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纸条的艺术表达
2020-10-21朱丁艳
朱丁艳
在美工区,孩子们将纸撕成了很多一条条的。有一天,我听到了这样对话:“你看,我做了一座山。”“我也做了很多山。”我随即说:“既然你们喜欢这么玩,那就用你们的方式创作吧,除了做成山还可以做什么?”就这样,一根纸条的探索之旅开始了。
第一次自由创作
孩子们自由地将长短不一的纸条粘贴在地板上,形成了高高低低的拱形。他们有的将纸条两端紧紧靠在一起贴,拱形比较高;有的将纸条两端拉得很远,纸条几乎贴近纸板;有的发现从之前的拱形底下穿过来的时候,纸条就变短了,变短了的纸条就能稳稳地黏贴在纸板上;还有的折成一道一道、绕成螺旋状。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出了造型各异的作品。
教师反思
孩子们在解决“纸条不倒”问题的时候,发现了用穿插、缠绕的方法,可以将纸条牢牢地缠绕在一起。他们将纸折在一起的时候,纸条的长度被压缩了,而且折过后的纸条有一定的弹性,粘贴在纸板上就有了不一样的造型。但从他们的作品上看,这样的创作只是无意识地将纸条粘上站起来。
如何让孩子们在造型艺术上有所提升?我们借助了欣赏性支架策略,帮助孩子们在欣赏大师的作品中,梳理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感知线条在二度空间里塑造的形象虽然是静态的,却有着动态的灵性。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们重点感受一根线条弯曲、缠绕、折叠所带来的造型美和节奏美。于是,我们鼓励孩子们用一根长纸条进行创作。
第二次创作——一根纸条的艺术
教师反思
大师作品中有线条形态的改变、节奏的改变、蕴含丰富的意境,能帮助孩子们从无意识的粘贴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从无目的的行为变成有目的的创作、从贴得满满的画面变成有思想和故事的画面。从孩子们的作品中,同一种形式语言的纸条创作出了不同的内容,我们从孩子的作品中看到了节奏、形态的美。在有意识的创作中,孩子们也发现纸张是硬硬的,折之后能保持一定的造型。那么所有的纸张都能表达这样的艺术语言吗?让孩子去体会、感知不同纸张的艺术属性是有必要的。
第三次创作——不同语言的纸条艺术
孩子们在搜寻生活中的材料过程中,发现纸有不同的属性,有软的、硬的、有光滑的、有肌理的、色彩不一样的……他们用眼去感知、用手去触摸,并把其剪成一根根的纸条,尝试使用不同语言的纸条進行创作。
教师反思
这次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依旧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观察与比较能力不断提升,并能依据纸的属性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能自主思考、试错,发现造型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