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亮点
2020-10-20王晓晓
王晓晓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环境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而且城市建设正逐渐朝着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无论是设计规划还是施工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对于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而言,其设计亮点不仅要满足环境和生态要求,而且还需要具有观赏性、审美性以及新颖性,从而充分发挥出其生态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 城市河道;河道景观;景观设计;设计亮点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6-0251-01
1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按照生态为主的原则
因我国河流众多,历史相对悠久,而且在经历了很多雨水冲刷之后,使河道整体展现出蜿蜒曲折的形态。而且河道规划设计应以生态为主导,主要设计方案和内容应突出当地城市特殊气质,然后按照生态为主的原则,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从而不断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此外,弯弯曲曲的河道形态使水流速度减慢,再配合原有的防洪提可以更有效地防治洪涝灾害。另外,河道内的生物比较丰富,可作为生物景观设计的立足点
1.2按照以最小干预为原则
在开展城市河道景观设计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河道实行相关的修筑与改造,而且在修筑和改造过程中,应按照以最小干预为原则,降低人为因素对河道造成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对河道进行修复来改善周围环境。
1.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如图l所示为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只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应重视关于人性化的设计。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城市与城市居民的视角,为他们提供靠近并享受自然环境的休憩场所。
1.4按照文脉传承为原則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与设计,既要遵循文脉传承的基本原则,又要尊重地方特色文化、因地制宜、注重当地特色文化对河道进行具体化的基础设计,还要保持地方建筑风格以及历史遗存。例如,原有的桥、河两旁的植被等,应延续地方历史魅力,充分展示出当地人文风情以及历史文化。
2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亮点的具体方式分析
2.1关于城市河道两侧景观设计方式
在开展河岸景观两侧的设计规划时,可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方式来增添其观赏的亮点,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态价值。例如,滨河两岸的设计就使用虚实结合的对比方式,通过使用植被环境和挡墙来加强河道景观的层次感,其中挡墙为虚景,把植被衬托的更具生机和活力,进而提高河岸两侧景观的观赏性。此外,可利用植被的功能和特点来增强河岸景观的实际生态价值,可以为附近的居民带来便利。例如,由于南方的水杉河柳树的枝叶比较繁茂,而且长大后还可以用来遮阳,因此,通过结合这一特征,在城市河岸两侧栽植水杉河柳树,然后在树下添加长椅或者条凳的设计,使居民在此闲逛时也可以进行垂钓、休憩,从而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
2.2关于城市河道植被景观的设计方式
城市河道植被的景观设计应根据当地实际的地理环境及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同时还要兼顾植被的功能性与观赏性,使河道植被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在初步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关于人文、地形、气候等因素的特征,并根据当地民风民情对植被种类进行选择,能够为当地居民创建一个栖息、娱乐、休闲场所,而且还能起到调节情绪,缓和险情的作用。此外,还要充分考虑道植物基本特性,确保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为居民建设绿色生态场所,从而提高整体的观赏价值与审美效果。
2.3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的河道剖面方式
根据河流的自然形态,可以合理地设计出相应的挡水建筑物,起到模拟瀑布或水幕墙的作用,从而形成特殊的水面落差来增强城市河道的景观性。而且如果水面能形成一定的落差,还能增加水中氧的含量,对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显著效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使用橡胶材料,不但可以在汛期进行防水处理,而且还不会影响河道的排水要求。
2.4关于城市文化景观设计方式
河道景观设计应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通过使用河道附近具有民族风情的遗址、古庙、或古建筑来提升其文化内涵,体现出我国历史文化魅力,从而提高城市河道景观设计高度与深度,创建出独特的河道景观设计。例如,设计时滨河景观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底蕴,在景观设计中使用一些名家诗词以及莲文化,其中通过使用有莲文化特点的灯具来提升整体的景观美感,从而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河道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景观形式,也是体现城市景观优美度的关键载体,而且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阶段会涉及到园林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水体生态学等许多专业知识。所以在进行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时,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形式丰富、趣味多样的城市景观河道。
参考文献
[1]王华川.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亮点[J]. 砖瓦世界, 2018, 000(014):57-58.
[2]吴毅峰.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10):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