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非遗创新发展与实践

2020-10-21谢德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在国家日益重视非遗发展的新形势下,非遗保护创新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众多,但大多数研究者局限于非遗概念新与保护实践少,多是在理论与概念谈创新,缺乏创新实证支撑。笔者长期参与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以近年来荔湾区非遗保护创新实践为例,提供一个大都市老城区非遗保护创新的样本,以期对新形势下各地非遗工作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实证。

关键词:非遗创新;荔湾区;非遗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647. 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133-02

一、前言

自2006年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第14个年头,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走过了大致三个阶段,工作重心有重大的变化:

一是早期采用国际公约中非遗的概念注入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新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保护体系。由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概念下的文化项目大多比较成熟,尤其是传统民俗与工艺类的项目,各领域内的知名人物非常多,因此,为快速形成体系推开工作,当时原文化部直接采取了由本级公布国家级非遗项目,从而产生了先国家级,后省级、市级乃至区级的“倒挂”现象,这一现象到第三批国家级项目评审公布后才重置为由低级向高级逐级申报的体制,反映出原文化部推行非遗保护工作由最初的粗放式走向科学化与精细化。这是我国非遗保护发展一个重要形势变化。

二是随着各级名录体系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推行非遗保护由原来的国家部委主推,一部分相关领域的文化专家学者以项目形式参与的模式向依靠多级行政体系主导发展的管理体系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加深,对保护力度要求的加强,非遗保护系统化,以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省市纷纷出台管理条例与管理办法、各级政府开始成立工作机构为标志。新形势是非遗工作有走向行政化趋势,有利的是国家重视程度加强了带来更多资源的投入,不利的一面是非遗保护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可能会减弱,各级政府出于发展需要对非遗工作提出产业化等很多非遗项目本身并不能完成的任务。

三是近年非遗工作重心发生较大变化。过去以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申报为中心,以非遗传承基地或传习所建设为重点,侧重于个体保护防止人亡艺绝现象。应该说,这一举措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期间个别地方由于把关不严,曾出现诸如“童子尿”申遗的笑话,但客观地说,早期重视非遗申报,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非遗工作重心转向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向。主要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种级别的非遗工作站、非遗展示馆等为抓手。有学者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后申遗时代”。

国家非遗理念与政策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深化与提升,这是非遗保护工作在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深刻认识并理解这一符合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是开展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本文以荔湾区近年来探索非遗创新实践工作为例,分析和探讨大城市老城区非遗创新发展的经验及所遭遇的困难,并提出现阶非遗保护创新工作的对策,以期为同类型城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实证样本。

二、荔湾区非遗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荔湾区概况

荔湾区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东部与越秀区相连,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陆地面积59.1平方公里,水陆面积6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 15万,下辖22条行政街。①概括地说,在国内大城市中,属于地少人多的传统老城区,过去主要依靠商贸立区,近20年,由于城市商贸中心的向东迁移,老龄化加速,制造业匮乏、高校研究机构、产业经济基础薄弱、城区经济主要靠原芳村地区的土地经济支撑。但是区内文化遗产丰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众多、美食非常出名、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对游客很有吸引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城区的发展问题,出台了很多支持老城区依靠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的政策,其中荔湾区的建设目标是岭南文化核心区(荔湾片区),在资源投入上将文化项目重点向老城区倾斜,如果建设了投资额4.3亿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广东文学馆、现代美术馆等项目落地荔湾区。荔湾区选择打文化牌就是打比较优势。

(二)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

根据申报主体标准统计,荔湾区有区级非遗项目43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其中省级、国家级分别是9个和1个(广州玉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人,其中省级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11人和3人,2019年,获得国家文旅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成功申报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从数据上看,荔湾区非遗资源比较丰富,其挖掘与申报工作在广州市内属于走在前列,这为荔湾区非遗创新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荔湾区的非遗创新工作实践

有学者认为:“对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以保存其实物、资料和表演形式的方式来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让这种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一道前进,与社会的发展一道发展……”②荔湾区近年来在老城区更新改造上投入甚多,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每年非遗经费不多,均分到每个项目上更是捉襟见肘。过去有一些传承人也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心态,主体性发挥不积极。2012年挂牌成立了区非遗保护中心,但没有专业编制,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财政投入少、人员少工作量大,这在国内算是普遍性的问题。荔湾区经过充分调研,发现非遗保护如果仅依靠政府大包大揽必定没有可持续性,必须在充分依靠发挥传承人主体性作用,另辟蹊径找寻非遗发展之路。

(一)整理非遗品牌,打造荔湾非遗品牌

国内开展非遗工作以来,各地的非遗活动大体差不多,一般都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活动”与“非遗进校园”等常规活动,这些活动也算是规定动作。受限与经费,各地非遗活动缺乏标识性和辨识度。荔湾区从2019年开始,将每年开展的数十项非遗活动充分整合成五大系列活动,从而增强活动品牌的影响力。

一是“非遗传奇”,定位为大师系列非遗展演宣传活动。将非遗大师展演、大师工作室非遗开放日、非遗论坛、非遗展览、非遗展厅对外开放运营等活动纳入其中。

二是‘青春非遗”,定位中青年传承人开展的系列活动,将每年都搞的青年非遗传承人展演;选送青年传承人参加培训;组织中青年传承人赴外地学习考察等活动整合进去。

三是“创意集市”,定位为促进我区非遗文创发展的系列活动,将荔湾区非遗创意集市、非遗工作站、新产品研发等纳入其中;

四是“研学课堂”,定位为向青少年宣传推广非遗的系列活动,将穗澳青少年醒狮交流活动、大师工作室开展的青少年培训活动、暑期非遗体验班等纳入其中。

五是“粤韵优扬”,定位为促进粤剧粤曲蓬勃发展的系列活动,将全区所有粤剧粤曲活动都放在一个品牌下。

(二)搭建平台,激活社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热情

2020年3月,经过协会筹备委员会的努力工作,经民政部门审核同意挂牌成立了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该协会包括传统工艺、美食、中医药、曲艺等多个行业,是广州市第一家遗行业公益性组织。目前,协会有27家非遗保护单位、44家非遗企业、近百名区内顶尖会员。

我们创新了以往成立协会由上至下的模式,即由领导指定协会领导的做法,真正充分放权,让协会核心成员自行选举产生领导核心,打破了过往按照行业里论资排辈级别高的传承人担任领导的惯例,选出了一批有经济实力有号召力,而且有愿意帮助协会发展的常务理事。

协会成立伊始,便遭遇突如其来疫情在国内蔓延,众多非遗企业因为缺乏口罩等防护物资无法复工复产,协会组织货源分四批向23家非遗企业低价提供了近9万个防护口罩解燃眉之急。荔湾区的非遗行业也是区内最早复工复产的行业之一。随后,又组织16家非遗企业向广州入境隔离观察人员赠送600余件非遗产品,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当下国内很多地区建设非遗街区还停留在政府投入的状况下,荔湾区非遗协会不用政府投入一分钱在广州市核心商圈天河区百福广场建成了面积约2000平方,有近20个非遗项目参与的广州老西关非遗小吃街,其装修完全由非遗元素构成,采用3D设计的非遗形象成为新的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欣赏和消费,成为文化与经济双丰收的成功案例。

(三)融合创新,产品变技艺不变

非遗传承向传承人要答卷,非遗保护向市场寻发展,是荔湾区非遗工作原则。近年来,荔湾区在推动横跨非遗项目的行业深度合作下大功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真正广绣作品价格高昂,向来是曲高和寡的存在,传承人经济压力大。采芝林是百年老字号的制药国企,其产品线丰富,企业发展较好。两者都是荔湾区的省级非遗项目,本来关联度不强,但经过多次恳谈思想碰撞,两个非遗项目创造性地融合出一个高端的广绣香囊产品,两家企业小试牛刀便卖出了2万多个。

这样的例子还有,广彩与紫砂原本风马牛不相及,荔湾区广彩传承人将广彩技艺融进紫砂茶茶具制作当中,生产出广彩紫砂茶具的新品种,受到了收藏家的青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对不适合形势发展的工作方式的革新,因此深刻认清形势是基础,只有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的创新,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提供了广州市荔湾区非遗工作创新的实例,无非是向研究者和非遗工作者提供一种现阶段比较现实的一种老城区非遗工作的一种探索,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困难,需要不断用创新工作方式去逐步解决。

注释:

(D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荔湾概述[EBIOL].http://www.lw.gov.cn/gzlw/lwgk/lwgs/content/post_25 32698. html, 2019-07-08.

②刘铁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话题[N].中闰社会科学报,2013-04-26.

作者简介:谢德明(1977-),男,大学本科,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专业,曾参与编纂《广州市非遗志》、《趣闻广东》等书籍,现任荔湾区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荔湾区青少年宫开展“八一”建军节拥军慰问活动
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分院挂牌仪式暨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盛大举行
广州市荔湾区举行首届校园篮球嘉年华暨荔湾区校园篮球明星赛
广州鲜切花市场最新价格
广州鲜切花市场最新价格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