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2020-10-21张梦恬
张梦恬
摘 要:棉花黄萎病是对棉花品质及产量造成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棉花黄萎病发病概述出发,分析其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种植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加强植物检疫的方式,研究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助力农民提高棉花产量。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植物黄萎病属于全球范围中危害十分严重的维管束病害,对数百种植物均有影响,特别是茄科。另外,对野外作物及观赏植物影响也较为严重。它是由大丽轮枝菌所引起,已经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1993年,此病在我国各大棉区流行,面积达到267 hm2,之后在我国新疆等主产棉花区域又相继暴发成灾,经济损失众多。棉花黄萎病防治较为困难,为此需对棉花黄萎病发病机理具有正确认识,以采取科学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1 棉花黄萎病发病概述
1.1 发病条件
棉花整体生育期均可发生真菌伤害,而自然条件下幼苗很少发病。适宜发病温度是25~28 ℃,低于22 ℃或高于30 ℃则发病缓慢。
通常棉苗6月份,长出4~5片真叶时发病,田间有零星病株出现,蕾期病情发展迅速,7—8月份花铃期病情达到高峰。雨季降水量对发病具有较高影响,在月降水量超过100 mm、相对湿度大于80%的情况下发病重。
1.2 发病规律
1.2.1 种子带菌
异地远距离黄萎病传播媒介为带菌种子,特别是原为无病区变成病区,究其原因是病种串换。经专家对黄萎病棉籽分离解剖后,检查种子带菌率在5.9%~39.8%。尽管我国全面实施脱绒包衣种子,将黄萎病棉籽传播可能性降低,但仍需要注意棉籽处理,加强防治。
1.2.2 缺少化学控制
尽管杀菌剂种类较多,但对黄萎病控制效果不佳,仍需继续研究。
1.2.3 长期连作
部分棉区受到耕地面积影响,很少实施轮作及倒茬,连年种植棉花,导致土壤中黄萎病菌量不断增加,病情严重。
2 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2.1 种植防治
在栽培过程中,为减少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应当充分利用农业各种栽培耕作技术及田间管理方式,创造不利于黄萎病的生态环境。
2.1.1 选择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
我国近几年来,研究人员以生物技术角度大量研究棉花黄萎病对抗基因,获得良好进展。如中棉10、12、16、19及豫棉8、14、16等,均有良好抗病效果。
2.1.2 轮作倒茬
植物病虫害主要由于常年连作造成,不仅消耗地力,对作物健康与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在土壤中积累病原生物休眠孢子,逐渐增加的病株残体,土壤中大量繁殖的病原生物,导致棉花生长易发生黄萎病。因此,棉花种植时应保证同非寄主禾本科植物倒茬轮作,不能与黄萎病病株寄主轮作。
研究表明,高粱、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不会感染黄萎病菌,与此种农作物倒茬种植,可较好预防黄萎病。依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棉花-小麦-大豆”或“棉花-小麦-玉米”的方式。另外,蒜棉套种也十分有效,黄萎病预防效果超过60%。水稻与棉花轮作也同样具有良好效果,棉田若是黃萎病较重,连续进行水稻种植3年,再种植棉花,发病率将降低99%。
2.1.3 耕作土壤
棉花病原生物主要存在于棉田0~30 cm的耕作层中,而棉花有约80%侧根与根毛处于10~30 cm耕层,增加了棉株侵染病菌概率。通过深翻棉田,可加速消解承重病原菌与病残体。而在苗期与蕾期,进行中耕,破除板结,也可提高地温,提升土壤通透性,达到控制病菌侵染的目的。
2.2 物理防治
棉株若是已经患有黄萎病,则可用重打顶方式,在植株根部利用刀子花开5 cm左右口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黄萎病害。
2.3 生物防治
可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生防菌在诱导系统抗性、拮抗作用下发挥出生物防治效果。
2.3.1 拮抗细菌
细菌抗逆性强、生长快,棉花黄萎病防治康洁细菌种类较多,如厚壁菌、变形菌、芽孢杆菌、欧文氏菌等,芽孢杆菌应用较多,不仅可拮抗植物病原菌,定殖率高,还存在促生作用。
2.3.2 拮抗真菌
棉花防治黄萎病拮抗真菌多,常用黄色蠕形霉与木霉,木霉可分泌几丁质酶等细胞壁降解酶与耐热抑菌物质,两者作用在大丽轮枝菌上,具有强烈拮抗效果。
2.3.3 拮抗放射菌
棉花黄萎病防治中链霉菌属于其中代表性菌种,放射菌可分泌抗菌素,对大丽轮枝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2.4 化学防治
棉花化学防治以农药为主。研究表明,棉花生育期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效果良好。还有一种新棉田施药方式,即茎剖划伤注射法,主要是用9号针头医用注射器,吸入药液多菌灵40%,刺入植株子叶5 cm左右部位,向上划出5 cm伤口,注入500倍液0.05 mL,让药液顺着伤口渗入即可。此种方法具有良好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成本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2.5 加强植物检疫
棉花黄萎病防治最重要的在于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完善植物检疫工作。通过细致广泛的调查,了解黄萎病发病情况,一经发现,实施封锁将其彻底消除。无病区病害主要是在调种过程中不慎或将自病区棉籽壳、棉籽饼等带入其中。所以,必须要加强控制,禁止上述物品带入到无病棉花区域之中,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不在病区中调用棉种,以保证无病。特殊情况下,需与植物检疫单位相配合,认真检查植物产地,无论种子数量多少,均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总之,自20世纪80年代有效控制棉花枯萎病后,棉花黄萎病就成为棉花生产亟需解决的重要病害之一。经过多年研究,棉花种植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种植棉花到化学防治实现全过程管理,为棉花黄萎病防治提供有效的措施,推动棉花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