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之《红楼梦》中的人物情态与行为模式
2020-10-20焦文静
摘 要: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剧中人物。20世纪20年代一些著名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心理学,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理论强调外界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它由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冲突、角色实现四个部分构成。
关键词:角色理论;人物情态;行为模式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思想内涵丰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爱情悲剧。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揭示了以贾家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红楼梦》的人物画廊熠熠生辉,角色理论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人物形象中得到了深刻而具体的体现。
一、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按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景,遵循期待中的角色要求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角色扮演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扮演角色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来说时间越长,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第二,扮演者所花费的精力。第三,取决于人们对角色的熟悉、熟练程度。第四,取决于人们对角色的把握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我们从作品中的小人物身上说起。
晴雯之“死”,她比冯渊之死,秦钟之死,贾瑞之死,元春之死,乃至贾敬之死,死的更有性格,她的形象至死都是极为光彩照人的,我们先看在第5回中她的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首判词写出了晴雯的出身、性格和命运,晴雯以“勇补雀金裘”“千金撕扇”和“抄检大观园”时的“倒箱”之举,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她是黛玉的影子,她的死折射着黛玉的未来。黛玉为爱情而死,晴雯则为自己的清白人格而死。
有人把晴雯评为浪漫主义者,其实她就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周围所处的环境,不主不奴式的生活蒙蔽了她,她可以对芳官之干妈春燕的娘呼喝“撵出去”,俨然主子口吻,怎不叫别人来撵她自己?
焦大之“骂”,焦大这个小人物,本无什么称奇道妙的故事,只因为一通大骂反道成了人们刮目相看的大“人物”了,鲁迅先生曾赞誉他是贾府的屈原,焦大身为奴才,竟敢在皇亲国戚之家发怒,这总须有点资本,还要有胆量——就是不怕捆起来关进馬棚里,再塞一嘴马粪,我们看下他的“资本”:
龙氏对凤姐道:“你难道不知这焦大?……如今谁肯为难他去。”
所以焦大敢骂。
小说中三段精彩文字,可以看出这位粗人是如何大骂的,他骂“不公道”。骂贾府的小主子们忘恩负义。骂“如今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焦大的三骂觉不是仅为了出口恩怨,他的本意是为了贾府好,他希望贾府永远保持着那兴盛的日子,别把“太爷”挣下的“家业”白白的断送了。所以,到了后40回当贾府被抄之时,他还是出来拼命,去保护“太爷”的家业。这再次证明了他骂的是“忠”,只是忠于“太爷”,可惜的是,“太爷”哪知道呢。这是焦大“忠”的悲剧。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晴雯之“死”最根本的是她不主不奴的身份,她没有做到这个角色应该做的,没有扮演好她的角色,性格就是她的命运。焦大有资本的“骂”,适合角色的“骂”却骂的是“忠”。骂出了古今多少人的愤懑。
二、 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指人们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通常包括外部期待和内部期待两种。在社会学中,社会群体中多数成员期望居于某个社会地位的人,即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贡献。
“情”和“痴”是贾宝玉的标签,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似笑的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是贾府的希望,偏又是一个多情痴情的公子。
尤三姐对贾宝玉的评价是公允中肯的:第一,宝玉生活在一个封闭式的女儿国中,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身上沾上女儿气,正是“在里头惯了的”。第二,在“言谈行事”方面,贾宝玉被视为似傻如狂、于国于家无望的混世魔王,在贾府中,宝玉无法真正做自己,他的情和痴是要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去追求真实的自我。
贾宝玉之痴,是一种心灵美,他主张“世法平等”,重视的是“不失赤子之心”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他反功名,不应酬,崇自然,信佛道,富幻想,热衷于女性服务,他是个畸形发展的人,“天地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所以,贾宝玉对达官园中的每个女子都是用情的。
贾宝玉真实体现了“如今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了”,贾母、贾政对这个“衔玉而生”的宝贝溺爱三分,希望他读诗书,走向仕途之路,而现实中的宝玉“千古情人独我痴”“寄言众儿女,何处觅闲愁”。
贾宝玉辜负了贾府人的希望,林黛玉之死使他由情悟走向了情绝,悟的结局也只能是“悬崖撒手”,因为宝玉失去了唯一的知己、唯一的希望,“一贫如洗”。他无路可走,只好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去。他没有成为贾府的希望,有没有实现人们对他的角色期待。却是一个今古未见之人。
三、 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异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贾政之“庸”。贾政在小说中首先是一个官场人物,他虽未袭官,但却“额外”得了的“主事之衔”,又“升了员外郎”,后来又被皇上放了粮道,点了学政,眼见着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从小说的描写看,贾政在官场上显然不属于那种胸藏治国方略,叱咤风云又建功立业的“精营”类型的官僚,首先,贾政为官并非靠自己的真本事,而是靠祖父临终“一本”而得到的赏赐,这叫“荫庇”之官,他后来之所以屡被钦点,恐怕一大半的原因就是靠女儿元春的“荫庇”。
我们可以找出他为官平庸的“证据”来。贾雨村是一个“性情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接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而被革职之人,贾政根本不了解此人,仅凭妹夫林如海的一封书信而“优待”贾雨村。
其实,贾政不仅为官是庸官,即使在家政管理方面也是一个无能之辈,这可以从他对荣国府的管理和教育子弟两个方面来看。荣国府是两房,长房是贾赦,由于贾赦袭官在家,独揽大权,因此儿子,儿媳妇均无施展管家的才干。二房是贾政,王夫人,长子贾珠早逝,寡媳李纨有幼子贾兰需要照顾,故不能出面管家。次子宝玉,三子贾环年纪尚小亦不能担起管家重任。于是,王夫人“外聘”自己的亲侄女王熙鳳任内当家,外面交给贾琏去办,作为一家之主的贾政来个“大撒把”。从此不过问家事,即使回到家中有闲“不过看书着棋而已,余事多不介意”,完全一副清闲自得之态,正因为如此放任,结果王熙凤为所欲为,绝对的权利使王熙凤颐指气使,目无下臣,胆敢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侄儿贾琏是个“浪荡子”整日竟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正事不管。贾府就是一座金山也会被掏空的,终于到了被抄家时真相大白,此时此刻运终数尽,无以挽回。
贾政是个官,却是一个庸官。他是荣国府的管理者,最后导致家运颓败,末日来临。作为父亲,他没有把子弟们教育好。贾政为官、治家、教子足称三庸,在贾府,他同时担任三个角色,却一个也没有做好,无论从时代意义上,还是从角色冲突这个角度来讲,他都是一个失败者。
四、 角色实现
王熙凤之“威”和“谀”。金陵王家和贾史薛三家是地位同等的江南大门阀,而且世代姻亲,王熙凤从小就是一个地位高贵而见识丰富的小姐,嫁到了贾府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
一双丹凤三角眼……丹唇未启笑声闻。
这就是王熙凤的形象,美中含威,且又“不露”,就更可怕。小说通过各种人物之口,对王熙凤之“威”做过描写,说他是“有名的烈货”,又如贾母告诉黛玉道:
你不认识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啊“凤辣子”就是了。
她在家庭战场是一个胜利者,然而她毕竟不是贾府的政治家。她凭着一个人的身体与精力而日夜奋斗不息,他不能不“效戏彩斑衣”以点缀升平,不能不“恃强羞说病”以支撑局面,到了最后,她还使用“掉包”术拆毁了宝黛的婚姻,造成宝玉的出走。
王熙凤如莎士比亚笔下的阴谋家麦克佩斯一样,“是坏蛋,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因此,她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她用她手中的“权势”实现了她觉得应该实现的人生目标,虽然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绘了像生活本人一样色彩斑斓和浑然天成的生活图画,塑造了可以陈列满一个长长的画廊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的性格,情态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同样的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2]井上惠美子,午出彦仁.现代社会心理学[M].天津:群众出版社,1987.
[3]孔令智,汪新建.社会心理学新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李希凡.红楼梦里的艺术世界[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焦文静,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