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真正成为儿童的“语言”
2020-10-21唐松梅
唐松梅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并在1992年被评为“南京市美工特色园”。由此,美术教育“特色”成了三幼课程建设的根基之所在。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数量不断增长,对于一些新开办的幼儿园而言,“美术”因其醒目的视觉效果,成了一个吸睛的“招牌”。众多的幼儿园开始打造起自己的园所特色,并以此作为幼儿园重要的专业“名片”。因此,出现了一些教育误区,也曲解了幼儿美术教育应有的价值。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美术教育“特色”及美术“特色”园在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呢?下面就以我园为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美术“特色”的意义回溯
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屠美如教授向三幼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幼儿美术活动中,如果我们不示范,不用范画,可以吗?这个问题打破了教师们惯有的教学思维,唤醒了大家对于美术是什么、幼儿如何学习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正是从这时开始,三幼一代代教师们开启了长达近三十五年的幼儿美术教育探索。在那个年代,“特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目标。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集体性研究,有效提升了教研的效益;研究经验的积累,让我园成为领域研究的“高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们在教研中的专业发展,成就了一批有研究基础和“特色”专长的教师。
我们聚焦于美术领域的研究,发现美术教育之于幼儿的意义。我们先后对美术活动材料和美术游戏进行了探索,对幼儿美术欣赏的价值和策略以及如何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来解读幼儿美术作品进行了探究……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对世界有着本能的好奇和探索兴趣,在美术表达上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并由衷感叹“每一个幼儿都是艺术家”。正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言: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這样的认识,对于我们来说是深刻的,因为它来源于我们的亲身研究经历。
与此同时,美术特色也让幼儿园的发展呈现出“美”的特点。从“八五”至“十三五”课题,我们先后进行了“幼儿园美工教材的研究” “幼儿园美术欣赏与创作之实践研究” “生态式美育园本课程的研究” “生态式美育思想渗透下园本审美文化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幼儿园美术活动研究”等。在这些研究中,每一个课题都建立于之前的研究基础之上,并立足于当下的教育问题。因此,它串联起一个环环相扣的课程发展脉络。就如同一棵大树的生长,每一圈年轮都彼此相连,每一根树枝的发芽、生长都息息相关。而美术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正是它的根基和养分,美术教育特色的“基因”赋予这棵树以独特的生命气息。
因此,美术“特色”对于一所有着七十余年历史的老园而言,是其在特定发展时期的一次“机缘”。它把教师们“引”上了专业研究的轨道,让我们领悟到美术启蒙教育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让幼儿园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有“本”之木。
二、美术“特色”的现实反思
美术特色园的创设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促进幼儿园积累下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这些教育经验到现在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价值,而且也已融入了这些“特色”幼儿园的课程之中,成为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美术特色不是靠人为的“打造”,不是靠外在形式的包装,更不是为了凸显“特色”,在短时间里急功近利地大搞“美术创作”。
时至今日,我们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多质的变化,对于幼儿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视野,对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也有了新的观念上的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对所谓的“特色”进行积极的反思,回到幼儿教育的原点去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到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正言和引导。幼儿园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训小画家,不以结果作为最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它是幼儿艺术素养的启蒙,是幼儿自己的“事”,必须经由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而完成自我的、独特的表达和审美心理的建构,并从中不断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依靠单一的美术教学或美术操作活动是很难完成艺术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期待的。
我们现在所做的,恰恰是要打破单一的“特色”围墙,并让它融入课程,作为一种人的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自然流淌进课程的各项活动之中。在此期间,我们进行了“四维一体式”美术活动的探索,尝试围绕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以观赏、表现、拓展、创艺等活动的方式促进幼儿审美经验的融合、延续、互补和创生,使美术活动更加富有情趣,幼儿的审美经验建构更加丰满。教师在开展课程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时间、空间和各种教育活动形式,以“自然”“伴随”的方式,让幼儿在“原生态”的课程环境中获得审美经验的提升。如在我园大班的一次关于“小鸟和种子”的项目活动中,小朋友为了保护班级阳台上种植的燕麦种子,想到了用制作“稻草人”的方法(从《小猪佩奇》里得来的经验)来阻止小鸟的“入侵”。在稻草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后,小朋友们在讨论中提出,是因为稻草人不够“凶”。于是关于“面具”的话题自然展开。在活动中,对面具的产生、面具的文化意义乃至人和动物的关系等话题,就这样在这些城里的孩子们中间被热烈地探讨着,对各种面具形式的欣赏和借鉴学习,成为孩子们主动需求,也激发起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艺术表达……这一切都不是老师的预设,但又是如此的自然而然。它既是孩子的生活,是孩子的游戏,也是孩子对美术语言的积极运用和探索。
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反思和探索过程是艰难的,我们面临重重困惑,甚至在课程实践中有些许生硬和不自然,还需要不断地克服思维和行为的惯性。然而这又是一次富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它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将美术教育融入课程,关注幼儿经验的整体生长,才能实现“为了美术”和“通过美术”的教育,才能让美术教育“特色”获得新的生机。
三、美术“特色”的未来展望
幼儿天生是热爱美术的,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有自己的教育规律,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幼儿的美感、创造力都有很好的萌发和促进作用。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言:“儿童是以艺术的方式来看待生活,儿童的世界和艺术的世界是相通的。”生活、自然、社会是幼儿美术活动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幼儿经历完整、充分、丰富的活动过程,才能让幼儿的美术表达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成为真正属于幼儿自己的“语言”。借由这个“语言”幼儿可以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畅然对话。
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认为:“儿童文化是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的文化;从思维上看,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逻辑的文化;从内在精神看,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必须回归儿童文化的土壤,并在游戏精神的滋养下持续发展。美术与游戏本来就有着天然的“同一”性,“游戏和美,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都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自由的天性”[1]。幼儿美术教育只有在幼儿的真实生活和游戏中,才能为幼儿所感受和接纳,并触动和激发内心那颗“美的种子”发芽,成为与儿童生命浑然一体的“语言”。既然是“语言”,它就能够被幼儿敏锐地“理解”,自如地“运用”,它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内心的感受,对世界的观察,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之间的“对话”,而且还能从美术“语言”的丰富性、艺术性、创造性中获得感性的提升和生态的智慧并逐步内化为审美素养,并通过连贯的美育“使个体在成年之后仍保持活泼健全的‘童心,使创造力持续发展”[2]。
在2020年历经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就把自己对病毒的认识,對疫情的了解、对医务工作人员的敬意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通过绘画,孩子们将难以言表的内心感受呈现于画面之中,从而完成情感的一次“宣泄”。我园萱萱小朋友的爸爸在省疾控中心工作,一直工作在抗疫的最前线。因此,她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信息十分敏感。爸爸在抗疫一线,她会感到紧张和担心;爸爸能给病人帮助,她又觉得自豪和骄傲;爸爸生日不在家,她会有些失望,还会非常想念……在对爸爸这份“爱”的情感里,夹杂着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短短的一个多月里,萱萱进行了大量的创作。通过绘画,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所感尽情地表达了出来:“战胜病毒”的勇气和信心,“猫爸生日快乐”的祝福和期盼,“给方舱医院的医生画上美丽头发”的赞美和愿望……这些都化为孩子笔下最动人的图画,让我们看到赤子童心的善良与美好。“用整体的方式来感知和反应,是幼儿最自然和最擅长的方式。[3]”这样的表达才是真正的幼儿“语言”,自然、舒展,充满创造力和人性的温度。
这不是在幼儿园里呈现出来的绚烂的美术“特色”,它就是幼儿的天性和生活,也正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未来之路。
记得屠美如教授曾经对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要让儿童成为美术活动的小主人”。这么多年了,我们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对我们三幼而言,美术教育的研究从没有离开过“幼儿”,甚至可以说我们的研究正是基于对幼儿作为“人”的启蒙教育的探索。这个历程是我们不断发现幼儿潜能,探索美术教育之于幼儿生命成长重要意义的过程,也是我们从领域研究走向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因此,我们理解的“特色”是一种教育价值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和融入,是一所幼儿园在长年累月的课程实践中被赋予的一种教育气质,是一枝伴随着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生命成长而开出的百花园里独一无二的“花朵”,是一种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边霞.儿童艺术与教育[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5:47.
[2] 易晓明.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新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9.
[3] 边霞.儿童艺术与教育[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