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纸条”,师生情

2020-10-21张良李秀丽

神州·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小跳评语纸条

张良 李秀丽

作为班主任教师,每到学期期末,我们都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写学生操行评语,用百八十字或者四五十字,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找出不足加以提醒。评语既要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激励他们积极上进的热情,又要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却还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实际上,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天都会有令人或欣喜、或忧虑的表现,可评语却要针对学生一学期近五个月时间的状况进行概括并寄语。时间跨度过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于是我想,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评语方式,把学期末的一次性评语,转变成日常的、随时的寄语呢?于是,我们班级中“小纸条”应运而生了。

“张新晨同学,这节课你写字时一直保持正确的坐姿,老师真高兴,一定保持下去噢!

“杨芮宁同学,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工工整整,真棒!

“黄一航同学,你能带领小组同学课前充分预习、查阅资料,课上跟大家分享课外知识,是个称职的小组长,加油!

……

每节课我都会送出这样一张用彩色卡纸书写的“小纸条”,针对学生在课堂发言、作业书写、纪律、与人交往、班级管理、同学互助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进行“描述式鼓励”。这种“描述式鼓励”不是单纯的表扬,而是在肯定孩子做法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个努力的方向。

随着一张张“小纸条”的诞生,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课上举手发言的多了,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得到“小纸条”后,也渐渐地踊跃了起来,虽然眼神中还带着些许胆怯;作业得A等级的学生多了,在“小纸条”的“诱惑”下,学生们作业写得更用心了;放学时站路排的速度更快了……我尽量睁大眼睛,努力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胡译轩,升国旗仪式上,你敬队礼的姿势真标准!”说实话,这名学生在各个方面跟同学们都存在很大差距。每当发“小纸条”时,看着她渴望的眼神,我总想找到合适的时机给予她激励。这个标准的队礼使她赢得了第一张“小纸条”!我欣慰地看到,她的脸上洋溢着从来没有过的自信。

就这样,一个学期,200多节课,我送出了至少240张“小纸条”。全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来自“小纸条”的激励。我能够感受到,他们更爱上语文课,更喜欢我,还有我的“小纸条”。

时间久了,我又在想,既然我能为孩子写“小纸条”,为何不能让学生也通过纸条来表达心声,让纸条成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纽带呢?对呀!让他们也给我写“小纸条”!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纸条”在我和学生的手中传递着。

一天,我收到了这样的一张纸条:“李老师,您知道我最近为什么不举手了吗?因为我发现,有的同学从来不举手发言,偶尔举一次手,您马上就会叫到他;而经常积极举手的同学,您却不怎么叫他发言。所以我要是一直不举手,等我再举手的时候,您就会叫我了是吗?”看到这张纸条,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作为教师,我们总想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发言,所以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那些平时不爱举手的孩子。然而换个角度想,这样做对那些积极的学生而言,是否又是另一种伤害和不公平呢?“谢谢你跟老师说出了真心话!老师知道该怎么做了。”我这样给她做了回复。

记得那年期末复习,我们班的“学霸”单家宝给我写了这样一张“小纸条”:“最近您留的作业我都会了,我能不写了吗?”是啊,每次听写他都得100分,每次背诵默写他都全对啊。我突然意识到,学生间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这类作业只适合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期末复习阶段如果一味留这种“一刀切”、“齐步走”式的作业,很可能会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发展。于是我给他写了这样的纸条:“老师同意你的提议,你可以从课外找一些拔高的习题来做,希望你取得更大进步。”那段时间,我发现他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阅读理解专项练习,每天按时完成,有时还请我帮他讲讲不理解的内容。期末的成绩也很理想。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吧。

“李老师,我又想离家出走了。”这张“小纸条”,来自一个叫“马小跳”的男孩。“马小跳”是同学们给他起的外号,因为他动不动就暴跳如雷、發脾气。记得有个周末,他跟爸爸堵气跑出来,在路上被我遇到了。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这个聪明、好动、直率又冲动的男孩。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爸爸是警察,工作忙,很少回家,父子之间少有交流。爸爸的教育方式又是简单粗暴,导致孩子遇事也同样以冲动的方式处理。我在“小纸条”上写下这样的回话:“谢谢你能信任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相信老师永远是可以帮助你的朋友。”

新学期初,利用班级推荐班干部的机会,我提议由他做我的“小助手”。由于他的问题在于不善于控制情绪,遇事不能妥善处理。所以,每当班里有同学发生矛盾时,我就请他来协助我一起解决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一次,他在“小纸条”中说:跟着您“断案”我才知道怎么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遇事不能只想着自己出气。我回复给他的“小纸条”上写着:从前的“莽夫”变成了谦谦君子了。他笑了,笑得竟有些羞涩。为了缓解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我还特意约了她的父母,把孩子的最近的可喜变化跟他们做了交流,希望他们能够多陪伴他,多鼓励他,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就这样,在老师和家人的关爱中,他逐渐学会了管理情绪,在其他各个方面也在变化着、进步着。同学们再也不叫他“马小跳”了。我看在眼里,幸福在心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纸条”持续在我们师生间传递着,这种及时的评价、沟通方式,让孩子们随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作为老师,我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反省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小纸条”,让师生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猜你喜欢

马小跳评语纸条
纸条大侦探
五张纸条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致马小跳的一封信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