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0-10-21王彤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解决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有些是在刚刚入学后一到两个月内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不适;有些是在二、三年级时因为没有处理好学业问题或人际关系问题;有些是因为即将毕业面临就业难的压力;还有些因为家庭的突然变故等等。总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近年来呈递增趋势,心理问题的表现和症状也形形色色,轻者失眠、神经衰弱、萎靡不振,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产生轻度抑郁,影响个人学业和身体健康,严重的最终发展为抑郁症、精神性疾病,不得不休学、退学,甚至有自杀或暴力倾向,最终危及个人或他人生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与此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对竞聘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同一单位,同事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学业方面的竞争更激烈,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要求更迫切,毕业前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造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增加。在高校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面对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甚至非常优越同学时难免心态失衡,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之中。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交流的日益紧密,外来的价值观和文化对我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碰撞,不可能不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使他们感到困惑、迷茫。
二、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1.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强化。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宏观考虑。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和投入,增加专职心理教师的人数,要有专门的经费保障,同时,要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有序开展,还要通过举办专家、学者的讲座、心理知識竞赛、心理征文等各种活动,对各部门行政人员、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及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他们也参与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来,从而形成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2.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每名学生都能拥有“美好心情”。每年新生入学伊始,在紧张的迎新和军训工作结束后,马上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评,及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测评准确定位有心理隐患的学生,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等相关人员要根据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对有心理隐患的同学重点关注、及时追踪,通过个别谈话、定期心理咨询、和学生家庭沟通联系、利用学生骨干帮助等方式,加强对相关学生的心理干预,及时对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导,使学生的心理隐患及时消除,重新拥有“美好心情”。
在和学生的谈话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细致,多花费一点时间,多投入一点精力,多付出一点爱心,多给予一点理解。只有真正用心与学生交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配合,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他们疏导自身的心理问题。为了取得更好的谈心效果,一定要多深入学生,多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采取合适的方法。谈心工作还要常态化、灵活化。每周、每月、每学期都要有固定的时间保证,如设立“辅导员谈心室”、“辅导员半月谈”、“辅导员接待日”等专门满足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和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学生。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各种和学生接触的机会,如班会、深入宿舍、深入教室、班级活动等,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律意识缺乏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社交能力差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攻略和个性化的辅导方法。
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同一班级的不同阶段特点等,充分发挥团体教育的效果。一年级时要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活动等多为同学们创造相互熟悉和了解的机会;二年级时要注意班级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培养;三年级时要鼓励同学们多参加实习实践,不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四年级时要提醒同学们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工作。团体教育所形成的良好氛围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去维护自己的集体,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团体中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都有裨益。
3.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并力争涵盖所有学生。高校应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人都应学点心理学》、《求职心理学》等必修和选修课程,通过专业教师的讲授,普及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教学部门外,学生处等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如大学生心理沙龙、心理剧展演、心理健康辩论赛、心理健康演讲、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征文、优秀心理电影展播和评比、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自身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教室、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加强与其他班级、其他年级、其他系、其他学院、甚至其他学校同学的沟通交流,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接触,充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进一步认清自我,以便在后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提前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毕业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技能准备,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19-920+944.
作者简介:王彤宇,河北经贸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