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技与金融共生共荣
2020-10-21喻桂华
喻桂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科技金融作为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综合安排,融合了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两大要素,推动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科技和金融如影随形。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希克斯详细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后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考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认为,金融发展的支持作用使德国在很多关键产业如化学工业、电力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超过了英国。当今,思科、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子,都是现代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结晶。
江苏科技金融扎实起步
201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份以来,江苏科技与金融结合明显加快。省政府出台了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试点方案、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围绕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苏南五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的体制机制。在省级以上创新型城市和高新区择优部署建设了26家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引导和推动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再担保、基金等金融资源向示范区集聚。政府综合信息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搭建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接入各类金融机构150多家,上线金融产品700多项,企业注册用户近9万家。科技金融的机构组织体系、产品创新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全省共有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科技小贷公司以及各类科技金融特色机构300多家。全省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中VC和PE占到64%,超过七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了天使投资基金。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能力更加强大,政府性“科技贷款资金池”已发展到60多个,累计发放“苏科贷”贷款超500亿元。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居全国第一。
科技金融的融合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江苏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8个,全国最多。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全国第一。新三板挂牌企业数超过10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有31家,数量占全国1/5以上。2019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型省份建设呼唤金融不断创新
科技金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支撑。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政治经济科技博弈加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快工业化”战略叠加,我省外向型为主的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省委提出,要以信息化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尽快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技术和装备,构建自主可控、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与创新型省份金融需求相比,与时代赋予的“为全国发展探路”要求相比,我省科技金融發展仍有不少的短板弱项。一是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活动融资渠道少。处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对金融的需求不同。未来可能收益最丰厚但风险最大的是初创期的企业,由于缺乏有形资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传统的金融模式难以量化评估其价值和风险。在国外,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风险投资VC或者私募股权投资PE可以帮助企业渡过初创阶段,但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总体不发达,且聚集在北上深杭等城市。二是创新成果孵化的动力循环机制建设尚待提升。作为创新主体的科研院所、大学院校还没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科技和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两张皮”的现象依然突出。三是大规模科技开发的资金来源还比较单一。金融资源供给协同性不足,创投、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总体上各自为营,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充分性和全面性不足。四是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仍需强化。有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创业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最主要的障碍,近八成的农民工认为创业最缺少的是资金,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双创型中小企业资金获得感还不强。
坚持系统思维推动江苏科技金融走在前列
针对江苏以间接融资为主、以产业融资为主的市场结构,发展科技金融的路径选择是发挥政策“几家抬”的战略,坚持系统思维,重点是研究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如何更好对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与金融共生共荣。
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金融深化融合区。借鉴上海等地金融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推动南京江北新区科技金融试点、昆山两岸金融创新合作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宜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级和区域性综合金融改革试点。充分发挥高科技产业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聚焦“又高又新”,大力支持科技孵化器和在孵企业,形成类似美国加州128公路、硅谷和德国鲁尔区的科技创新聚集区。抢抓金融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金融科技创新园”,加快推动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创新沙箱落地试点,为集聚高端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及金融人才提供物理空间。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引领。科技创新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外溢性,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内生动力,理应是公共财政的天然阵地。发挥财政性资金在减税让利、杠杆效应、风险补偿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创新系统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借鉴日本政策性科技金融经验,设立一些专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或担保机构。加大科技金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大数据分析共享平台,精准筛选待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实现对科技企业“精准画像”,着力消除社会资金对科技创新的知识恐慌和认识模糊。优化公共财政绩效考评,坚持公益性导向,在特定阶段加大损失容忍度。
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散体系。加强与保险和担保合作,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散体系。针对大型科技头部企业,积极开展联合授信、银团贷款模式。充分发挥理财资金全能化投资优势,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投贷联动、股权投资等模式,加大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度。完善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非其他资产价值的登记、质押、评估、交易制度,充分挖掘和体现科技型企业的软价值。
广泛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服务科技创新。做好优质科技型上市后备资源的培育与辅导工作,引导更多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战略新兴板、新三板和四板市场挂牌上市。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公司债、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和私募债。积极吸引保险、养老等“大体量”“有耐心”资金,匹配科技收益的长期性,减少资本逐利性造成的短视行为。发挥保险分散风险作用,建立完善科技保险体系,探索完善小额信用保证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补偿机制。大力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富余资本进入科创领域。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经纪、法律咨询、会计记账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科技企业提供全产业链、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的科技金融服务,要建立容忍失败的文化环境,助推初创企业孵化成长。建立有效的评估企业家和初创企业的机制,允许“成功的失败”成为后续成功的垫脚石。借鉴“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启动“长三角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不断充实区域金融科技、量化投资等前沿领域高端人才储备。(作者单位:江苏银保监局)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