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大开放教育考风建设问题的思考
2020-10-20张志宏
摘 要:因为在电大开放教育中考试属于极其重要的检验手段,其主要的参与对象与部门为学员、任课教师与监考教师等,所以在建设考风时,必须根据参与对象与部门在不同的考试阶段,对不同的方案与措施进行制定,不断对其进行贯彻落实,使考风建设越来越完善,从而对电大开放教育优良的考风进行创建。虽然我国电大极其重视考风建设,但是被生活质量、考试改革过于落后等因素所影响,使电大开放教育考风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为确保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必须对考试内容与形式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建设电大开放教育建设良好考风的目的。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考风建设;问题;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考试属于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极其重要的手段,从而在学校中考试永远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但是我国大部分电大考试对“五统一”进行实行,导致考试中存在“教考分离”的情况,职业从教学与考试这两个关键的环节,对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建立,使电大教育的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大量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在电大开放教育中,必须极其重视考风的建设,确保通过研究影响电大考风的因素,采取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解决,使考风建设越来越完善,从而对电大教育的社会声誉进行大幅提高。
一、 影响电大开放教育考风建设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对电大开放教育考风建设的消极影响
社会中所存在的不正之风会直接影响电大的考试,甚至不只存在一所可以举办成人教育的电大,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导致考试要求比较松的学校,会对考试严格的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电大对学生的约束力,与普通高校的相比较,除了普通专科的学生存在就业问题,成人根本不会涉及就业问题,导致学生没有普通高校的学生对考风问题的重视,从而导致考试原本作为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却因为上述的各种原因而发生各种形式的違纪舞弊的情况。虽然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很久考风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电大在某些教学点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完全忽视长远利益,同时某些网络学院严重缺少自律意识,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导致办学中经常发生违规的情况,所以使考试形同虚设。
(二)电大开放教育现行的考试内容与形式不利于考风建设
虽然电大开放教育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方面是开放的,但是在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方面使封闭的,导致考试明显存在重记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而且因为大部分来电大学习的学生为在职工作人员,使电大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导致考试设计中存在较多的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较少不合理的情况。同时从电大考试形式来分析,大部分为闭卷形式,很少有开卷形式,存在较多的笔试方式,很少有实践方式,这种考试形式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查。所以电大开放教育现有的考试,不仅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也无法对学生的作弊投机心理进行消除,从而会严重影响考风的建设。
二、 解决电大开放教育考风建设问题的策略
(一)对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进行营造
为确保对电大开放教育考风建设问题进行解决,必须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进行营造,一定要对网络学院校外教学点的数量进行控制,而且成人高等教育资源需要与当地高中段教育水平相适应,如果设置过多的教学点,会造成无序竞争,从而使考风下降。因此,需要评估各个教学点的办学情况,对评估不合格的教学点要求其停止招生,甚至将其的办学资格取消,确保通过严格的监管规范竞争,使考风建设环境越来越优化,从而为电大开放教育考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对电大开放教育的考试内容与形式进行改变
电大开放教育在建设考风时,必须根据成人的特点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不需要重视考察学生的记忆力,需要积极考察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与创造力,适当的德育死记硬背内容的分值进行控制,对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内容的分值进行增加,从而使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对考试内容与形式进行设计时,不仅需要对学科与课程的特点进行考虑,确保考试的科学性,也需要对教育对象与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充分对电大开放教育的考试特色进行体现,确保通过对考试内容与形式进行改革,从而使电大开放教育可以建设良好的考风。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电大开放教育现行考风的建设进行强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公平、公众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整体认识与素养得到大幅提高,从而实现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目的。因此,不仅需要对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进行营造,也需要对考试内容与形式进行改变,从而更加利于电大开放教育建设优良的考风。
参考文献:
[1]林志标.打造开放大学语境下的“升级版”省级电大系统[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7(4):96-101.
[2]章凌.电大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刍议[J].文教资料,2019(23):137-138+173.
[3]张轩.电大开放式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视界,2019(22):241-242.
作者简介:
张志宏,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