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
2020-10-21刘玉珠
刘玉珠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物瑰宝灿若繁星,是历史中国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是当代中国笃定自信的动力源泉,是未来中国通达复兴的宝贵财富。让历史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文化网络空间亮起来,让民族精神内核传下去,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他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0年文物事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上万家文物博物馆单位陆续暂停对外开放,历年常见的博物馆里过大年、文保单位来打卡的热闹景象不再复现,文物系统如何履职尽责迎来大考。
后疫情时期文物数字互联新趋势
面对疫情冲击下几度停滞的线下文化生活,面对网络空间日益旺盛的文化内容需求,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大势所趋,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文物数字互联是资源内生、赋能未来的增长极。开新路、焕新颜,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保存资源、保护文物拓展新空间。借助数字互联,新时代文物工作可以打破行业内外数据壁垒,通过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建档、文物价值的可视化解读、文物内容的网络化传播、文物信息的智能化分发、文物服务的精准化供给,让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倍增为可永世流传的战略数据资源,让珍贵脆弱的文物本体转化为可深度利用的数据生产要素,实现文物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融合融通,夯实中华文脉赓续相传的资源根基。
文物数字互联是空间外拓、赋新发展的动力源。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数据战略持续推进、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日臻完善,“数据蝶变”“上云用数”“数字赋能”等专有样态应运而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影响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双向互动和战略选择,倒逼文物行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借助文物数字互联,打通文物与科技、文物与民生、文物与教育、文物与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渠道,拓展事业发展空间,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助力社会繁荣进步。
文物数字互联是熠熠生辉、赋彩生活的风向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文物日益成为城乡建设的会客厅、文化创意的大IP、百姓生活的热门话题。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6·1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创新形式,在线下活动的基础上,全国各地开展近千项网络直播、线上展览、云端教育活动,吸引网民点击量近30亿人次。数字文博火热的背后,折射出强劲的社会需求、热切的人民期盼。文博系统需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活跃思维、拓展思路,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文物价值的展现方式和创造方向,以更为生动深刻的文物内容传播,更为精准智能的数字互联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文物数字互联是美美与共、赋力文明的助推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变化、难于掌控。互联网以其“无远弗届”的特点,在虚拟网络空间将人类社会连接为命运共同体,成为信息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领域。借助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可以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通过打造传播典型性、历史性、时代感突出的数字化产品,展现多彩多元的中华文明、传递友善友好的中国声音,与国际社会共享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人类宝贵遗产,为应对共同挑战、建设美好家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十四五”文物数字互联新思路
面向“十四五”,文物事业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护利用为导向,以数字互联为牵引,牢牢把握当前数字化建设重大机遇期,顺应新变化、开辟新路径、提升新能力,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气象。
夯实数字基础,激发文物保护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健全登录制度,持续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调查认定、馆藏文物鉴定定级,多种方式实施革命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流失海外文物专项资源调查,有效有力保护国家文物资源。要搭建数字平台,建设国家文物大数据,构建文物数字资源生产与监管体系,将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转化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资源,将束之高阁的信息产品开发为社会共享、全民可用的发展要素。要优化信息聚合,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将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一张图”中落图落位,全面落实保护第一的原则。
优化数字管理,提升文物治理新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文物数字互联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积极推进文博信息化纳入国家数字经济新蓝海、重大战略新基建、“十四五”时期新规划。要培养专门队伍,完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作用,建设文物数字化专门研究机构或部门,保障文物数字互联可持续发展、高质量推进。要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文物数字化专门工作体系,加强项目引导与经费保障,对接技术进步与行业需求,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智能化管理,充分释放文物数字化发展潜能,有效提升文物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握数字机遇,推进文物改革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要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数字化转化,探索实施文化遗产云建设工程,集合先进科技新手段、丰富内容供给新样态、拓展话语表达新方式,为受众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的文物信息产品及文物遗址、考古、建筑云展示。要加速推进智慧博物馆发展,将数字化广泛应用于征藏、保护、展陈、教育、传播等博物馆发展要素,逐步实现博物馆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不断增强馆藏文物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要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高质量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高标准推进网上展厅内容呈现与形式创新,讲清楚文化遗产蕴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让文物成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精神桥梁。
盘活数字资源,开启交流互鉴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互学互鉴。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依托文物数字互联,推介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有针对性推出文物展示与旅游体验相融合的线上产品,对外展现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对内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凝聚力。要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平台,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文化遗产伙伴行动,打造多语种数字互联文物展览精品,面向全球提供一站式浏览、检索、数据挖掘与展示服务,形成基于共享服务和对外传播的数字互联支撑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传播力。要推进流失文物数字化回归,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敦煌遗书等流散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优秀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人民论坛》2020年9月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