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建议
2020-10-21匡晓英
匡晓英
摘要:绘画是儿童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儿童画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同时也是儿童愉快感和个性化的主观表现,在美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儿童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核心所在。但是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着一种成人化,模式化的现象,表现在技法千篇一律,画面感觉大同小异,作品缺乏创造力,要真正表现出儿童所独有的童趣童真和创造力,美术教师及家长必须转变意识、转变教育方式 ,加强儿童自身创作绘画的欣赏。
关键词:美术;教学;儿童画;趣味
当代美术风格各异,有着不同的流派和画种,在这样的一个大形势下,我国的美术教育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但在儿童作品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画得中规中矩的画面更受人亲睐,那些充满童趣和儿童想象的画面反而不是那么引人注目,获奖作品大多是写实的作品,虽然画面感觉漂亮但却感觉缺少儿童所独有的童趣童真,使得儿童美术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儿童绘画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1、儿童画重技能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是人类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培养孩子从小建立良好价值观、发展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儿童画”是指儿童自发的无规范的没有任何限定的能表现孩子观感、思想、感情和想象的创造图象。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虽能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有些教师缺少对美术本体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无法正确的融入绘画的实际意义,为了画面效果,他们不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和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标,这样压抑了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童真表露,导致儿童的美术活动机械、枯燥。比如在造型上,画太阳,都是画一个圆圈,四周几条光芒;画树都是一个树干加一个大圆树冠。在用色上,天空全涂湖蓝色,太阳纯涂红色,树干从上到下都涂褐色。在构图上,中班孩子和大班孩子没有多大区别,大多表现为零散式和一字排开式。这种概念化的作品并非真正的“儿童画”,造成这种现象,除教育工作者外,与家长的认识也有很大关系,许多家长认为只要画的像或者画的好看就是好的儿童画,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使一些教师不敢自由的去引导儿童释放童趣,去创作绘画,去感悟绘画, 据调查,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色彩鲜艳、明亮,造型完整,才是一幅好画,而更能体现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童真童趣反而不被重视,这就造成儿童画走入重技能的误区。
2、唯美画面的主观评判
儿童美术教育缺少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其主要表现在对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引导,许多家长和教师有时也关注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但是这种关注是用成人的眼光,很多家长将儿童美术作品“效果”的好坏,归结于把作品画的像不像上面来,忽视了儿童美术在儿童的学习初期最重要的功能是培养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创作活动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与情绪流露。而在一些学校为了得到奖项,教师让儿童照搬照抄成人的想法和画法,孩子的美术活动充满成人强加的功利性,缺乏创作与表现的快乐,这样长此下去,孩子对绘画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创作,所以表达的画面也就愈加呆板无生气。再一些教师重视先把“范画”灌输给孩子,忽视了绘画前的观察指导,也忽视了绘画中与绘画后因人而异的适时评价指导。对绘画作品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大多是“像不像”,评价的形式大多是完成作品后集体展示,评价的语言大多是 “很美”、“很像”、“真难看”等,没有根据美术教育特征,从孩子所表达的美术语言切入加以针对性指导评价,评价的面很窄,往往从众多孩子的横向比较中挖掘相对具有造型潜能的人才,忽视了孩子发展的纵向性和个体性。同时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往往由于过分强调选材的计划性,从而忽视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没有考虑孩子的需要和发展,常出现选材脱离儿童生活,内容不能引起儿童兴趣等现象。这就严重违背了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使儿童的思维和创造才能受到压制,儿童成了教师思想的复制“机器”,儿童的画面也就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现象,阻碍了儿童的审美个性、创造能力的发展。
3、家长的错误导航
儿童的眼睛是最干净的,他们对世界有着别样的感知,家长喜欢用常理去欣赏儿童的画面,如太阳是红色、小草是绿色、天空是蓝色,如果小孩用绿色去涂太阳,家长就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中的红色强加给孩子,这样造成小孩习惯性的用色涂色,渐渐的失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通过三十余年儿童绘画教学的体悟,其实儿童的想法是很纯的,他们不说假话,用心去观察生活,一次我看见一个小孩画乌龟,眼睛涂成和皮肤一样的绿色,我很好奇其他小孩都涂黑色,他却涂成绿色,通过询问,他回答我:“因为乌龟在睡觉,所以是绿色的。”这个回答触及了我的内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简单,他们就是用心去勾画自己的理解,想想如果是位爱强加自我意识的家长,看见老师用黑色,可能就会直接去让孩子更换色彩,涂成黑色,这样一来,小孩就会慢慢丧失观察和想象力,过分依托家长、依托老师。同时家长在给孩子购买绘画书籍时,市面上的简笔画倍受家长的青睐,常买来在家中让孩子临摹,日复一日,孩子们眼中的花草鱼虫、建筑人物造型均被定型了,导致孩子的画面形象出现了概念化的现象,长此下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便会被一点一点的给吞噬掉,他们有时的一个精彩的想法就会被各种各样的模板和规矩套牢,而缺乏一种个性化的体现,导致画面就是千篇一律的太阳、云朵、房子、小草、树、小鸟的组合构图,仿佛这些物体成了画面不可缺失的语言符号。
4、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的不足
美術欣赏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不断的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审美趣味,丰富想象力 ,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丰富儿童的知识,开阔儿童的眼界,更有助于儿童的绘画表达。而在幼儿园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欣赏内容,大部分教师因怕麻烦在平时只重视绘画活动而不重视开展欣赏活动,只是公开活动时,才会去尝试搞欣赏活动,这就有碍于儿童丰富的绘画语言的获得,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来欣赏各种绘画作品,即使是好的作品也不知道如何去欣赏它,只会机械的复制作品,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所看、所思、所想及审美的愉悦。
二、对儿童绘画教学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意识,培养童真童趣
儿童绘画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思维方向有所不同,想像力丰富,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童心童趣,那在教学中是不会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当前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颇,缺乏对儿童童趣的培养,特别是幼儿的教育中,认为儿童所做的绘画都是幼稚的没文化内涵的,或者直接认为儿童的绘画是一个应该以造型作为评价标准,这样使教师失去了与儿童沟通的桥梁。那么作为一个成人教师,怎样才能在美术教育中保持儿童的天真与烂漫,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与审美感知?首先应当是转变教育意识,儿童美术不是培养绘画工匠,老师不应该以技法去束缚,而是激发童真童趣、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鼓勵儿童按照他们自己认为的样子天马行空地创造。
2、转变教学方式 ,释放儿童天性
美术教育应回归大自然, 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观察去领悟,在自然中,释放天性,获得创造性。儿童绘画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绘画教学中,教师可积极融入一些趣味游戏进去,以避免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儿童思考,肯定儿童的想象,激发绘画兴趣与创造思维。例如在《卡通人物头像》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儿童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儿童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会发现儿童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儿童的一些提问,儿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孩子会更加大胆,想象会更加丰富。绘画活动中教师多提问、多肯定儿童,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3、增加欣赏课程,引导绘画创作欣赏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从而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升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当前教师的美术教育课程中主要针对绘画,对美术欣赏课程设计很少,尤其是对于儿童画的欣赏重视更是少之又少,儿童的绘画作品是最能体现其思维和创造力的东西,如果在儿童的教育中缺少对儿童美术的欣赏,那么对于儿童创造力来说也不复存在,更别说去培养儿童美术能力,因此,增加欣赏课程,引导儿童欣赏自己的、别人的绘画创作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结束语:
有趣的美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在美的海洋中惊喜并描绘美丽的图画。作为一名美术教学工作者,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儿童美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儿童美术教学的建议,希望儿童美术不仅要教儿童画画基本功,更应该激发儿童的童真童趣,学会表达,学会创造,在美术实践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