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体育教学
2020-10-20王良华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中体育教学设施已经相当完善,体育教学也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的体质健康仍没有得到有效加强。究其原因,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因此,高中体育教学方向,应该重视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激发、参与度的增强。文章对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让高中体育教学更具效果,希望文章能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体育;参与度;原因;策略
在校园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驻足在篮球场,对打篮球的学生进行观望,而自己却从不打篮球;一些学生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期间,总是跑到阴凉处看别人运动,一节体育课上完,自己不会流一滴汗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形式,兴趣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如果学生没有任何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師强迫他参与,不仅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抵触的情绪,还会让教师精心设计体育活动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的高低,完全是看学生对此活动是否有兴趣。
一、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一)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存在误解
一提到体育,大多数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玩”。这也让更多的学生误解体育活动就是大家一起玩。不可否认,体育具有“玩”的属性,但它的本质更是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而设置的学科。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不仅仅是粗浅的,更是错误的。同时,高中的学习压力较大,时间较紧,这样的误解会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而不是去“玩”,进而对体育活动也就没有了兴趣,参与度自然不高。
(二)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过于保守
体育活动基本都在课外进行,这不比安静的教室,体育教师在开展各类活动中也会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这也会让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存在过于保守的倾向,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而造成了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乏味的情况。这对于原本体育活动参与度就不高的学生来说,体育更是索然无味的运动,最终,导致他们直接丧失了参与高中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 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的教学策略
(一)制定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高中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更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果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还能让学生学习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让他们劳逸结合,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都会要求学生做热身运动,其形式也大多使绕着操场慢跑,虽然运动强度不大,但过程却相当乏味。教师可以把热身环节变成学生们都喜欢的运动方式。像现如今较为流行的“鬼步舞”,教师稍作改动,让此舞蹈可以达到全身活动舒展的热身目的。这样“有意思”的热身,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其中,同时学生积极参与热身之中,也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分层教学
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程度大不相同,一些喜欢运动的学生,教师不用做任何引导,他们就能够参与其中,而有一些学生,就需要教师更好地去引导。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是是分层教学的方式。例如:耐力跑运动项目中,这是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的体育活动。因为跑是最基本的体育活动,却也是单一重复,枯燥乏味的体育活动。教师在开展活动中,可以把耐力跑变成不同长度的接力跑,如,200米,400米,800米等,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能,不同体育活动兴趣设置跑步的长度。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进行比赛,输的队伍进行惩罚,如做俯卧撑、仰卧起坐、50米往返跑等,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体育活动情绪,及时做出调整。
(三)创新更具时代性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体育教师在设计、实施体育活动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教师若总是采用一种教学方式,没有及时创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会随之而下降。因此,教师必须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寻求更为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以往的体育活动大多是在室外开展,教师也可以适当低在室内开展体育活动,如普及体育知识,观看大型比赛现场等,每当国歌奏起,国旗上升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必会让他有想要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好低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紧张学习中,更应该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是让他们劳逸结合,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体育教师要针对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制定更具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提升他们的体育活动参与度,以此来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身体健康,为其树立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希红.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的策略分析[J].新校园:阅读,2018(1):164.
[2]朱杰军.高中体育课堂学生参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研究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26(2):51-54.
作者简介:
王良华,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