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CT灌注成像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20-10-21王思然李玉春
王思然 李玉春
【摘 要】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在脑出血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再选同期入院接受治疗的28例神经胶质细胞瘤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已经临床多项检查确诊。再对所有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究该诊断在两种疾病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扫描后,两组患者的CBF、CBV、MTT相比差异显著,为观察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中,CT灌注成像可有效发现出血量和血肿,并对神经胶质细胞瘤肿瘤的出血进行定位,对该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辅助价值。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脑出血;神经胶质细胞瘤;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151-01
急性颅内压升高属于脑卒中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瘤的主要临床表现,鉴别难度大,一旦误诊,会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一旦肿瘤发生破裂,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对此类疾病的主要诊断方式为CT灌注成像影像学检查,现为探究将该检查方式应用于该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我院特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脑出血患者以及28例神经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探究分析,并做下述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再选同期入院接受治疗的28例神经胶质细胞瘤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已经临床多项检查确诊。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范围为49岁~83岁,平均年龄在(58.98±3.5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为47岁~82岁,平均年龄在(58.65±3.49)岁。经过统计学处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等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納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治疗同意书;(2)均以经临床多项检查确诊为脑出血疾病或神经胶质细胞瘤疾病。
排除标准:(1)脑出血疾病者为非单纯性脑出血患者;(2)伴有其他严重脏器类疾病。
1.2方法
受检者均接受颅内CT检查,其中CT型号为Siemens16层螺旋CT机,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体位,顺着眶耳线至头顶进行扫描。扫描时间为2s,螺距为5 ,层厚为(5~10)mm,250mA,120kV。先对患者进行平扫,找出病变处后,再给予强化扫描,将300mgI/L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给予患者肘部静脉团注。检查结束后,整理检查结果,包括CBF局部脑血流量,CBV局部脑血容量,MTT平均通过时间以及TTP最大峰值时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CBF、CBV、MTT以及TTP平均值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内所涉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算,采用χ2检验进行样本率的比较,用“-x±s”表示正态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 < 0.05表示。
2 结果
经扫描后,两组患者的CBF、CBV、MTT平均值相比差异显著,为观察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颅内肿瘤中,以神经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分为神经母细胞肿瘤、胚胎性肿瘤、松果体实质肿瘤、神经实质细胞瘤(又分为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以及神经元瘤)、神经上皮组织瘤、脉络丛瘤、室管膜瘤、胶质瘤(又分为少支胶质瘤以及混合性胶质瘤)以及星形细胞瘤。目前,尚未明确该疾病的具体致病因素,但经相关研究表明[2],该疾病的诱因与不良生活习惯、感染、生化环境、空气污染、电离辐射、肿瘤起源以及遗传因素相关。该疾病起病突然,临床表现与脑出血类似,且神经胶质细胞种类较多,故不易在短时间内被确诊,极易延误该疾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诊断方式为影像学诊断,相比于传统CT扫描,CT 灌注成像可对所需要的层面进行连续扫描,通过扫描得出的时间以及密度曲线,结合数学模型对灌注参数值进行计算,可对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情况有效、量化的体现。且该检测方法时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以及密度分辨力均较高,对病灶血液供应可有效观察[3]。现为探究将其应用于脑出血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经扫描后,两组患者的CBF、CBV、MTT平均值相比差异显著,为观察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脑出血的主要表现为颅内基底节区多发脑出血,经CT影像诊断可发现均匀、高密度、圆形影像,将扫描强化后,血肿周围增强不明显。而对于神经胶质细胞瘤,CT影像诊断可发现不均匀密度或不规则形态的血灶,出血部位与肿瘤类型有密切联系,以脑叶部出血率最高,出血处多数伴有钙化、瘤体以及坏死灶,对瘤体或瘤壁强化扫描后,可发现增强显著。且病灶周围水肿与血肿周期不一致,出血后有肿瘤性水肿出现。故可通过CBF、CBV、MTT以及TTP的监测结果辅助鉴别诊断疾病,临床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脑出血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中,CT灌注成像诊断价值较高,定位准确。
参考文献
吴元华,葛明亮,吴盛赞,等.不同 CT 成像方法对脑内胶质瘤的边界确定效果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17 ,55(24):94-96,169.
黄蓉,吴慧,卢晓旭,等. CT-MRI 图像融合在脑胶质瘤术后精确放疗中的应用分析[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7,26(2): 192-196.
于宏禄.CT 检查在脑出血与脑胶质瘤卒中诊断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17,35(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