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etri网的PLC编程教学设计与实现

2020-10-21李朝东任东红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混料梯形图表达式

李朝东 ,王 庆 ,任东红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1 引言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工业自动化生产控制系统的核心装置,因其可靠性、灵活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PLC常见的程序设计方法有状态表法、经验法、替换法、逻辑设计法、顺序控制设计法、功能图法等[2,3]。这些传统方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也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尤其随着工业控制系统复杂度的增加,在面对竞争控制要求、需要协调控制等场合时,更是无法依靠这些传统设计方法来满足技术要求[4]。

德国科学家Carl Adam Petri于1962年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解决并发、离散系统建模的网图分析方法——Petri网,随后应用在智能制造系统、计算机机械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等的分析建模、控制设计及优化等方面[5]。Petri网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形式化、图形化建模手段,具有严格的数学表达,具有模块化、可重用性、便于维护和迁移等优势,尤其针对需要考虑竞争、协调控制、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资源重组等场合具有先天的优势,极大促进控制系统建模效率的提升[6]。

Petri网方法虽然在工业控制中已有采用,但在高校PLC编程教学中鲜有采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etri网的PLC编程教学方法,以工业混料控制系统为实例,给出了完整的设计过程;以欧姆龙C200HE/CPU42型PLC为实验平台,对混料控制工艺过程进行验证。实验证明,此方法满足实际需求,具有可读性强、便于修改、稳定性和可靠性突出等优点;此外,教学实践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PLC编程技术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Petri网的基本概念

Petri网理论主要用于解决并发、离散等类型系统的建模,它在基于自然规律的物理基础上,将物理对象与数学建模有机统一,能够更加成功、直观反映现实客观规律,不仅能刻画系统的静态结构,而且可通过模型标识的流动来表现系统的动态行为[4]。

图1为经典的Petri网模型示意图,其主要由四种元素组成:黑点称为“托肯”(token)、变迁(transition,T)、库所(place,P)、有向线段(arc)。 “托肯”表示资源的状态、变迁表示状态发生变化的条件、库所代表系统的资源,有向线段表征资源的的迁移[7]。

图1 经典Petri网模型

为描述Petri网中资源及状态的动态变化,定义以下表达式:

根据Petri网资源及变迁的关系,变迁发生前后的资源状态 Pi(t)和 Pi(t+Δt)有如下关系:

式中,Pi为P的输入 T的集合;Po为 P输出 T的集合。该式表征如果本集变迁一旦产生,本库所中的托肯数就变大,而如果后集变迁发生,本库所中托肯数就变小[8]。

3 基于Petri网的PLC程序设计方法

如图2所示,在实际工业生产PLC控制系统中,其功能元件主要分成以下三种类型:控制器、主令元件和执行单元[3]。基于Petri网控制模型的PLC程序设计,主要用来抽象主令元件和执行单元之前的逻辑关系,并以此来实现PLC的控制功能。

3.1 Petri网控制模型的建立

Petri网的控制模型是对离散控制过程的逻辑抽象,重点在于反映各过程与动作间的逻辑关系,Petri网控制模型建立的主要步骤如下:

图2 Petri网控制模型的功能示意图

(1)对控制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控制模型的各个元素,分析控制模型需要建立的库所、变迁和托肯的数量及类型(例如,开关、按钮、接触器、传感器级电机工作状态等均可抽象成库所);

(2)依据控制过程的因果、联系及顺序等逻辑关系,确定库所、变迁和托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有向线段,用以表示生产过程的变化,从而确定基本Petri网模型;

(3)对Petri网模型进行协调动作与竞争分析,并对模型进行修正,形成最终的控制模型[4]。

3.2 Petri网模型的逻辑表达形式

图3描述了PLC常见逻辑关系类型的Petri网模型,一个复杂的控制模型往往也是由这些基本模型组合而成[3]。

图3 PLC常见逻辑关系的Petri网模型

式(1)中的“+”和“·”符号,与逻辑关系运算中的“或”和“与”分别对应。因此,图3中三个常见的逻辑关系Petri网模型的逻辑关系运算表达式如下所示。

为了方便表示,上述表达式中,等号左边表示变迁发生前的资源状态 Pi(t+Δt)或 Ti(t+Δt),等号右边表示变迁发生前的资源状态 Pi(t)或 Ti(t)。

3.3 Petri网模型的PLC梯形图转换

逻辑表达式表示了Petri网模型的内在逻辑关系,但是想利用PLC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必须采用PLC梯形图程序来实现。依据逻辑表达式可以实现PLC梯形图程序的转换[8],转换的主要规则如下:

(1)依据工业生产流程,确定Petri网控制模型各个元素的实际构成(开关、按钮、接触器、定时器或辅助寄存器等),并赋予PLC相应的实际I/O地址(对于一些用于存放中间运算结果,不需要输入、输出或观察的,可赋予辅助寄存器地址);

(2)按照Petri网模型,解析出相应的逻辑表达式,再分别用PLC梯形图程序中的串联、并联基本结构单元对应模型逻辑表达式的“·”运算和“+”运算,进而得到控制模型对应的梯形图程序;

(3)控制模型的每个逻辑表达式对应PLC的一行梯形图程序,左边是输入,右边是输出,梯形图程序周期刷新,程序状态的变化表征系统状态的变化[4,9]。

4 基于Petri网的PLC编程教学实例及其实现

4.1 混料控制系统工艺过程

工业生产混料控制系统的工艺示意图见图4。

图4 混料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4中,CM、SM分别为输料传动电机与混料槽搅拌驱动电机,WS为料斗称重传感器,TS1、TS2分别为温度测量元件,SL为液位测量元件,HC为电加热控制作用。图中所有的测量元件在变量到达设定值前为常开(NO)触点型,到达设定值时,触点闭合。

工艺控制过程如下:(1)系统启动,干料传送进加料斗称重,进液阀YV1打开;(2)混料槽液位到达液位SL2时,进液阀YV1关闭,料槽阀YV3打开,定量干料加入料槽内部;(3)混料搅拌开始并加热维持温度在温度上限TH与温度下限TL内十分钟;(4)搅拌加热均停止,出料阀YV2打开,配料卸至液位 SL1;(5)配料过程重新开始。

4.2 混料控制系统Petri网模型分析

依据前文讨论的建模方法结合生产工艺的逻辑关系,图5给出了混料控制系统的Petri网模型。

图5 混料控制系统Petri网模型

图5中涉及到的混料控制系统Petri网模型资源分配及其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混料控制系统Petri网模型资源分配表

4.3 混料控制系统PLC梯形图程序转换

依据之前分析,图5模型的逻辑关系运算表达式如下。

依据前文讨论的逻辑表达式转换至PLC程序的方法,可以设计梯形图程序如图6所示。

5 教学实验验证

本文以欧姆龙C200HE/CPU42型PLC为系统实验平台,对上述混料控制系统工艺过程进行验证(PLC实验平台的资源分配及梯形图程序分别见表1和图6)。实验证明,基于Petri网的PLC梯形图程序设计方法,控制信号及动作关系正确,完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在实验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Petri网建模的相关知识,再指导学生对混料控制系统进行Petri网模型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同学独立分析系统逻辑表达式并进行PLC梯形图程序转换。教学实践表明,同学对这一方法的掌握情况良好;且学生在掌握这一方法后,不论是更换PLC型号、更改设计要求或者面对其他控制系统,都能依据这一方法,快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PLC梯形图程序,具有了很强的知识和能力迁移性。

6 结论

本文以PLC编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Petri网的PLC编程教学方法。首先,对Petri网建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并给出了基于Petri网的PLC程序设计方法。随后,以工业生产中的混料控制系统工艺过程为例,给出了完整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Petri网的建立、逻辑表达式的分析、PLC梯形图的转换等。最后,以欧姆龙C200HE/CPU42型PLC为系统实验平台,对上述混料控制系统工艺过程进行验证,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一方法。实验证明,通过此方法设计的PLC梯形图,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突出、可读性强、便于修改等优点,适于需考虑竞争、协调控制的场合,能促进控制系统建模效率的提升。教学实践表明,较传统PLC程序设计方法,采用Petri网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PLC梯形图程序的设计方法(尤其面对复杂生产控制过程),促进了学生PLC编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6 混料控制系统PLC梯形图程序

猜你喜欢

混料梯形图表达式
新型功能吸水性高分子材料对袋装干混料性能的影响
灵活选用二次函数表达式
表达式转换及求值探析
浅析C语言运算符及表达式的教学误区
PLC梯形图编程系统应用分析
PLC编译功能的实现
S7—200PLC基本编程教学案例
数控机床梯形图故障设置方法研究
基于PLC的混料罐控制系统设计
浅议PVC干混料相分离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