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脉绵延与学力精赡
2020-10-21李宜蓬
李宜蓬
摘要:《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全面搜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史料,重点对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高昌等北方地区12个家族的世系、家风以及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了细致勾勒,并从宏观上探讨了文学家族的成因及其与社会、政治、地域文化的关系,具有选题精当、逻辑清晰、材料翔实、考订精审、问题意识突出、学术规范性强等特点,不仅以其全面的资料性和完善的系统性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之大成,而且以其科学严谨的学术品格成为近年来元代文学研究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 元代文学 家族
近年来,以“地域家族”为视角,开展文学家族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元代疆域广阔,是“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著名时代”,在多元文化中,南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在固守和交融中呈现出新的面貌。“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色目及汉人地主的封建地主阶级专政”,随着统治秩序的日趋稳定,马上的攻伐变成文化上的争胜,不同民族的军功世侯不约而同地向文化和文学家族转化,成为元代文坛的新生力量。因此,开展元代文学家族研究,对于思考地域与家族、时代与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认识元代文学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张建伟博士创作完成《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一书,将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置于元代和北方这一对时空坐标下,从元代政治史、文化史和民族交流史的角度进行全面和具体研究,是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元代文学研究的一部精品力作,体现了渊源多位名家的深厚学脉和十年磨一剑的精赡学力,成为其学术道路转向的标志性成果。其学术方法和学术成就,值得阐发和弘扬。
选题与逻辑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依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诗礼传家传统,构成文学家族产生的基础。“地域家族”研究,注意到地域即地理空间对文学的影响,体现了探本溯源的追求,可以增强对文学生成和演变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采取这种视角和方法,就要求著者具有文化史、社会史、历史和文化地理学等知识背景,涉猎文学和历史等更广泛的材料,建构能够解释更复杂文学现象的宏大严密的逻辑体系,其难度较之单纯的文学研究,无疑是成倍的增加。元代北方文学家族,还存在资料零散、典型性不够等问题,张建伟选择开展相关研究,有其特殊的渊源和特别的考量。
基于地缘与学缘的课题选择。在新人辈出的元代文学研究界,张建伟可算是半路出家,他早年师从首都师范大学邓小军先生,主攻中古文学,博士论文《阮籍研究》对阮籍诗文进行系统考辨,取得很大成绩。毕业后返乡工作,因为各种因素,完成了治学方向上的转变。其中有地缘因素,张建伟供职于山西大学,“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文学与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姚奠中先生为山西大学古代文学研究选定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有学缘的关系,杨镰先生在山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不断给予我指导与鼓励,在参加他的《全元诗》《全元词》等项目过程中,我逐步熟悉了元代文献”。当张建伟提出开展“元代的文学家族”研究,并以此问教于杨镰先生,杨先生建议将其研究领域限定在北方,这是因为“由于元代之前长期存在的南北对峙状态,所以元代文坛有显而易见的地域特点……元代前期的北方文坛,地域特征颇明显”。元代文学家族研究如果不区分南北,很显然失去焦点,也将陷入材料的海洋而难以措手。“元代北方文学家族”这个选题自带几个关键词,说“元代”,就隐含与金代及南宋的时代、政治、地域、文化的差异;说“北方”,就存在中原与西域的差别、南方与北方的差别,由此形成不同地域的文化沟通;说“文学”,就要在搜集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洞察文学的传承与交流对创作所起的作用;说“家族”,就要分析家族的传承与转型的关键因素。杨镰先生拈出“北方”这一限定性词语,不仅契合张建伟作为山西学人天然的学科定位,而且凸显了元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特点,更重要的是其研究指向自然脱颖而出,无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基于选题与主题的逻辑推演。确定以元代北方文学家族为研究对象之后,就需要思考如何阐释和驾驭这一选题。张建伟具有强烈的学术敏感性和自觉性,提出四点研究思路,即北方武功家族向文学家族转化,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的影响,文学家族的交往,金代文学家族对元代的影响。这就从纵横两个方面考察元代文学家族的承传演变及其与地域和其他家族的关系,体现了作者的宏观思考。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河北地区的张氏和史氏家族以及高昌廉氏和贯氏家族体现的是武功家族向文学家族的转化,河南地区的许氏、山东地区的王公渊家族等体现的是与文学家族的交往,隩州白朴家族体现的是金代文学家族对元代的影响等,而每一个家族都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张建伟研究思路的铺衍和整合。
在整体研究思路的统帅下,《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该书开篇两章介绍元代北方地域文化与文学家族概况以及文学家族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中间六章为北方文学家族的个案研究,结尾两章是北方文学家族与元代政治的关系以及多民族文学家族的交往与创作。在对元代北方文学家族进行个案研究中,具有前后统一的研究结构,一是展示地域文化,二是追溯家族产生,三是钩沉家族世系,四是关注家族变迁,五是分析社会局势与家族的关系,由此就将北方文学家族的生成及演变、属性与特点很好地展示出来。当然,对于不同的文学家族,也根据其家族特点而各有侧重。作为河北地区的军功世侯顺天张氏和真定史氏,张建伟既注意军功对其家族形成的影响,也对其由军功家族向文化家族的转化进行了描述;不仅介绍了其家族人物的文学创作情况,而且说明军功世侯招募和解放文人对元初文坛的影响。
通过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张建伟建构了北方文学家族演变的内外系统:一是文学家族内部系统:生成和演变,元代文学家族是如何产生的,其形成和演变的因素是什么?二是文学家族外部系统:政治与文化,元代的政治环境的特点以及元代文人的生存状态怎样?三是内外系统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元代政治和文化如何影响文学家族,文学家族又如何推动政治和文化发展?在该书的前两章,张建伟介绍元代北方地域文化与文学家族的基本情况之后,重点说明元代政治情况对文学家族的影响;在该书的最后两章,则阐明元代北方文学家族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多民族文学家族的交往对创作的影响,由此形成一个闭合的结构,体现了清晰缜密的思维逻辑,对元代文学家族发展演变的内外系统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说明,体现了論者的理性思考。这三个层面问题的妥善解决,就是张建伟博士努力的方向。
材料与考辨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无创新,则研究没有价值。创新之处,在于发现新材料,认识新事实,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要善于利用新材料,新材料中往往蕴含着新事实,新材料也可以和旧材料互相参照;也要善于考辨,要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实,也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张建伟的长处在于“文献工作十分扎实;学风严谨,文风平实,一步一个脚印,于考证辨析尤见功夫”,《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对史料的搜集与辨析,较之前人,更加全面和精微,取得了很多成果。
基于全部元代文献的材料搜集。开展元代北方家族文学研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确定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材料。元代北方因为经过多年战乱,传统的聚族而居的世家大族多数遭到沉重打击,文化传承与文学创作亦受到很大摧残,相较于南方而言,其文学土壤甚为贫瘠,而文献保存也相当凌乱。因此,搜集文学家族的材料,就变得非常困难。张建伟博采文献,充分利用史传、方志,文集中碑传、新出土的碑刻,以及家谱等材料,勾稽元代北方家族史料;又普查文人的别集、家族文学总集以及一个时代的总集和全集,全面搜集元代家族文学的材料。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张建伟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就有了扎实的依据。比如,对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文化特征,很多学者习惯于引用正史地理志进行简单说明,张建伟则不限于此,而是大量引用元人的相关论述,这样对元代地域文化的认识就更为直接和明确,也更有说服力。山西表里山河,地域文化特征鲜明,张建伟一共引用31条材料加以说明,其中出自元人之手的材料有27条,包括地方志、石刻、别集、全集等,这些材料多为张建伟首次发现和引用,对证明山西的风土人情具有很好的效果。
经过扎实细致的搜集材料,张建伟完成了对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的全面考察,发现元代北方汉人家族分布在大都(今北京)、渔阳(今天津)、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此外还有蒙古、色目、契丹、女真等,累计有35个家族之多,可以看出张建伟的材料功夫。在此基础上,张建伟择取顺天张氏、真定史氏、姚枢家族、汤阴史氏等12个家族进行具体考察,确定其家族成员与传承谱系,并分析其文学创作情况及其与地域及时代之关系,包容性和代表性强,足以展现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的基本面貌。
基于整个家族传承的史实考订。元人家谱存世很少,史传收录历史人物多侧重名人和政事,对家族的世系虽有记录但是并不全面,在个案研究中,张建伟爬梳史料,对于文学家族的成员构成进行了细致清理。张建伟考订顺天张氏家族五代38人,其中有事迹可考者有16人,并具体介绍了张弘范、张珪、张度娥三人的文学创作情况,又列出经张氏家族拯救与征辟的文士学者15人,可见张氏家族对元初文坛的贡献。张建伟考订真定史氏家族有名字者七代54人,有事迹可考者41人,又具体介绍史秉直、史天泽、史樟等三任的文学创作情况,另外介绍史氏幕府中文人18位,其中具体说明王恽、白朴、滕仲礼、张鸣善、刘因等人与史氏家族的交往情况。此外,姚枢家族6代12人,其中有事迹可考者7人;汤阴许氏家族记录6代21人,其中有事迹可考者7人;猗氏陈氏家族13代30人,其中有事迹可考者12人;陵川郝氏10代25人,其中有事迹可考者4人……元代北方文学家族涉及如此多的人物和事迹,可见作者前期积累之丰富,以及驾驭材料之娴熟。
对于家族人物的生平事迹,张建伟下了很大力气予以钩沉,如高昌廉氏家族第三代廉惇的生平,张建伟并未简单引用正史,而是博考史料,加以说明。引用元代王士点、商启翁《秘书监志》证明廉惇在至治元年(1321)以亚中大夫为秘书卿,引用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证明其曾任四川道肃政廉访使,引用吴澄《前进士豫章熊先生墓表》证明其曾为江西行省参政,引用《元史·泰定纪》证明其曾任陕西行省左丞和四川行省左丞,引用危素《兵部续题名记》证明其成为兵部尚书,又据元明善《读书岩记》证明其曾为太常礼仪院佥事。对于廉园东道主廉野云到底是哪一位,张建伟详加考辨,在引用五种说法之后,通过材料的比勘印证,得出廉野云为廉希宪的儿子廉恒,这一观点也否定了他此前的结论,可视为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
学术规范与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日益突出,学术规范性不断强化,是学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参考与借鉴、规避与超越,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所在,也是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所在。《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规范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体现为一是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在开始部分列举已有的研究成果,由此不仅对研究现状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对下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学术依据。二是原始文献和学术成果的引用,达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体现了著者严谨的学术规范。
基于研究动态的问题意识。张建伟开展北方文学家族研究,每每不厌其烦地介绍已有研究成果,指出其学术成就,并特别注意发现已有研究的薄弱点,以此为基础确定研究方向,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在全书开篇的绪论部分,张建伟从元代文学研究、文学家族研究、元代家族研究、元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列举和评述,由此得出结论:“有关元代家族的研究主要是从军事上、政治方面着眼的,涉及文学家族的不多,更缺乏从地域的角度研究文学家族。”由此就为该课题的研究,找到了足以深入开拓的空白点和研究价值。以下在对每一个家族开展具体研究之前,都列举文献说明已有的研究进展,体现了对学术成果的尊重。在“顺天张氏”一节的开始,首先介绍有关汉人世侯在元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予以总体介绍。然后再说到有关顺天张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物考证和张弘范文学成就两个方面。不仅关注中国大陆成果,而且也注意到了中国台湾和日本也有相关研究。正是在对前人研究成果了解的基础上,张建伟确定“从考证顺天张氏的世系入手,探究这一元初显赫的汉人世侯家族与元代政治的关系,以及张氏的文学传统与这一家族对元初文学的影响”这一角度和思路。在考察姚枢家族的时候,张建伟在列出研究成果之后指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从整体上关注姚氏家族,比如这一家族与辽金元政权的关系,从柳城迁徙到洛阳后家族传统的衍变,地域文化对家族的影响等问题,本节就从民族政权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如此对每一个问题都充分考量研究成果的重点与成就,然后再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的研究方式,在当前的学术著作中是不多见的。
基于言必有据的学术规范。张建伟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形成了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严谨学风。据笔者统计,全书共有页下注1435条,平均每页有4条注释,还有很多页,注释在10则以上,更有一页达到13处注释,可见其对史料和学术规范性的重视。很多注释,并非只注明原始出处,也注明当前学术研究情况。贯云石作为高昌贯氏家族的代表,“不仅精于北曲,还精于南曲,曾与杨梓改进海盐腔”。作为介绍性文字,本可不加注释,张建伟引用元姚同寿《乐郊私语》说明其原始出处,又列举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柴剑虹《维族作家贯云石和他的散曲》、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杨栋《中国散曲史研究》、赵义山《元散曲通论》等书籍和论文,提示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具体了解当前学者对贯云石文学成就的认识。对于海外文献,也予以征引,在该书219页引用台湾学者萧启庆《远超多民族士人的雅集》一文的结论,特别注明是出白杨镰《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一书,以示材料的原始出处,都体现了张建伟治学与撰著的严谨和规范。
21世纪以来,随着《全元文》《全元诗》等元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出版,在李修生、杨镰、查洪德等先生的引导下,元代文学研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面貌。年轻学人大量增加,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掘,代表性著作层出不穷,查洪德先生所忧虑的元代文学研究的困境已经过去,“我们对元代文学研究走出困境,迎来新的繁荣抱有充分的信心”的美好期待目前已经成为现实。《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是元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家族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是元代文学研究正在走向繁荣的一个确证。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重史轻论,即长于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元代文学家族的基本史实,而弱于从文学的角度阐释家族文学的传承与成就,对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的整体性理论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但是,毋庸置疑,该书在完善的学理思考、精深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学术规范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其治学方法对年轻学人有很大的示范意義,理应予以标志,以期对元代文学更扩大到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