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探析
2020-10-20张慧范旻昕赵春梅张雪旸蔡佳祺
张慧 范旻昕 赵春梅 张雪旸 蔡佳祺
摘 要: 河北省西拥太行山,由于山的屏障形成天然阻隔,加上地处偏远,山区的传统村落经历数百年而免受战乱灾害,古风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河北省井陉县大梁江村为例,首先对村落发展概况和整体空间格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从村落肌理、街道几何序列、空间节点组织方式、院落组织方式等方面对冀西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论表明:冀西山地传统村落以庭院为中心的建筑单元布局紧凑规整,由此构成的建筑组团则顺应地形,布局灵活;村落主要道路依据山势蜿蜒曲折,空间疏密有序;节点空间明晰,实用功能与精神内涵相统一;院落空间高低错落,形成一宅多院的独特形制的空间布局特征。
关键词:冀西;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0)-03-0089-06
河北省西拥太行山,北有燕山山脉,中部为平原地区,地势变化复杂。冀西地貌分布以丘陵、山地和高原为主,略带有平原、盆地,冀西山地是冀西山地、丘陵区的概称。依据地理属性和不同的海拔特征,当地传统村落分为平原型、丘陵型、山地型和高原型四大类。截至2018年12月,冀西太行山区共评选出国家级传统村落145个,其中山地和丘陵区共131个(图1)。在自然、人文的双重作用下,冀西作为特定的地理区域,其传统村落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影响,融合了三晋文化、中原文化等,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山地村落选址受到风水理念的影响,而山区良好的山水环境为其选择背山面水、自然生态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可能。
第二,村落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依形营造,院落空间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
第三,受地形地貌影响,山地村落肌理主要沿等高线发展,没有清晰的轴线和进深较大的多进院落,而是以一进、二进院落為主。
第四,村落道路依据山势蜿蜒曲折,布局灵活,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串联组织村落的戏台、庙宇等节点空间,联系各民居院落。
当然,各个村落由于不同的形成过程和具体的自然人文环境,又各具特色。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位于井陉县西部,属于山地型传统村落,由于山的屏障形成了天然的阻隔,加上地处偏远的晋冀交界,使村庄经历数百年而免遭战乱之灾,古风古貌得以保存[1],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有162座。下面以大梁江村为例,进行详细阐释。
一、大梁江村村落发展概述
大梁江村最初的村民是康王两姓,在梁姓村民大量迁入后逐渐迁离,梁氏家族的壮大和扩张给村落带来发展的高峰期。梁家成为本村望族后,村落名称也相应改成了大梁江。同时,村内出现了一部分外出经商的村民,使其经济状况得到进一步发展。五道庙是村中历史最悠久的公建,为聚落早期核心区域。整个村庄初期以村口为起点,以五道庙为核心,呈现从南至北,从西向东的发展趋势。村落依山就势生长[2],其空间形态逐渐丰富、完善,房屋等建设也达到了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的老房子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一部分村民在原来旧宅上进行改扩建,另一部分村民则从老村中彻底搬离,在对面沿河建造起新的居住聚落,这样整个村落就形成老村、新村两部分,中间由一条进村的公路及公路旁的水渠隔开。由于石材是大梁江村的主要建筑材料,并且村民另建了新村,因此在经历了历史动荡和变迁后的村庄虽然在格局上有所改变,但古村落的巷道、空间形态和大部分建筑都不同程度地被保存下来。当前,在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基础上,开山打石受到限制,建筑用材已由过去的石料为主,逐步向砖、钢结构为主转变,自然人文景观产生了一定的变化[3]。
二、村落整体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大梁江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山凹处,依山势而建,造就了北高南低的空间形态,远观层叠错落,极富趣味性。村中龙王庙碑记中记载有村落初期周边的自然环境, “其山重岡叠嶂,丰草乔林,山明水秀,四面青山远翠,八方曲水争流,亦圣境之地也”[4],其选址和布局都很有特色(图2)。
(一)自然条件对村落选址的影响
太行山东坡逐渐向平原过渡,四周山峦环抱。为了引水补基,村落入口前修建了一条水渠,积聚平时的雨水。河水紧挨进入村落的主路,周围农田环伺。在风水理念影响下,村子以山为依托进行规划选址,讲究藏风聚气。北太行山的三条分支由上而下,该村落位于分支正中,集四周精气于一体。从防御层面考虑,大梁江村由下而上依山势而建,村阁是进入村内的唯一通路,两侧是石块堆叠而成的厚实高大的村墙。村内外地势高差大,从村内可以观察村外情况。村落依据自然环境,巧妙的因借周围山川,建筑和环境彼此渗透,表现出相生相栖的协调美。
(二)地形条件对村落建设的影响
在影响山地村落建设的自然因素中,地形条件至关重要。大梁江村垂直于山地等高线布局(图3),通过台阶或坡道协调高差,村落高低错落,将绿化、起伏的地形和滨水景观等环境引入到村庄里,村落与自然虚实相生,景观层叠转变,饶有趣味,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村内使用大块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展现了本地石头的奇特纹路和清晰的线条,因此墙面虽然曲折但并不显得庞杂,而是统一和谐。村落中院墙和房屋山墙面上对外开窗较少,色彩和质感朴实厚重,与周围环境相谐调。
(三)村落形态与发展模式
村落形态是村落内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外在表现,简洁直观。受到外部环境和土地的限制,村落外部形态较为紧凑,沿山势、路网延伸,和地形地势联系紧密。村落内部为块状和线状形态结合,村落空间沿轴线展开层层递进的序列,节奏明晰。道路、河流等线状要素作为村子骨架将入口和广场等节点空间串联[5]。由于血缘关系,村中建筑形成不同的建筑组团,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组团内部紧密感强,居住建筑间呈现出相对紧凑的布局。村落结构完整,街巷尺度适宜,形成进退曲折、对景框景、充满节奏韵律的良好的空间效果(图4)[6]。
三、村落空间布局特征
(一)村落肌理——紧凑规整的建筑单元与布局灵活的建筑组团
由于村落自然生长状态,其外部环境为限制村落发展的主要因素。大梁江村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聚落,每个组团内同族聚居的现象十分明显(图5),不同的血缘关系形成的建筑组团使村落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对村内住民而言,同一姓氏、宗族的住宅组团之间有着更强烈的紧密联系。建筑形态上,由于用地限制和血缘聚居人口的持续增长,住宅表现出明显的联建现象,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土地,而且共用山墙、院墙等隔断也节约了财力。
整体来看,建筑组团内部居住建筑之间布局相对紧凑,而组团之间的组合并不是规整的横平竖直的形式,在高低错落的地形条件下,院落组团顺应地形地貌、沿等高线发展。同时,农业劳作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村民注重耕种和养殖与住居的结合,在住宅建造过程中,他们更多地关注了住宅自身的完整性和适用性,没有完全恪守严谨的合院布局方式,而是依据地形,在住宅之外留有一些灵活的、可自由调节的土地。
(二)街巷的空间序列——蜿蜒曲折,空间疏密有序
街巷空间是联系村落各组成部分的骨架,起到划分村落用地、构成空间格局、串联各部分空间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邻里交流最便捷易达的场所。作为山地聚落,村中主要道路依据山势蜿蜒曲折而上,展现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价值,本身就具有美学内涵(图6)。
1. 道路等级组织——三街五巷
第一级道路横贯新村老村两部分,此条公路曾为大梁江村通往村落外部仅有的联系。第二级道路指村落中村民的主要生活道路,三条主街在村落初期就已经形成,村落形态发展受其影响;第三级道路则是垂直三街的五巷,串联主街形成网状结构。建筑邻里之间的巷弄为第四级道路。
2. 紧密组织——以中街南段为例
这段街区南部是大门里组团,建筑布置不规则,街道北侧建筑为一字形沿街线性排列,连续性强,规则统一(图7),街道两侧建筑形成鲜明對比。平面组织上,此街区由外侧街道串联的多个建筑单元构成,组团内联系较弱,整体性不强,但很有秩序,建筑形式规整、尺寸统一,组团的对外入口正对外部道路。
3. 松散组织——以上街南段为例
上街是入村大路,由村阁前广场开始。第一段村口到赛场的道路笔直,整体形态比较均匀,建筑占地宽松,住宅入口处空间变化多样;第二段蜿蜒曲折,由赛场到村庄的后边界,空间尺度变化较大(图8—9)。建筑建造年代较晚,占地不紧凑,根据地形需求布置,由外部道路统一串联。街道两侧建筑多为一层,削弱了街道的围合感和方向感。外部空间流线为鱼骨式,建筑入口之间的距离拉开,空间变化丰富,出于私密性考虑,通过矮石墙隔断或利用高差来分隔,并做转弯处理和街道平行,既符合风水聚气的宗旨,也保护了隐私。街道与入口间的高差变化和曲折路线使两者的距离变远,平台作为过渡空间,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很好地划分出来。
(三)空间节点的组织方式——空间明晰,实用功能与精神内涵相统一
1. 村口节点
村落入口空间起到过渡作用,具有象征意义,这种多功能性使其成为村民举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大梁江村阁将村外道路和村内巷道连接起来,其上的阴阳庙体现了村民精神上的祈福和防御性,两旁的村墙具有实际的防御功能。入口广场和带有拱门的村阁成为进入村落的标志(图10)。
2. 戏台节点
村落戏台节点空间属于公共的半开放空间,是村民祭祀祈福和娱乐之地,供村民进行集会活动。戏台要满足观演建筑的功能需要,其对面的神庙要体现神灵高高在上,因此戏台和神庙均建造在石头基座上(图11),廊房是家族商讨工作的地方,故而没有基座。建筑中间空地下沉,和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两颗古木加强了空间的划分和层次(图12)。
3. 中街住宅入口节点
为了适应气候条件等因素,村内住宅庭院往往非常狭长,封闭感强,不能满足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需求,所以需要一个能进行相关活动的场所,离住宅最近的入口处自然发展为这样的空间。
以王志文宅入口处为例,宅院前为三条街巷交叉口,由于地势和位置的原因,形成了一处较为开敞的公共空间,供几户人家共同使用,作为公共的宅前入口。住户在空地中开辟小菜地,展现出人们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农耕意识。此空间利用山地聚落的特殊高差分隔空间,结合碎石堆叠的矮墙作为隔断,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门里组团入口处由类似于过渡空间的巷道与三户住宅的入口连通[7],再向里走即是三座相并联的住宅。从入口空间到次级巷道再到内部庭院,场所的私密性逐渐加强。小尺度街巷与周围的建筑营造出较强的围合感,在街口处建造大门显示出三户的亲密关系,家族感比较浓烈。
(四)院落组织方式——高低错落,一宅多院
太行山区传统民居以院落形式为主,为满足生活和交往的需求,每户都有较为独立的院落,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化出积极、宜人的交往空间。每家每户各异的家庭环境和家境特点决定了院落形式的多样。作为山地聚落,这里的庭院空间给人三维立体的空间体验。
1. 单面围合
太行山区村落基本住宅形式,一般布局是中间为正堂,两侧为卧室,灶房、柴房等布置在边间,各卧室由檐廊串起,即“一明两暗三开间”。因为山区地形复杂,村内高差变化较大,平地较少,单面围合成本较低,也有助于房间采光。采用这种院落形式的家庭大多经济状况一般,建造能力有限[8]。
2. 双面围合
数量较少,适合宅基地不规则地段,建筑主要分布于院落的北侧及西侧,北侧为主要房间,以保证最优采光。西侧为次要房间,多为储存空间。
3. 三面围合
这是院落组成的主要形式,建筑布置在庭院东、西、北三侧。北侧房间为主要房间,多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东西两侧为厢房。前檐通过加设檐廊将各个房间连通,供雨天或闭户时使用。不同家庭会依据自身条件对院子采取不同的布置方式,如大户人家在院落前设门台、门楼等。这种庭院空间布置形式,空间围合感很强,方向性明确,院落空间积极、安全。院落作为 “室外厅堂”,可以加强空间的序列感,也是晾晒粮食的主要场所。
4. 四面围合
这样的院落空间围合度高,安全性、私密性强。同时由于院落四周为房间围合,较为密实、不易透风,因而适宜北方寒冷地区的冬季保暖。院落中央的天井日照一般,但空间氛围积极,可供居民日常打麻将、听戏等娱乐活动使用。
5. 一宅多院——以武举院组团为例
一宅多院是太行山区独具特色的院落组织方式,基本都属大户人家。住宅组团多为几个不同的单面围合、多面围合的院落相互串联而成。建筑的朝向受到地理环境、功能需求等的影响,组团间没有明显轴线,院落之间既可通过巷道串联,又可经由偏门联系,彼此交织,内部组织较为紧密。为适应地形的高低错落,一宅多院中形成复式建筑,一层向底部开设庭院,二层又向上层布置院子,户内拥有丰富的垂直交通。
武举院是乾隆三十三年梁深中武举后所建,共有九重庭院,100多间房舍,俗称“一门穿九宅,移步登高楼”[9],规模宏伟,典雅幽静。第一个院落正房坐北朝南共设两层,内有九级木制楼梯,可抵达东侧房间的屋顶。从东侧门进入石鼓门墩、有梅花鹿砖雕的二层楼院,院落西南门通武举书斋院,往北的一处院落供家人居住,存放物品,与该院并置的是武举出生的院落,沿其东北角石砌台阶上去,可抵达其他六重宅院。这一豪华的九重套院, “院能通院,院中有院,院内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 武举院在平面上拓展的同时也向垂直方向推进,因地制宜的套院设计使其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建筑文化中的地域特色[10](图13)。
武举院建筑组团整体性强,院落之间联系紧密,相互联通。由于建筑平面上的进深、开间、院落尺寸等都不尽相同,院落的外墙会发生错动。每个以院落为中心的建筑单元都有明确的轴线,但组合而成的建筑组团并无明显的轴线关系。建筑单元内部均遵守着一定秩序,主次关系十分明确,但建筑单元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尊卑关系,各个平等。由于高差不同,有些建筑单元的一层可以到达其他院落的二层或者屋顶,空间灵活多变。组团中的建筑单元会形成新的巷道以向外侧开门,由此产生的活动空间在联系各单元的同时也划分了空间。
四、结语
传统村落是文化的载体,村落的发展形态和建筑特征是文化的外在表现[11]。传统村落不同的要素和特征,是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和不同发展阶段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演变的体现,只有充分了解传统村落、解析其空间形态特征,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并转化为设计的基本原则,才能在村落保护、发展、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使之延续。这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永续发展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博. 石家莊西部山区民居建筑特色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2012:17.
[2] 晓然. 井陉大梁江村[J]. 中国工会财会,2017(10):56.
[3] 张伟宁. 河北省古村落大梁江村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3):63-65.
[4] 李慧心. 河北井陉大梁江聚落与建筑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12: 7-11.
[5] 邓爽. 基于空间美学的关中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析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2014: 4-6.
[6] 梁晓旭,张宇翔. 河北井陉与京西传统山地村落空间比较研究[J]. 规划师,2016,32(S2): 99-104.
[7] 侯双庆. 城市街道景观美学的研究与分析[D].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2011: 23.
[8] 王宇泓,魏庭芳,蒋鑫,等. 南太行山区大梁江村传统民居特色研究[J]. 山西建筑,2015,41(6): 8-9.
[9] 陈生明. 京风晋韵大梁江: 寻访河北古村古镇(十六)[J]. 当代人,2009(7): 29-30.
[10] 李一品. 冀西山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研究[D].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2017: 16.
[11] 息琦,董健菲. 河北井陉大梁江传统村落民居形态及“活化”保护研究[J]. 城市建筑,2017(23): 69-71.
Spa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Western Hebei
——A case study of Daliangjiang Village, Hebei Province
ZHANG Hui1, FAN Minxin1, ZHAO Chunmei1, ZHANG Xueyang2, CAI Jiaqi1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have survived wars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their antique ancient appearance have been preserved due to the natural barriers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west of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takes Daliangjiang Village,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located in Jingx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as a research ca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layout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village texture, geometric streets, spatial node and courtyard organizations.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courtyard-centered building units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compact and orderly layout, while the building groups follow the terrain and have flexible layout. The main roads of the village are winding according to the mountain, and the space is dense and orderly. The node space is clear and the practical function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are unified. The courtyard space is scattered, forming a unique spatial layout characteristic of one house and many courtyards.
Key words: western Hebei; mountain land;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