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光·影的创造活动

2020-10-21宋睿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手电筒铁丝皮皮

宋睿

一、世界是纸做的——纸的认识

1. 无所不在的纸

纸虽然是常见的一种材料,但幼儿对纸的性质、特性、用途等了解的并不多。教师和幼儿一同开展了“纸”的主题活动,与幼儿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在搜集、认识与分类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纸的多种形式,对各种纸的性质、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一些不常见的纸,如无纺纸、玻璃纸等。引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对纸产生初步的了解并不断熟悉其特质,从而对纸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创造的欲望。

2.“纸”博览会

幼儿带来了他们和家长一起搜集到的有关纸的物品,有挂历、纸盒、纸杯、纸袋、报纸、糖纸……应有尽有。幼儿和教师一起将纸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并布置成展览会。如包装类:纸箱、纸盒、糖盒、烟盒、纸袋、糖纸、食品包裝纸等;餐饮类:纸杯、纸碗、纸盘、蛋糕纸托、烘焙纸、锡纸等;玩具类:纸飞机、纸娃娃、纸房子、彩色玻璃纸等;生活类:书籍、本子、挂历、红包、信封、明信片等;装饰类:对联、福字、贴画、圣诞帽等。

二、创意无限——纸的造型变化

幼儿尝试对纸进行多维度探索,在对各种纸多次进行探索和操作后,熟悉了不同纸的再创造功能,并总结出剪、撕、折、揉、搓、团、卷等多种操作技法。幼儿的探索从简单地改变纸的形状如撕成条、剪成片、团成球开始;接着开始剪或折一个简单的作品、剪裁废纸上的图片制作拼贴画等;再后来幼儿已不满足于平面作品,尝试创作立体艺术造型。幼儿的艺术作品从简单表现到复杂表现,从平面二维走向立体三维。

案例一:站立的树

1. 个别幼儿遇到困难,引发个体好奇心

虎子想在光影盒里做一个森林。他先用纸剪了一棵树,他想让这棵树站起来。于是他把树干的底部折了一下,粘在了底板上,可树站不起来,这让他很苦恼。他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说:“我们来向其他小朋友请教一下。”老师把旁边的小朋友召集起来。

虎子问:“我怎么能让这棵树站起来呀?”

他的这种好奇心带动了其他孩子的好奇心。

晶晶说:“直接把树干底部折一下,粘在了底板上,不就行了。”

虎子说:“我试过了,不行,树很快就倒下了。”说着,就把他的树展示给大家看。

方方说:“把树用线吊起来,就像我们玩过的提线木偶一样。”

雨辰说:“你找个能站着的东西撑在树后面就可以了。”

2. 教师给予支架,萌发幼儿群体兴趣

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认为皮皮的方法好,有的提出了新的想法,这极大地激起了幼儿试验的兴趣,都想试试哪种方法好。

孩子们各自选择认为合适的纸制作起来,不一会儿,大家就做好了。

教师问:“你们的树站起来了吗?”

晶晶说:“我觉得虎子刚刚做的那棵树,是因为树干的纸太软,所以我把做树干的纸来回折了好几层,这样树干就变得厚厚的,硬硬的,现在把树干底部折一下粘在底板上,你看树不会倒。”说着,她把她的树展示给大家看,并说:“如果换硬一点儿的纸做树干,不多折几层也行。”

当当说:“我把树干做成一个圆柱形,把圆柱的底部剪开,像太阳的光芒一样一条一条的,然后就可以粘在底板上了,这样绝对不会倒。就和我们以前学的用纸杯做花篮的方法一样。”

教师夸赞道:“当当真聪明,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

小帽子展示了他左右对折的树,树能站,可是很不稳,经常莫名其妙自己倒下。

教师问:“为什么这棵树老会倒?”

轩轩说:“我觉得是折得不好,左右两边不对称,所以树会往一边倒。”

小可说:“我觉得是这纸太软,所以树站不起来。你换一张硬点儿的纸试试。”说着,就递给小帽子一张厚厚的广告纸。小帽子用广告纸很快又做了一棵树,这次折的树站稳了。

教师接着问:“还有哪位小朋友有不同的方法?”

萌萌说:“我用纸做了一个圆柱子,粘在树后面作为支撑。故事书里的小动物也都是用这个方法,把小圆柱粘在后面就立起来了。”

“哇,你观察得真仔细!”“是的呢,这个方法不错不错。”小朋友纷纷点头称赞。

教师的思考: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变成了一群孩子的好奇心。而教师则要不断让孩子的好奇心发酵,支持孩子的创造活动。最后,幼儿通过试验发现对称折、树干变硬再底部折、底部开花粘、纸圆柱支撑等四种方法都可以让树站起来。而在往后的幼儿自由创造中,大部分幼儿使用的是后面两种方法,因为这样能让平面的作品站稳、站牢。

案例二:吊不起来的老虎

1. 幼儿在创作中不断发现问题

梓然剪了一只纸老虎和一棵树,想把老虎和树悬吊在光影盒中。他不知道用什么材料吊好。他询问了皮皮,经过商量,准备用软铁丝吊。梓然用打孔器在老虎的背上打了一个孔,用一根软铁丝穿过孔把老虎给吊起来,可他们发现纸老虎是歪的,头朝下,一直在空中打转。皮皮说:“不行不行,这样吊起来一直在空中打转,都看不出来是老虎了。我觉得要再打一个孔,用两根铁丝一左一右把老虎吊起来,这样就不会打转了。”于是梓然用打孔器在老虎屁股上部又打了一个孔,再用一根软铁丝穿过此孔,一共两根铁丝把老虎给吊起来。可他们发现纸老虎虽然不在空中打转了,但还是歪的,头朝下,屁股朝上。

2. 教师给予支架,幼儿经验得到提升

教师抓住问题,和他们一起研究:“为什么老虎会头重脚轻?”

皮皮说:“我觉得是因为两个孔位置太近了,而且都是在身体部位,头部没有,所以会头重脚轻。”

梓然说:“对,要在老虎的头和尾打孔,这样才能左右平衡。”

他立刻拿起打孔器在老虎的头部打了一个孔,因为位置太靠边缘,孔破了。他又在头部靠里打了一个孔。这次,他选择了老虎头部和屁股两个孔,用软铁丝穿过吊了起来。可老虎还是有点儿歪,这次是头朝上,屁股朝下。梓然和皮皮沮丧极了,向老师求教。

皮皮说:“我们已经试了四次了,可每次吊,老虎总是歪的,我们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教师说:“你们比较一下这两根穿孔用的软铁丝,也许就知道原因了。”

梓然把两根软铁丝从老虎身上取下,他看了看,然后把两根软铁丝放在一起比较,皮皮立刻发现了问题:“一根铁丝长,一根铁丝短。”

梓然也点点头,他把两根软铁丝放在一起比了比长短,然后把长的那根铁丝剪得和短的一样,再把老虎吊起来。哈哈!老虎终于摆正了。

教师的思考:艺术与科学是相融相通的。幼儿虽然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但也是在进行数学认知和科学探索,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和失败中,了解了什么是物体的重心,知道了左右对称,学会了比较和平衡,也最终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艺术有时也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有时也会带来艺术的审美愉悦。

三、拓展经验——神奇光影盒

有了用纸做立体造型的经验后,幼儿开始自己设计、制作光影盒,教师从旁记录了幼儿的操作过程。

案例一: 恐龙大战外星人

丹丹选用了废旧的宣传单进行创作,他运用了卷、剪、贴、连接、组合等技能。他先将纸的一半剪成条状,再卷成纸筒作为大树,接着将尾部剪开,以开花的形式粘贴固定在纸板上,然后剪出飞船、恐龙、小人等各种造型。他说:“这是一个外星人,他坐着宇宙飞船来到地球。”当他发现小人无法固定时,就把小人一手粘在大树上,一手粘在石头上,通过纸条将几个造型连在一起,并介绍道:“恐龙要吃他,他赶紧跳过一块大石头,再爬到了树上。”

教师的思考:幼儿已能将四种让物体站立的方法熟练运用并迁移到自己的创作中,他选用的是底部开花的方式固定大树。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发明”,他用线条作为连接物,将小人和大树、石头连接在一起。

案例二: 怪兽生日会

嫣然选用了彩色打印纸进行创作,她用了撕、剪、卷等方法进行造型设计。嫣然先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了一个小人,她说:“这是一个叫卡卡的小怪兽,它今天要过生日了。”接着又用对折剪的方法剪了其他几个小人,“这几个人是卡卡的好朋友,来给卡卡过生日。”然后她又撕了一些碎片粘在底板上说:“这是卡卡过生日撒的礼花。”最后她画了一个蛋糕放在卡卡身边,“大家一起给卡卡唱生日歌,卡卡真高兴。”

教师的思考:幼儿使用最多的是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的作品都是对称图形,如人物的手、眼睛、身体、大树等。对折剪的方法也是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很多幼儿在后期的创作中都会运用到此方法。在让作品呈现立体效果的过程中,幼儿最初使用了常规的底部弯曲进行粘贴固定的方法,发现作品不够牢固。于是再探索后,他们运用了立柱进行粘贴支撑的方法使作品立体呈现。

四、好奇与兴趣——光影探索

小丽和都都在制作光影盒。他们剪了一个太阳、一座房子和一只恐龙,用软铁丝吊在光影盒的上部。接着,他俩就拿起手电筒开始了探索。他们发现光把太阳、房子和恐龙的影子打在了光影盒的白纸上。

小丽兴奋地说:“你看,恐龙的影子变大了。”她玩了一会儿,总结道:“手电筒离恐龙越近,影子就越大,反过来,手电筒离恐龙越远,影子就越小。”

都都拿过小丽的手电筒说:“让我玩玩,哈哈,恐龙动起来了。”说着,他就把手电筒快速地上下左右移动起来,恐龙的影子也上下左右地晃动。

“有什么好玩的发现,让我看看。”小丽和都都的欢呼声把小涵吸引了过来。他手上还拿着一个亮着的手电筒,手电筒的光照到光影盒中,他们发现光影盒里有了两束光。

小涵说:“快看,太阳和恐龙有了两个影子。”他把手电筒靠近都都的手电筒,“两个影子挨在一起了,我们把手电筒分开试试。”都都和小涵一个手电筒朝左,一个手電筒朝右,他们发现影子也一个朝左,一个朝右,完全分开。接着,他们又一个手电筒在前,一个手电筒在后,发现影子一个大,一个小。

小涵朝小丽喊道:“你也拿一个手电筒过来试试,看看会不会有三个影子。”

“肯定是的。”小丽一边说,一边拿了一个手电筒加入,果真有三个影子。

都都总结道:“手电筒多了,影子就会多,影子还会重叠在一起。”

这时,都都跑到光影盒的正面,他叫道:“我从这里也能看到影子。”

“为什么从光影盒的另一面也能看到影子?”教师追问道。

“因为这个光影盒上的纸薄,透光。”小涵说:“我还能看到对面都都的衣服呢。”

“咦,这恐龙的影子怎么和我刚刚看的方向不一样?”小涵又有了新的发现。都都和小丽也跑过来看,他们一会儿跑到光影盒的正面,一会儿又跑到光影盒的反面,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他们终于证明小涵的发现是对的。从光影盒的正反两面看到的恐龙影子方向是相反的,从光影盒的正面看,影子与恐龙的方向是相反的;从光影盒的反面看,影子与恐龙的方向是一致的。他们用ipad将光影作品拍了下来。

教师的思考:光的加入,赋予了作品生命。幼儿发现随着光源的移动,影子时大时小、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随着光源的增多,影子也会增多,一个变两个,两个变三个…… 幼儿在探索中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如光的反射形成影子,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成像与物体方向是相反的,物体具有透光性等。

五、偶然的发现——色彩融入

阿喆在玩光影游戏时突然发现了教师放在一边的彩色玻璃纸,这种纸不常见,是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特意搜集来的纸。阿喆把一张粉色的玻璃纸包裹住手电筒前端,他发现光由白色变成了粉色。他又把手电筒对准光影盒,发现光影盒里的颜色也变成了粉色,他的宇宙飞船也变成了粉色。接着,他又拿了一张蓝色的玻璃纸包裹在另一支手里筒的前端,他把两只彩色的手里筒同时照着光影盒,他发现光影盒里出现了一粉一蓝两艘宇宙飞船。

他的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他们纷纷开始了彩色光源的探索。他们发现,有颜色的光源照在物体上时,影子也会变成相应的颜色。当两束有不同颜色的光源同时照在一个物体上时,会出现两个相应颜色的影子,如果影子出现重叠,那么重叠部分的颜色是深色的。

教师的思考:光给予纸鲜活的生命,色彩给予影独特的存在。色彩的加入,让孩子们发现了别样的精彩,沉浸在了纸、光、影交错的美好中。时大时小、忽暗忽明、五彩斑斓、变幻无穷。通过探索,孩子们了解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世间万物皆具有多面性,这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加生动有趣、艺术浪漫的解读。

六、有趣的光影故事——创编与分享

光和色彩的加入,让光影盒更加生动有趣。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光影作品拍照,并相互交流。教师发现幼儿在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或作品照片时,常常会将作品编成一个好玩的故事。

案例:恐龙大战外星人

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许多恐龙,有一只甲龙宝宝叫“你好”。有一天,“你好”和妈妈一起出去找食物,它们来到一棵树下,“你好”突然发现了一颗新鲜的果子:“妈妈,你瞧,我找到了好吃的果子。”它把果子咬了下来递给妈妈。妈妈抱着它亲了亲,夸奖道:“你真能干!”可它们没想到,这时有一个外星人躲在大树后,手里拿着一个大锤子,准备去抓它们,想把它们带到外星球上。

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幼儿还发现,有的艺术作品从光影盒正面看和从反面看是不一样的。如案例“恐龙大战外星人”,当幼儿从光影盒反面看到作品本身时,幼儿创编的故事与前面的光影版故事就截然不同了。

有一天,一个外星人坐着一架超级飞船,降落在恐龙世界。他一走出飞船,就看到两只恐龙跑了过来,边跑边叫:“哇呜,我要吃掉你。”外星人一看躲在飞船里不行,就赶紧跳过一块大石头,爬到了树上。

“为什么两个故事会不一样呢?”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引发了幼儿新的讨论。通过讨论,幼儿了解了物体的遮挡、穿插关系,对艺术的欣赏的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的思考:深度学习是有路径的,其中一个路径是“说”和“分享”。在幼儿创作完作品后,教师请幼儿将光影作品拍照,并把幼儿的作品布置成展览,相互欣赏与交流。鼓励幼儿在同伴面前自信地、流利地、清楚地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要学会清晰的表达。孩子们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通过同伴互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

“纸·光·影”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将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进行了有机融合。以“纸”为材料,幼儿在对纸的深度学习与探究中,通过看、听、嗅、触摸等直接的感官运动体验,获取并不断积累有关纸的艺术经验,制作成二维或三维模型,再通过光与色彩的探索,形成艺术作品。幼儿在重复体验的艺术过程中将头脑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加以内化,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会艺术创造与鉴赏的过程,发展其艺术欣赏力和创造力,形成幼儿“创造性表现”这一关键经验。“纸·光·影”视觉艺术创作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而不是以艺术为中心,重视的是幼儿艺术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本活动系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儿童经验生发艺术化课程的续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手电筒铁丝皮皮
铁丝有多长
铁丝的幽默世界
古旧手电筒的“新”故事
两长两短
神奇手电筒
熟练的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