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鳃弓综合征并发皮样囊肿1 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0-10-21尹唯凰刘旸马晓周刘欣辰于子莹
尹唯凰,刘旸,马晓周,刘欣辰,于子莹
(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关节外科,吉林 长春 130041;3.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第一鳃弓综合征被称为眼-耳-脊柱综合征(oculo-auriculo-vertebral syndrome,OAVS)、面-耳-脊柱综合征和Goldenhar 综合征(Goldenhar syndrome,GS)等[1],是以发育受损为特征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包括眼、耳、面部、口腔、骨骼发育异常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缺陷等[2]。外耳道畸形和颌骨发育不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3],但第一鳃弓综合征并发皮样囊肿少有报道。皮样囊肿位于颌面部时,通常发生于口底,其次是舌,临床症状不明显,若肿物缓慢增大可导致吞咽、发音和呼吸困难等。因此手术切除为第一鳃弓综合征首选治疗方法[4]。国外病例报道称第一鳃弓综合征可伴有眼球皮样囊肿[5],国内相关报道较少,而伴发面部皮样囊肿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 例第一鳃弓综合征并发皮样囊肿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总结该病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方法,为第一鳃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9 岁。2019 年6 月21 日因右面部无明显诱因肿胀,自行抗炎治疗4 d(药名不详)无效,肿胀缓慢加重,就诊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面颊部皮下囊实性病变,门诊以“右面部肿物”收入院。
1.2 检查结果专科检查:面部左右不对称,右侧面部肿胀明显,表面可见窦道,挤压可见黄白色液体,触诊质地软,边界尚清,活动度良好,双侧腮腺咬肌区可见附耳(图1);右侧外耳道形态异常,右耳屏前有1 个直径为0.5cm 的圆形赘生物,质软(图1A);右侧下颌角发育异常,偏颌。患者妹妹为多指畸形,其父亲左侧外耳道畸形,耳屏形态异常,右侧耳屏前有1 个圆形赘生物(图2)。曲面断层及颌骨三维CT 检查结果显示:颌骨发育不全,右侧下颌升支后份及髁状突部分骨质缺如(图3A 和B)。颌面部MRI 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腮腺体积较对侧缩小(图3C),其内可见条状呈T1 长T2 信号影,边界清晰,右侧咀嚼肌前外方可见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 和T2 压脂呈等信号,与正常腮腺组织信号类似,其内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DWI 呈高信号,ADC 呈稍高信号。
1.3 临床诊断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①第一鳃弓综合征;②右面部皮样囊肿。
图3 第一鳃弓综合征并发皮样囊肿患者曲面断层、头部CT 和MRI 影像Fig.3 Pantomography,head CT and MRI images of patient with first branchial arch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dermoid cyst
1.4 治疗方法术前全面检查,未见手术禁忌证,于手术室全麻下摘除囊肿并切除面部赘生物。手术于右侧耳前画常规“S”形切口线(图4A,见插页八),常规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见腮腺腺体萎缩,部分区域肿物似肉芽组织,红褐色,质地脆,边界不清,瘘管下方至外耳道软骨可见一条索,边界尚清(图4B),沿其外侧分离,充分保护面神经,于瘘管表面皮肤行梭形切口,完整切除肿物,于面颊部附耳周围行梭形切口,完整切除附耳(图4C)。
1.5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术后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衬复层过度正角化上皮,囊壁内见毛囊。病理学诊断考虑为右面部皮样囊肿(图5)。
2 讨论
第一鳃弓综合征是以颅颌面发育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3 500[6]。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1]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与其发生有关,其临床表现多样:①眼。双眼不对称、眼睑下垂、缺损或眼裂过小、眼球皮样囊肿、泪囊炎和眼球运动障碍等。②耳。耳前附件、耳前瘘管、耳廓畸形、小耳畸形、无耳畸形、耳不对称、外耳道闭锁、伴或不伴有听力损害的耳发育不良、中耳或内耳异常。③面部。上下颌骨发育不全、错畸形、面部不对称、半侧颜面部短小畸形、大口畸形、面裂、唇裂、腭裂、偶有腮腺缺失或涎腺瘘。④口腔。裂舌、牙齿异常(多生牙、牙釉质和牙本质发育异常)和牙齿发育迟缓。⑤骨骼。脊椎裂、小头畸形和畸形足等。⑥内脏。心脏和肾脏异常等。⑦中枢神经系统缺陷[2]。还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颈椎异常[7]、眼球表皮样囊肿[8]、生殖系统异常[9]和肛门闭锁[10]。国外有文献报道第一鳃弓综合征伴有眼球皮样囊肿[8],但尚无发生于颌面部皮样囊肿的相关报道。第一鳃弓综合征包含多学科疾病,因此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变范围、异常程度和严重程度进行早期、长期甚至跨学科治疗[11]。一般情况下,消化道异常在新生儿出生最初几个小时内出现,需要及时进行外科手术。若发生在颅颌面部,可表现为面裂、唇裂、腭裂、腭咽闭合不全和面部短小。需建立持久的、阶段性治疗计划,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需要应用咽部皮瓣来改善语音质量。出于美学考虑,可以在早期去除耳前附属物。患有面横裂、唇裂和腭裂的患儿通常需要在适当的年龄进行多次手术,一般在3 个月时行唇裂修复[12],在9个月至2年内行腭裂修复[13]。下颌骨发育畸形是第一鳃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方法包括:①骨移植。包括肋骨、肋软骨和髂骨移植,用于延长下颌骨,重建下颌支和颞下颌关节。但可能存在移植骨不可预测的增长,过度增长会使面部不对称[14],同时也增加感染和移植物排斥的风险[15]。②截骨术。截骨术是一种大型外科手术,存在多种并发症,包括愈合不良、咬合恢复不良和损伤神经出现感觉异常等症状[14]。上述2 种方法由于手术风险较高、创伤较大,不适用于本例患者。③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置换术。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取数据重建全颞下颌关节假体。该术式具有咬合稳定性,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面部平衡,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和可预测性。但仍存在假体使用寿命未知、感染和患者对假体材料过敏等局限性[16]。④牵张成骨术。适用于年轻患者,可以同时延长颌骨和扩张软组织,治疗过程中可调节,复发率低[17]。在设计颌骨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儿家属的经济和风险承受能力。对于本例患儿,根据家属要求,仅手术摘除右侧面部皮样囊肿和右侧耳前赘生物,医生仍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尽早行颌骨畸形的治疗,以减少面部畸形对患者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另外,建议患儿家属到综合医院就诊,排除第一鳃弓综合征伴发其他系统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综上所述,皮样囊肿是一种非牙源性疾病,临床上少见,很少累及颌面部,占全身皮样囊肿的1.6%~7.0%[18]。其发病机制目前有2 种学说:①胚胎发育第3~4 周,第一鳃弓和第二鳃弓融合时,中线外胚层细胞向深部组织进入导致发育畸形形成囊肿[19]。②创伤性植入。手术摘除是治疗皮样囊肿最有效的方法,位于下颌舌骨肌上方的囊肿一般采用口内切口,若囊肿位于口底,因其术后感染肿胀时可能干扰气道影响呼吸而采用口外切口[20]。较大囊肿可抽吸部分内容物减压后手术摘除。本例患儿囊肿位于右侧腮腺咬肌区,故采用右侧耳前“S”形切口线,显露该区域,完整摘除囊壁组织和瘘管以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