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域下的幼儿美术教学策略

2020-10-21洪梅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熊猫美术创作

洪梅

美术作为幼儿一种富有意趣的学习与创造方式,其教育价值不仅仅止于幼儿审美意识与表达素养的提升,也不仅仅止于幼儿对于世界与自我的体察认知与能动建构,更包括观察、理解、想象、分析、组合、反思、改进等诸多基础能力素养的培养。“比较”既是基本的学习目标,也是基础的学习策略;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方法的使用已然融入他们的一日生活,只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尚未给予“比较”应有的重视。在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幼儿的美术创作过程常常以感性、直觉、即兴为主,以单向线性思维为主。也因此,幼儿的作品往往表现为整体构思、多元思维与多向预期的缺失。为此,我们在顺应幼儿学习心理特质的同时,逐步引领他们超越自我,让理性之光照进更为美好的美术生活之中。

一、外部引导比较

外部引导旨在唤起教师多向思考、突破单一思路、触发现实反思、寻求后续改进。其基本原则是见机行事、方式多样、适可而止、逐步减少。教师应避免过度介入、强行干预幼儿的美术活动,预防引导不当导致幼儿的自主性弱化、作品的整体性受损。

1. 提问策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运用比较思维时,提问一般有三类:成因性提问,如:“你怎么想到用蓝色?”“老师,我画的是仙草,就不用一般的绿色。”可能性提问,如:“这只小猫咪睡不着,它会闭眼装睡,还是两眼开着,会睁一眼闭一眼吗?”“我的这只小猫很调皮,它该是第三种样子。”展望性提问,如:“这棵树好高好粗哦,熊猫宝宝能爬到树上吗?”“是的,熊宝宝的手太短了,我帮它戴上壁虎姐姐的吸盘手套吧。”

2. 意外策略。幼儿在创作时,常常“我行我素”,甚至“一意孤行”。这本身不是坏事,甚至是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但着眼于幼儿的更好发展,适时采用意外策略,可打破其惯常做法,更好引发幼儿的比较思维。意外策略一般有三种:起点性意外、过程性意外和结果性意外。如教师故意把发给幼儿的纸上泼上不规则形状的颜料,并说:“孩子们,老师不小心把颜料弄到了纸上,请大家帮帮忙,开动脑筋,画画时用上这色块,可以吗?”幼儿就会与原定的画面比较,或者基于色块展开多种画面的比较性联想。

3. 阅读启示策略。该策略适用于综合性美术活动,是比较与倾听、想象、表达合一的一种美术作品创意触发过程。如教师引导启示:“今天,我们来画一幅画,名字叫《熊猫圆圆》。这是一只怎样的熊猫呢?听老师讲故事。山坡上,五只熊猫一起玩,圆圆最小最胖,才学会爬树。今天它系着红腰带,却爬在树的最高处。风来了,熊猫们陆续下树,圆圆贪玩还站在树上。下来吧,小圆圆!小圆圆往下一看,地面在摇,它吓坏啦!不怕,不怕,我们会救你的!熊猫拉来了红色的气垫床。小圆圆掉在了软软的床垫上笑了,四只拉着气垫床的熊猫却吓坏了。”这里有多重比较,胖小、高低,可启发幼儿以比较思维构思画面。

4. 音乐引导策略。音乐最擅长情意表达与场景创设,以音乐引导幼儿展开比较思维,不仅可感性比较,更可进行理性的、人物与场景的整体性比较。如:“孩子们,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三只兔子,你可先为它们编上号码。现在,先听一听这三段音乐,想一想这三段音乐各有什么不同,表现兔子怎样的一种心情?孩子们,老师开始重放第一段音乐,请根据音乐为一号小兔画表情……”幼儿在平和、喜悦、忧伤的三种音乐声里,不仅做着与音乐的一致性思考,而且在创作三只兔子表情的时候,也进行着前后不同表情的比较区别思考。

二、自主自觉比较

幼儿比较思维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推进,更需要其内在的学习力。而要激发幼儿比较思维的自觉、自主、自省和自修,最佳路径就是引领幼儿在有品质的思维实践中逐步接近目标。

1. 两幅同作策略。两幅作品同时创作是一种很受幼儿欢迎的游戏。开展这一活动的前提是要求画作不繁复,作品完成时间相对较短。一种做法是让幼儿按同一主题创作两件作品,再通过自主比较或同伴间的比较,实现作品的更优化选择。另一种做法是让幼儿以同一事物为对象,创作出两幅表现其不同情意状态的作品,如同时以云朵为对象画两幅画,一幅是《快乐的云朵》,另一幅则是《伤心的云朵》。这一过程会触发幼儿自主地展开思想与行动的比较,他们不仅会自觉改进用料和用笔,而且会在比较两幅作品间的差别与优劣后,主动调整自己的创作。

2. 评鉴策略。教师可请幼儿当小评委,对多幅同主题、同内容、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进行评鉴,引导幼儿在欣赏与鉴别中表达个人观点,也可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提出小组意见。以此促进幼儿的比较思维发展,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

3. 预测策略。借助教师的现场示范或多媒体,请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展开预测。例如:“今天,老师要画一只快乐的小猫, 眼睛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是花猫,还是纯色呢?它是坐着呢,还是躺着呢? ”幼儿在持续的研判、猜想和证实进程中,会跟随教师,在可见的作品创作与自我设想之间,持续比较、多层比较、系统比较,由此促进幼儿对于线条、色彩、结构和生命神采的领会与表达。

4. 多人合作策略。幼儿合作创作一幅作品,不只有相互理解与配合,在深层意义上还需要不同视角、视点与过程性、发展性的比较思维。这样的创作,一开始可能会出现创作小组成员间的想法与做法的冲突,而这一过程对于幼儿的发展却很具价值。合作过程中,幼儿会逐步自觉地对同伴的想法做法进行理解与比较,改进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进而催生更理想的美术作品。

三、情境触发比较

这里的情境,包括可见的物性情境与不可见的非物性情境。人总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即便情境中没有对应性条件、因需性学习材料、配套性激励机制,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美术情境,所不同的只是情境不同而已。

1. 示范观摩策略。在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中,观摩体会名家创作的具体过程,由此习得技能,引发反思,实现个人艺术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几乎已成为常理,也因此,艺术界的拜师学艺至今风行。由此,我们想到在美术活动中,观摩欣赏对于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意义。比较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只要有基本的对象出现,并被幼儿所关注,比较学习便会自动发生。美术作品创作的观摩对象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我们更可以取材于网络资源,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为幼儿制作示范观摩的微视频,其教学效果很是显著。

2. 群组优选策略。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我们尝试跨班混龄美术主题活动,这种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以混龄团队为组织。如在水彩创意涂抹、微型雕塑、自由装饰、色块饼图等美术活动中,群组引发全体成员间自主、自在的探讨尝试,而在这期间,幼儿的思想、行为、作品、效果的比较随时发生,更可喜的是随着比较的深入,幼儿作品的创作水平也因此提升。

3. 资源多样策略。在美术活动中,美术的工具、材料、作品、情境、指导者等是其资源的基本要素。对于幼儿而言,是提供一张纸与一种工具,还是提供多种美术材料与工具,是提供个别范作还是提供展览级作品,是只有一位教师指导,还是有志愿者或大龄幼儿给予合作性指导,对于幼儿审美视野的打开、美术思维的发展、作品品质的提升影响偌大。而其中很重要的便是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比较,不断地获得启示,不断地改进方式与技能。

4. 同题异构策略。所谓同题异构,一类是同一对象不同情境、不同情态、不同表现方式的比较性创作活动,如水滴娃娃的高兴与不高兴。另一类是不同对象的同一情境、同一情态、同一表现方式的比较性创作活动,如会跳舞的动物们,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然会展开动物间行为方式的差异性比较,并且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笔下的图像,这显然对于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幼儿的美术创作过程,以感性为主。比較思维的引入,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研究儿童,研究美术,研究美术与儿童的关系。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自然,自然的美术学习可以让幼儿拥有一种春风化雨般的学习生活状态,教育中要切实消减美术活动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关系、时机与条件的不和谐;二是情境,情境是幼儿愉快地进入和沉浸美术活动的基础,也是借助比较体验思维理性与表达完美的重要条件,情境的创设、维护与生成要突出“美好”主题;三是自由与趣味,幼儿的美术教育应强调创造性表达,而非习得性达成。因为,唯有自由才有创作,唯有趣味才能真正激活与点亮童心。

猜你喜欢

熊猫美术创作
创意美术
我爱“熊猫”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萌萌哒熊猫等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