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综述

2020-10-21何焕文王晓刚

机电信息 2020年8期
关键词:拓扑结构

何焕文 王晓刚

摘要: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常用于不需要电气隔离的直流升压场合,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宽,对变换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研究学者提出了多种提高Boost变换器性能的拓扑结构。现分析了现有文献中普遍采用的多种不同升压技术的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包括级联结构、交错并联结构等,系统分析了各种拓扑结构的工作原理,对电压增益和开关器件电压应力进行对比,总结了各种拓扑结构的优缺点,指出了新型Boost变换器采用拓扑复合型结构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和使用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非隔离型变换器;高增益;拓扑结构;开关电容;开关电感

0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Boost变换器作为新能源系统中的前级升压单元成为了研究热点。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采用电容、电感储能元件完成能量的高效传输,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电磁干扰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不需要电气隔离的中小功率场合。

随着半导体器件技术的进步和更好的磁性材料的出现,促使升压型DC-DC变换器性能提升,效率越来越高,应用领域的扩宽也对变换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文献中采用了多种不同升压技术的拓扑结构,如级联结构、交错并联结构等,以实现Boost变换器的性能提升。各种开关拓扑和开关单元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大量的拓扑结构容易让人混淆,关于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综述资料较少,基于此,本文对这些拓扑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分类和总结,为研究和使用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传统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

传统的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采用电感、开关管和二极管组成升压单元,如图1所示。其中Vo为输出电压,Vin为输入电压,D为开关在一个周期中导通的占空比。开关管电压应力VS=Vo,输出二极管电压应力VD=Vo。

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输出与输入电压比值:

根据增益公式,理论上只要开关占空比足够大,就能获得较高的升压,但开关长期工作在极限占空比状态下,电路的输入侧电流纹波增大,所需的储能电感值变大;二极管的导电时间短且电流峰值很高,会造成很大的输出电流纹波,导致输出二极管严重的反向恢复问题和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增加整个电路的器件损耗。

2 新型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

传统的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电路在高升压比的情况下存在升压能力有限、功率密度低等缺点,因此提出了多种新型拓扑结构。

2.1    级联型Boost变换器

级联型Boost变换器由n个传统Boost升压单元串联组成,如图2(a)所示。级联结构的优点是不同级开关管可以工作在不同频率状态,总电压增益为各个升压单元增益总乘积,输出电压可连续调节,大幅度提高了变换器电压传输比,拓宽了输入电压范围,适用于对电压增益较高的场合。级联型是串联结构,前级单元输出电压作为后一級单元的输入电压,前级开关管的电压应力相对较低,后级单元开关管电压应力逐级增大,不利于高频开关。输出二极管的电压应力较传统Boost变换器没有改善,仍存在反向恢复问题。随着级联结构的增多,大量元器件使系统可靠性降低,开关管数量的增多,使控制回路设计变得复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开关级联型Boost电路,如图2(b)所示,电压增益按幂次方递增,n个级联单元构成的单开关级联Boost变换器,电压增益为1/(1-D)n,故称为n次型Boost变换器。

以二次型单开关Boost变换器为例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开关管电压应力VS=Vo,输出二极管电压应力VD=Vo。

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比值:

二次型Boost变换器引入二极管,通过共用开关管减少开关损耗,简化控制电路。与多开关级联结构相比,开关管和输出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仍然等于输出电压,同时还增加了二极管的数量,输出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仍然存在。

2.2    交错并联型Boost变换器

交错并联型Boost变换器由n个传统Boost升压单元相互并联而成,共用输入电源和输出滤波电容,n个相交错并联结构相邻两个相位开关管控制信号依次错开2π/n,如图4所示。开关管电压应力VS1=VS2=Vo,二极管电压应力VD1=VD2=Vo。

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输出与输入电压比值:

交错导通的控制方法使各相电感电流纹波相互抵消,可以减小输入电流纹波,输入电感取值减小,从而提高变换器的动态响应速度,电路中磁性元件的体积减小可以增加功率密度,还有利于降低变换器的电磁干扰(EMI)。交错并联型Boost变换器的增益与传统Boost变换器增益相等,因此在高升压比场合,开关占空比将非常大,升压效率不理想。

2.3    三电平Boost变换器

除了采用串联和并联结构,还可以通过三电平技术提高变换器性能。传统Boost变换器开关管关断时承受的电压为Vo,利用两个串联电容将其电压应力分成两份,用两个串联的开关管替代传统变换器开关管,加入二极管构成钳位电压源,其拓扑结构如图5所示。开关管S1、S2同时导通和关断,则三电平Boost变换器运行模式与传统Boost变换器相同,开关管S1、S2采用移相控制方法,两个开关管驱动信号交错导通。开关管电压应力VS1=VS2=Vo/2,输出二极管电压应力VD1=VD2=Vo/2。

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输出与输入电压比值:

三电平Boost变换器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和二极管电压应力较传统Boost变换器大幅降低,有利于减小开关损耗,缓解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交错控制方法的实现有利于减小输入电流纹波,减小磁性元件的体积和重量,节省成本和提高功率密度。不足之处在于,三电平Boost变换器电压增益与传统Boost变换器相同,不适用于输入输出变比要求高的工作场合,采用极限占空比来提高增益会产生严重的反向恢复问题。

2.4    带开关电容Boost变换器

利用开关电容结构是实现高升压比的一种有效措施。开关电容有多种变形结构,放置位置灵活,基本原理是根据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将电容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开关电容的典型结构是在充电阶段对开关电容进行并联充电,在放电阶段向负载串联放电,从而实现高升压比。带开关电容Boost变换器如图6所示。开关管电压应力VS=Vo/2,输出二极管电压应力VD=Vo/2。

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输出与输入电压比值:

带开关电容升压变换器的电压增益较传统Boost变换器提高2倍;开关管和二极管的电压应力都相应降低,具有较小的损耗,转换效率高。不足之处在于,开关电容单元工作过程中存在电容直接并联的情况,变换器启动时存在较大的脉冲电流,变换器难以实现较为灵活的电压增益调节。

2.5    带开关电感Boost变换器

開关电感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与传统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相似,由2个电感和3个二极管组成开关电感单元,用开关电感单元代替原有电感,如图7所示。开关导通时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实现电感并联充电,开关管关断时电感串联放电,通过控制开关管导通占空比来控制电压增益。开关管电压应力VS=Vo,输出二极管电压应力VD=Vo。

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输出与输入电压比值:

用开关电感代替普通电感可以很好地与其他拓扑结构组合使用,但当带开关电感Boost变换器工作于高升压场合时,开关管和输出二极管电压应力大,开关损耗大,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严重。

2.6    磁耦合型Boost变换器

磁耦合型Boost变换器是利用耦合电感代替普通电感而构成的Boost变换器,两个绕组共用磁芯,形成一对耦合电感,理想情况下忽略漏感,两个绕组匝数比N=n2/n1,如图8所示。

电压增益由开关管的占空比和耦合电感匝数比共同决定,将电压增益的控制维度从一维提升到二维,不依赖于调整占空比控制升压,增加系统灵活度。开关管电压应力较传统Boost变换器电压低,可降低开关损耗,提高转换效率。由于耦合电感副边电压,使得输出二极管D所承受的电压应力大于输出电压,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严重。耦合电感制作比普通电感复杂,实际应用中往往还需要考虑漏感的存在,在开关管关断瞬间,漏感与开关寄生电容发生谐振,开关两端形成电压尖峰,会导致变换器效率降低,因此磁耦合通常和软开关技术组合使用。

2.7    复合型Boost变换器

上文总结的6种升压单元拓扑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变换器的性能,但对性能的提升存在局限。为了能全面提升Boost变换器性能,近年来提出的新型Boost变换器拓扑普遍由两个甚至多个升压单元结构组合而成。

由二次型级联结构与开关电容结合形成的新拓扑如图9(a)所示,电压增益为二次型和开关电容的电压增益乘积,开关管和输出二极管电压都减少了一半,包含了二次型结构的高电压增益和开关电容低电压应力的优点。由交错并联结构与三电平技术结合形成的新拓扑如图9(b)所示,低电感电流纹波小,开关电压应力低,大大降低了损耗,提高了变换器效率。由交错并联、开关电容、耦合电感3个升压结构结合使用构成的新拓扑如图9(c)所示,可实现电压增益、低电流纹波、低开关应力的性能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级联结构能显著提高电压增益,但开关器件电压应力没有改善;交错并联结构能降低输入电流纹波,对其他性能指标没有提升;三电平结构可以降低开关管和二极管电压应力,但对电压增益没有提高作用。开关电感、开关电容结构简单,可拓展性强,可很好地与其他拓扑结构组合使用。复合型Boost变换器性能全面提升,成本相应增加,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具体需求再选用。磁耦合型电路由于耦合电感磁路设计复杂,目前关于磁耦合型电感的复合型Boost变换器比较少,但它的性能优越,可替代普通电感结构,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 DANG B V,YVES L,JEAN P F,et al.New high power-high ratio non-isolated DC-DC boost converter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C]// 2006 37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2017:1148-1154.

[2] 董政,张家志,赵思聪,等.级联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纹波分析[J].电源技术,2015,39(1):155-157.

[3] 陈文明,黄如海,谢少军.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设计[J].电源学报,2011(4):63-67.

[4] ZHANG M T,JIANG Y,LEE F C,et al.Single-phase three-

level boos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C]//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APEC′95,1995:1434-1439.

[5] 侯世英,陈剑飞,孙韬,等.基于开关电容网络的DC-DC变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10):90-97.

[6] 高嵩,宋鹤,陈超波,等.开关电感Boost变换器建模与仿真分析[J].电源学报,2015,13(4):77-84.

[7] 罗全明,高伟,吕星宇,等.耦合电感型高增益Boost变换器拓扑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37(24):7266-7275.

[8] 曾怡达,李宝,唐丽,等.一种带开关电容的二次型高增益Boost变换器的研究[J].电源学报,2018,16(1):8-13.

[9] 胡雪峰,戴国瑞,龚春英,等.一种高增益低开关应力改进交错型Boost变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12):80-87.

[10] 荣德生,段志田,李洪珠,等.带开关电容网络的交错并联磁集成电感Boost变换器[J].电源学报,2019,17(4):35-43.

收稿日期:2020-03-02

作者简介:何焕文(1993—),男,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DC-DC变换器的应用。

猜你喜欢

拓扑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下低能耗拓扑控制策略
基于柏拉图立体的无线三维片上网络拓扑结构及路由
浅谈P2P网络的拓扑结构
信息办公平台网络优化设计
中小型家居小区网络规划与设计
一种新的换热网络改造方法探析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常用技术浅析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常用技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