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建筑中日本近现代时期建筑趣向研究
2020-10-21吏希超
吏希超
摘 要: 本文从东方建筑出发,结合建筑学思维与历史学文化理论,深入探索日本近现代时期的建筑趣向,客观的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段建筑史,从传统建筑文化的角度上,理解不同阶段日本建筑趣向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揭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以期丰富和完善东方建筑的思想与理论。
关键词: 东方建筑;近现代;日本;建筑趣向
【中图分类号】TU-0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08-0065-01
引言:东方建筑是多样化的整体,综合体现在建筑类型、技术和材料上,也对建筑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印度建筑师所需的技艺训练包含了地质学、地理学、玄学、宗教、艺术技法、心理学等。日本建筑师将日本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的延续性与其本身不可避免的变化和更新相协调,希望创造一种新时代符号和普世价值,使之适应一个在精神、经济和社会层面焕发活力的世界。
1 东方建筑整体特点概述
亚洲地区被一种复合的文化体系所笼罩,它是建立在一些同质地区的基础上,通过其相互影响、接触和交流,使自身得到加强和扩展,最终把整个广袤的地区统一为一个整体。日本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或用师法自然的人工环境进行装饰,如池塘、微缩景园、以砾石为象征的“枯山水”。建筑是复杂现实社会最集中的反映。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列城城堡,是集宗教、政治、军事、神秘主义于一体的宫殿、城堡和宗教场所的组合体。摩亨佐·达罗网格状平面布局有利于整个城市形态的朝向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利用自然风力清洁街道;印度窣堵坡极富盛名,对后来的宗教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窣堵坡原本是一种佛教建筑,用来埋葬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形圆顶,意思是坟冢。印度文明的宗教建筑非常繁荣,象征主义经常被使用,树枝覆盖的圆屋被用来比喻地球之母,“胎室”象征着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古代印度神话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也被佛教所采用,门和壁龛的结构反映了卡拉·摩卡罗拱的独特主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两种动物形象的结合:一种是刻在门或壁龛顶部吓人的狮子头,另一种是刻在门或壁龛两侧的水怪。这两种图像的结合不仅在拱门上反复出现,而且成为整个中爪哇时期建筑的主题。光明和黑暗是宇宙基本精神象征着的两个方面,建筑结构的划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时期对建筑实体的重视和对内部的忽视。卡兰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几何实体,顶部由逐渐减少的堆叠平台组成,大多数时候整个台式屋顶就是下面建筑的小型化,随着屋顶越来越小,整个建筑获得一种耸入天空的奇特效果。
2 日本近现代时期建筑趣向
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从政治、经济上转型为现代化国家,受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传统木结构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尤其是现代公共建筑的要求,逐渐被摒弃,更多采用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建筑体系。许多原来的新建筑,虽然是西式的,但只是在木架外覆盖着石头和灰泥。
自1870年以来,许多欧美建筑师受政府邀请到日本各大城市,通过个人和大学教学的方式参与日本的现代化建设。
正是在折衷主义的氛围中,由西方人培养的第一代建筑师(1875年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院开设建筑学和土木工程课程),开始了建筑创作。随着第一代建筑师作品的不断涌现,设计项目逐渐回归到本土建筑师和工匠手中,开始了对传统建筑的反思。1887年,帝国大学建筑史课程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建筑价值的普遍关注,新旧日本建筑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理念开始广泛传播。
20世紀初,混凝土建筑首次出现在东京和其他城市。1923年大地震后,混凝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满足抗震要求,建筑从材料形态到结构都变得厚实。不久,新的建筑技术出现了,它把实心墙的面积减到最小,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柱和大型玻璃幕墙。
此时,一种重要的新理性思潮从欧洲传入日本,几何造型的组合使建筑充满活力。但是,由于缺乏与日本思想和心理的适应融合,这种外来思潮在日本并没有完全成功。因此,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日本传统建筑的基本精神,如空间的表达、整体和谐的节奏以及体量、光线和色彩的流动。日本传统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探索,比如用金属材料来表现传统木质形式,产生了有趣的效果。
本世纪30年代的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玻璃窗、两侧宽敞的阳台和凸出的阁楼,通过透视形体的变化,削弱了整栋建筑的厚重感。但是,政治氛围的变化阻碍了新风格的发展。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建筑恢复了原有的沉稳和缺乏活力,体现这一时期追求古板和军事化建筑风貌的艺术思想。
二战后,许多城市的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重建工作尤为紧迫。为满足应急需要,不可能采用以传统木结构建筑和小砖混建筑建设为主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改造综合规划模式,它只能是一种折衷形式,即按照现代城市模式建立自治中心和卫星城。住宅和行政建筑一般采用最新的建筑技术和钢筋混凝土、金属和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先锋派建筑在以玻璃+金属替代了玻璃+混凝土的同时,也从单一模式走向了多元模式。
结语:日本建筑业在后期焕发生机,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在于日本作为工业化国家,很少有国家出资建设公共住房,面对建设量最大的日常生活建筑,它缺乏关注和引导。这种缺陷也反映在城市规划中,一些居民区建设与城市相隔离。此外,日本建筑师对公共建筑的兴趣大于对单个建筑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娱乐中心和大学校园的建设上,尤其沉迷于乌托邦式的未来理想化城市模式。其解决办法是执行城市区域规划,未来要建设大量卫星城,分散工业和其他经济活动,规划卫星城与中心之间的快速交通系统,将交通系统从中心辐射型向线性发展模式转变;并将城市规划建设群体、交通运输系统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一种新型的交通系统,体现当代社会结构的组织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基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隈研吾.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3] 马里奥·布萨利.东方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黑川纪章.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