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儿童生命的自主创造

2020-10-21李力加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想造物美育

李力加

2020新年之际,“江苏万名儿童创意美术双年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盛大开幕,主题:世界是纸做的。这是一个在视觉呈现上令所有观展来宾都感到震撼的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也是一个让观摩者意想不到的展览,为何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第一,所有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人类固有的对未知世界自主探寻的渴求和能量。当不同的纸材进入孩子视野的时候,造物的意识、探寻未知的思绪,会在内心燃起创想的火花。真正好的美术活动,是基于儿童对生命本体感悟的自发、独立、创想、创意的身心体验和实践。以南京师范大学王丽副教授为理论指导,张笑为主策划,陈学群、余暉、齐斌、单磊、夏涓老师参与策划的“世界是纸做的——万名儿童创意美术双年展”,为孩子们的自发、自主、自由、自然的生命律动、个人创想,为孩子们实现未来梦想生活的小小创意表达带来了无限可能。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眼光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把观看后引出的思绪、疑问、探究欲等,转变成某种想法和实现自己想法的实践。当他们面对多种纸材时,当他们面对某个造物的初始构想时,教师所提供的释放个体潜能的活动平台,呵护、鼓励、恰当的引领,给了孩子们把自己想法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这是本展览所体现的育人之重大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

第二,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和社会反响说明,在AI等人工智能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唯有孩子们(人)用双手所释放出的生命原发力、原创性和系列元手艺(元认知)感知体验活动,才是人们挣脱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同一性的束缚,实现创造未来和实现梦想的生命动力。孩子们用自己双手塑造出的自主创新、原发造物、合作表现等活动,体现了每个孩子可贵的思想与精神世界,孩子的每一双小手是打破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同一性的生命力量。人类未来的创造与发展,必须依靠儿童面对生活世界所生发的思想与创意;必须依靠儿童生命个体独特感受下所呈现的唯一性、原创性。科学技术越发展、越先进、越智能化,人则越需要回归生命体本原。AI与大数据不可能解决个人生命发展的独特问题,回归双手的手工表达,回归手作,是破解科技发展带来的同一性,走向生命独立创造的唯一可能。因而,展览深远的意义全国领先。其中的原因来自张笑老师为首的策展小组的创意,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撑,来自以边霞教授为首的南师大艺术教育团队。

第三,必须弘扬与彰显“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儿童为主体,是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做事情,是唤起孩子的灵性、知觉、感悟、生发无限可能,令每个孩子生命个体多元发展。成人要持续思考,如何在学前艺术教育领域活动中真正尊重儿童,还是请孩子们进入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某个“瓮”中?以儿童为本的美术教育,需要做好知行合一,需要真正将孩子放在自己的心中,需要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心声,需要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共同发展。全国40所幼儿园的孩子们与幼儿教师,给全国学前艺术教育领域带来的震撼效应说明,孩子们的表现是由原发的视觉造物——到自由创造——再到创造性思维这样一个逐步内化、升华的过程。孩子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美术的力量,是改变世界、改变生活、改变人类未来的力量。

展后思考:

1. 展览所蕴含的哲学思考、美学意蕴,无疑能提升社会大众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们审美素养,这对推进社会美育工程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推动此展览广泛的视觉文化传播,是策划者、主办者、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需要做的社会美育工作。

2. 40所幼儿园孩子们原始作品展现在这样一个宏大展览中时,如何发现孩子们的原发性表现与现代展览的展出形式整合在一起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从中发现儿童的原发性在展览中的视觉效果是如何震撼观者心灵感受的。这需要幼儿教师自我反思和修习。

3. 深度思考“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怎样更好落实。在当下及未来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的潜能释放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如何引领孩子的自发创造,而不是去完成教师的某些想法?如何持续为孩子们铺垫创造性思维不断生发的基础,让孩子们灵性的思想火花逐渐成为创造梦想、创造未来生活的自身力量?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创想造物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艺术创想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秋叶的创想
艺术创想 我爱冬天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