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部分极为严重的问题,例如:内涝、缺水、径流污染等。城市的多种地下设施的建设速度也不一致,另一个原因是排水管没有进行定期检查和日常保养。对于防止内涝的情况来说,对海绵城市的有关特征进行良好结合,选取最为适应的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解决涝渍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1 市政给排水的相关问题

1.1 配水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壮大,建筑高度也在持续上涨,地下工程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然而,目前城市供水管道的实际规模不能有效满足城市的实际发展需求,因为城市规模不断增加,并且水资源极为缺乏,相关部门有必要对供水来源和管道网络建设引起积极关注。同时,因为城市的给排水专业人才极为缺少,大部分城市对地下管道工程正处于起步阶段,市政排水管网没有日常维护和定期排查。

1.2 极端天气造成城市给排水经受考验

目前,各种气候变化较大,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天气都会对城市给排水造成较大的影响。因为天气因素,它会导致短期的极端天气,比如:短时间的强对流天气和局部强降雨对排水管网具有极为严格的标准,这种天气条件规模小,容易爆发,经常在城市排水的盲区出现,内涝和洪水污染很容易产生。

1.3 缺乏对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

根据有关研究报道,往往80%的雨水会渗入地下,20%的雨水随雨水流失。但是,因为我们城市的地面硬化面积越来越广,雨水的渗透和流失比例变成20:80,如此,城市地下水补充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中国大多数城市的给排水管网体系修建的时间太长,不能良好的使用,并且因为施工标准相对较低,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管网不能承受过多的降水量。

2 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的重要性分析

2.1 提升城市抗雨洪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城市内涝问题而进行的,通过践行海绵城市建设,能有效提升城市防雨抗洪的能力,减少、避免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从而减少城市积雨对道路的破坏,阻碍人们的出行。而且,通过建设海绵城市,还能有效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净化,并有效利用,从而保证城市的水资源供给。

2.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市的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加之当前城市建设中不断拓宽并延长硬化路面,导致雨洪排泄问题日益严重,而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完美结合在一起,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改善雨洪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并有效利用水资源,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

3.1 车行道设计

在市政工程中,車行道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城市上班族驾驶的私家车、公车和公交车等,为了保证车辆的同行,当前的车行道都采用了硬化处理,大大降低了城市车行道路面的渗水性,使得城市地下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逐渐出现“热岛现象”。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必须加强城市道路的渗水性,但同时为了保护路基,在设计海绵城市道路时,在车行道的中下层必须保留一定的非透水性材料,防治雨水渗入过多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而在非透水材料的上图铺设给排水系统,然后铺设透水材料,这样能恰当排除并收集雨水资源,同时保证车行道的安全使用。

3.2 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是受赠道路设施中除却车行道外的重要交通载体,是供行人行走的主要设施。在过去的人行道建设中,铺设的材料大都不具有透水性,加之人们行走过多,进一步降低了人行道的透水性能。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在人行道设计时,也必须加强透水材料的使用。精心选择具有优异透水性能的建筑材料铺设人行道路面,从而保证在雨季时,降水能够快速渗透到地下,有效补充城市的地下水资源。在实际建设中,如果路面情况较为复杂时,无法保证施工场地土壤的渗水性,可以在距地表较近的地方设置给排水管道,以提高给排水的效果。

3.3 绿化带设计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绿化带建设时除了车行道与人行道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化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加强雨水的过滤。每年春夏秋三季,我国的城市都会出现大量的降水,这些雨水虽然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但却含有较多的杂质,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过滤处理,以提高其纯净度。因此,在建设绿化带时,应在地下设置一定厚度的砾石层,并加装渗透管,这样能有效过滤于水中的杂质。其次,做好雨水的收集。即在建设绿化带时,应调节好雨水口的分布,使其能够均匀分散深入到地下,从而有效灌溉绿化带。最后,还要加强雨水的排放。在实际生活中,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有时候城市雨水过多,而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口对雨水的承载能力有限,无法存储过多的雨水,因此,我们还必须设置溢流系统,将无法承载的雨水排放出去。

3.4 附属设施设计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附属设施设计中,将路石和肩沟作为主要的设计。(1)路缘石的设计。路缘石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平路缘石,二是立缘石。平路石的高度与周围的地面高度是相同的,以此来防止积水,使得雨水径流进入雨水口或进入绿化带。立缘石的高度比四周的路面高,使雨水往往集中在雨水口。设置立缘石的过程中,可进行穿孔、切割等,使得雨水能够进入绿化带。(2)路肩边沟设计。在进行路肩边沟设计的过程中,通常是注重对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当前,在我国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中,路肩边沟混凝土材料不美观,具有严重堵塞的情况,并且没有雨水净化的能力。而海绵城市的概念下,路边肩沟的设计则是选取植草沟,能够有效提高雨水的循环利用,起到净化的效果,还具有良好的运输和排放作用。

3.5 道路材料的设定

为了确保能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一定要严格控制道路建设材料的选择。正常情况下道路所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以及沥青等,此种材料经过雨水的浸泡之后容易造成污染问题,很难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所以为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满足环境方面的要求,一定要对混凝土以及沥青等道路建设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要保证其具有较好的抗滑性以及透水性,要严格按照道路建设标准规范实施改造优化。除此之外,在道路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交通质量问题,一定要避免城市主干道采用上述材料进行建设,需要确保材料的环保性和稳定性,最大程度上降低道路建设的污染。

4 结语

综上,海绵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进行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地理区域特点,有效收集、净化并循环利用雨水,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居舍,2019(12):93.

[2]苏岩.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建筑与装饰,2019(1):132.

[3]阳琪琪.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10):15-17.

[4]陈楠.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8):18-19.

猜你喜欢

市政给排水海绵城市应用分析
市政给排水施工中顶管技术的应用分析
市政给排水工程精细化管理研究
市政给排水工程污水处理的技术及发展对策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