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2020-10-21张营
张营
【摘 要】目的:分析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运用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指标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对比两组 TC、TG 、LDL-C 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 1个月后,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护患无隙沟通;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220-02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血栓,导致血液循环中断,进而造成局部心肌严重的长期性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经验显示[1],该疾病部分患者会伴有心力衰竭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需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因此,为探讨更有效的护理干预,作者做出以下研究。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0-82岁,平均为(66.00±6.23)岁;观察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3岁,最小为51岁,平均为(67.00±6.56)岁;对比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方法。①访问护理。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及时访问。②建立无隙沟通专业小组。根据患者病情状况以及病例数,对该小组护理人员的数量进行确定,选择经验丰富,專业技能较高的护理人员,组建无隙沟通小组,贯彻无隙理念,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对出院后的患者采用电话、微信等方法进行随访,对其疑问进行解答,并给予患者用药、饮食、康复锻炼等正确的指导,告知相关注意事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③ 随访护理。每周实施电话随访,对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叮嘱其定期进行入院复查,调整合理的护理措施,并给予其家属宣教健康知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度,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指标情况,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根据自制相关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有关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并进行评分,满分100分,非常满意:87-100分;满意:70-86分;一般满意:56-69分;不满意:0-55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一般满意度[2]。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1.0统计学分析,X2检验定性资料,-x±s对定量资料进行表示,t检验,P<0.05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的TG、TC、LDL-C的指标情况
护理前,对比两组 TC、TG 、LDL-C 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 1个月后,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
2.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2.
3 讨论
护患无隙沟通模式护理内容主要为访问护理、建立无隙沟通专业小组、随访护理。其中,及时访问常规护理,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建立无隙沟通专业小组,定期进行无隙沟通知识培训,定期随访,正确的用药、饮食等指导,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沟通能力,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3]。每周实施电话随访,有利于了解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叮嘱定期复查,调整护理措施,宣教健康知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度,促进其早日康复。
本研究结果为:护理前,对比两组 TC、TG 、LDL-C 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 1个月后,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何云.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11(217):180-181.
朱丽萍,周焕芳,任国琴,等.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7):3468.
倪加凤,赵振娟.无缝隙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8,16(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