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图像看宋代男性的审美矛盾

2020-10-21唐健博

神州·下旬刊 2020年7期

摘要:从南北朝开始,表现女性日常生活的绘画逐步产生,直至宋代,女性绘画的题材大大拓展。在理学影响下,宋代的女性图像大致表现了男性在儒家礼教束缚与人性欲望交织之中对于女性的审美矛盾心理。本文将从婴戏图和仕女图出发,结合当时相关的史实文献,来分析这两类女性题材画像中所体现的男性审美矛盾。

关键词:宋代女性图像;理想女性;男性意识

一、

宋代的仕女图与婴戏图的作者多为男性画家,被男性想象、创造出来的理想女性图像,最终又被男性所观看,这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本文主要选取仕女图与婴戏图的女性形象来分析宋代男性对女性的审美需求,并分析这种审美需求中存在的矛盾心理,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宋人对待“德”与“色”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这些男性审美视角下的女性形象与当时的社会史实相对比,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的两对明显的审美矛盾:一方面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要求女性要恪守种种妇德,而另一方面则要求她们在视觉和心理给予自己愉悦;一方面程朱理学大肆盛行,提倡各种妇德;另一方面,宋代社会中女性离婚再嫁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甚至在皇家也是如此。

宋代仕女画留存至今的并不多,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调鹦图》、《盥手观花图》、《浣月图》、《捣衣图》、《四美图》、《女孝经图》。是这些作品的母题大多是来自于唐、宋文人的诗词。其中《调鹦图》被认为图绘的是杨贵妃饲养鹦“雪衣娘”的故事,画中仕女身材纤瘦,头戴唐代常见的幞头。在《盥手观花图》与《浣月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这两幅仕女画分别绘一女子就侍女所奉盆,洗手观花与腕戴金臂钏,双手掬水,映出天上明月的场景。

此三幅图中所绘女性形象身材削瘦,显示出宋人的审美特点。但其面部丰满,又多少受到唐、五代人物造型影响,所穿服饰却是上身着右衽交领,下束襦裙,背胸处戴帔子,这种服饰却是常见的唐人服饰,唐代《簪花仕女图》、《宫中图》或唐代壁画中的女性服饰与此如出一辙。

类似以古代女性为对象的作品还有无名氏的《四美图》。从《四美图》中残存的榜题可知图中四人是绿珠、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四位历史上的著名美女。画中的这些女性体态丰腴而慵懒,背胸处戴的帔子与流行于盛唐的妆发妆容无一不透露出这些女性形象并非不是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描绘,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女性。

二、

宋代婴戏图虽表现的主要内容为婴孩,但其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蕉阴击球图》与《荷亭戏婴图》两幅画作都是表现上层阶级生活的婴戏图;王居正的《纺车图》与李嵩的《货郎图》则表现了下层民众的生活场景。《纺车图》将底层农村女性的艰辛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货郎图》中描绘的场景发生在郊野农村,一位老货郎挑着琳琅满目的货物,妇女和孩童们蜂拥而至。

婴戏图中的女性,她们除了是繁孩童的母亲,也是男性的伴侣,这样两重身份让婴戏图中的女性形象必不可少的多了一层男性审美的色彩——宋代男性审美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应该是贤妇慈母形象,即以恪守妇德、相夫教子为己任,一些下层的农村妇女在承担繁衍后代的责任之外,还要辛勤劳作。

三、

上文提及的婴戏图与《女孝经图》寓教化于图像之中,通过图像来传达出一定的政治教化意味,最终目的是使儒家通过加强女性教化来巩固封建礼教。婴戏图所提出的对女性的倡导与要求具体表现在女性要做一位贤妇慈母,既从事生产劳作又要抚育后代。而《女孝经图》所传达出的理想化女性的标准就是以夫为天,对舅姑曲从、对叔妹和顺。

程朱理学之风盛行的宋代社会继承前代经典女性道德观的同时,对于女性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更为苛刻,这些苛刻的理想化要求在《女孝经图》与各类婴戏图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女性应婉顺有道,从一而终,恪守贞节,哺育子嗣。

然而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宋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却与理想化的情况不尽相同。

首先从《列女传》的记载来看,宋代烈女(45人)守志不嫁(5人)的比例与唐代(52人、10人)和明代(274人、100人)相比都是最低,这就反映出宋代社会实际上对女性再嫁与后世相比更为宽容。

其次,在宋代無论是皇帝颁布的法令条文还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著作笔记,大多认为女性再嫁合理,整个社会实际上都对女性再嫁持以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女性改嫁、再嫁现象在宋代并不稀奇:理学大家程颐的侄女和侄媳曾先后改嫁再婚;北宋名臣范仲淹幼时丧父,母亲也因家贫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长子范纯佑早亡,于是将自己的儿媳改嫁给门生王陶;南宋诗人陆游之妻唐婉因与婆母不睦,改嫁南宋宗室赵士程;魏泰《东轩笔录》中记有王安石嫁媳事;《宋史·宗室传》宋英宗赵曙的父亲汝南王允让还上奏,建议取消限制妇女改嫁的规定;宋代多次下诏宗室妇女可以再嫁,只是不能嫁为人妾。

此外,当宋代出现《女孝经图》和各类女诫、女则、家范等以规范女性行为时,宋代大多数文人却以狎妓为乐。文坛领袖欧阳修就有蓄妓、狎妓的记载;苏轼身边也常有歌妓数人;柳永、晏殊、晏几道、梅尧臣、秦观、黄庭坚、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著名的士大夫,都有女妓往来的事迹。

这种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实际存在着较为宽松的社会习俗,与婴戏图与《女孝经图》中倡导要求的九则妇德思想并不吻合。这无疑传达出以男性为主导的宋代社会对女性的具体要求中存在一种彼此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男性乃至整个社会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四德之仪大肆追捧;然而另一方面宋代社会中女性离婚再嫁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甚至在皇家也是如此,男性在现实中对女性的态度却较为宽容。当一些文人书写各类女诫、家范,以规范女性行为时,也并不影响另一些文人以狎妓为乐。

四、

在各类女德文献的要求下,宋人对于女性的衣着打扮要求是朴素、洁净、俭约,并以此为美,同时否定女性的独立人格和女性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有另一种要求。这又表现出宋代男性对于理想女性的刻画存在的另一种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强调女德在规范女性行为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又期望从兼具貌美与才情的女性那里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宋代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更明确了宋代社会对美人的外貌与妆容的歌颂。

与唐代相比,日渐严苛的妇德要求使得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日渐保守、再不复前代的华丽颓靡之风。但这并不妨碍宋人继续创造出各类不符合妇德标准的仕女图像,多数宋代仕女图仍然对于女性的外貌表现出较多的关注。《盥手观花图》中的女性将衣袖挽起,露出白皙的手腕与所戴的金臂钏。《调鹦图》中的女性形象随着腰肢的扭动,整个体态婀娜多姿。《浣月图》中女主角上半身微倾,掬水望月,沉思之态也非常优美。

虽然宋代社会重视女德,然而能为文作诗的宋代女性却不少见,并且多受到来自当时男性的肯定:且不说李清照与朱淑真两位才女在文学史中名垂青史;苏洵的女儿、苏轼的姐姐八娘和妹妹苏小妹也是当世有名的才女;北宋魏泰《隐居诗话》说王荆公家能诗者最众”记王安石妹妹、女儿、妻子皆能诗,并认为这些诗“皆脱洒可喜之句也”;南宋洪迈《夷坚志》提及仁宗、神宗时名臣陈襄的女儿也能诗,并评其诗为“清绝洒落如是,不必真见画也”。宋代这些善于吟诗作赋,通经晓史,或擅长琴棋书画的“才女”远多于唐代。《全宋文》中收录女词人 90 多人,词作 300 多篇;《全宋诗》中有女诗人 200 余;《全宋文》中女作者 10 余人。

综上所述,男性对于理想女性形象的幻想与构画,自进入男权社会以后,就从未停止。宋代婴戏图与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为迎合男性的需求尺度而塑造,是男权文化影响下男性对女性幻想和期盼的结果。但这些女性图像却透露出宋代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互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要求女性要恪守种种妇德;而另一方面则要求她们在视觉和心理给予自己愉悦,大肆歌颂女性的美貌与妆容。一方面程朱理学大肆盛行,“存天理灭人欲”,提倡各种妇德;另一方面,宋代社会中女性离婚再嫁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甚至在皇家也是如此。宋代男性对女性态度较为宽容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宋代繁荣的经济环境。一方面,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宋代社会的财富迅速积累直接导致了社会环境的宽松;另一方面,宋代市井娱乐活动的增多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对于女性再嫁的社会容忍度更高。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说可以归因于男性在儒家束缚与人性欲望的交织中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参考文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班昭.女诫[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4]唐珪璋.全宋詞[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刘向.列女传[M].徐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6]脱脱.宋史[M].徐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7]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仕女画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刘芳如.婴戏图:Painting of Children at Play.[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社,1990.

[9]方建新,徐吉军.中国妇女通史·宋代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10]衣若芬.闺怨与相思:牟益“捣衣图”的解读.中国文哲研究集刊[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

[11]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2]丁丹云.货郎图的图像学研究[J].文艺生活,2016.

作者简介:唐健博(1996-)男,汉,山东省淄博市,硕士在读,首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