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有企业职工培训盲点及对策
2020-10-20庄明
庄明
摘要: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家关键领域处于重要地位。在多元化的经济社会,只有不断进步的企业才能稳求发展。国有企业高素质人才推动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职工培训作为推动国有企业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盲点,本文就国有企业职工培训的盲点及对策做出了探究。
关键词: 国有企业;培训;盲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6-0248-01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家关键领域处于重要地位。拥有现代化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的重要条件,而达到这一要求,重要的抓手和途径就是企业的职工培训。纵观国有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历经多年,日趋完善,效果明显。当然,细心观察,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这一工作在客观上还有“盲点”,有必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使培训工作更加健康运行,发挥效能。
1国有企业培训工作的盲点
国有企业职工培训,由于员工所在岗位和所从事的工种各不相同,如果僅仅局限于个人见解、他人经验、上级要求或既有书本资料就容易产生培训工作的盲点,主要体现在培训规划、培训要求等方面。
1.1培训规划方面。
国企职工培训与其它类型企业相比是全面系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培训的单一性、浅表性以及空挂性。
1.1.1培训的单一性。
有些国有企业针对某一工种、某一技术进行相对完善的培训,但往往忽略了员工基本功的训练,减少了员工公共课设置,弱化了跨岗位、跨工种间的技术交流,容易造成隔行如隔山的尴尬局面和员工知识技能的单一性。
1.1.2培训的浅表性。
对于前沿工种和技术,一些国有企业没有放开视野,超前思考培训的方向和内容,人才培养滞后,导致面对企业竞争、行业竞争,后劲乏力,缺少技术和人才的支撑。
1.1.3培训的空挂性。
培训规划与培训结果转化运用脱节,使规划的培训辐射面变窄,培训的效果运用不明显,造成学有所成者发挥作用局限,人才闲置浪费。
1.2培训要求方面
1.2.1能力拓展要求偏理论。
对于现场诊断、案例分析类培训,习惯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过去那些高技能人才通过经验看看环境,听听声音,摸摸机器,闻闻味道,一些故障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的相比,缺失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2.2培训效果要求低。
国有企业职工培训,应当偏重基层,以更好培养“蓝领”骨干,解决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问题。但实际培训工作中,有的培训重点关注的却是培训率、考试成绩,签到情况等指标,弱化了培训的效果。
1.2.3技术对接要求少。
国有企业起点高、资源多、接触广、许多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够率先接触到、率先培训,这无疑是一种优势。但有些企业往往满足于企业领导层的传达,科室人员的学习,而新技术、新工艺从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队伍辐射到技能操作队伍,成为技能操作人员熟练掌握的技术,还有待改进和落实。
2国有企业职工培训的建议
针对上述盲点,国有企业有必要通过相应措施,加以改善,才能使培训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2.1优化顶层设计、设置高起点、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计划。
要消除培训工作的盲点,国有企业必须告别碎片化的培训计划模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进行顶层设计,要进行高起点规划,适应高质量发展主基调和市场经济新形式,坚持高标准,前瞻思考,高点定位人才培训的计划,预先系统设定培训目标、范围、任务、程序、方式方法等事项,并将之列入年度规划目标和经济责任制考核。
2.1.1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多梯次的人才库。
国有企业要梳理职工适应潜力,创新潜力和执行潜力,建立多梯次的人才库,确定职工培训的切入点,突出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培养,突出专业技术力量的储备,突出培训机构和老师的再培训,使企业拥有可持续,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
2.1.2启动复合型人才策略,完善职工培训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要组织新进职工培训、转岗职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应急预案演练等活动,完善职工培训管理制度,让培训与员工绩效直接挂钩,实行动态竞争上岗,倒逼职工自觉接受培训,引导职工掌握两种及以上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2.2夯实培训基础,进行多元化培训。
提高培训主体能动,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采取基层一线现场教学、师带徒一对一培训、赴外拓展活动等等形式。在安排职工培训时,要着重培养企业长远发展需求,不同岗位工种需求,职工个人爱好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转变员工“个人能力不强才要培训,资深员工有经验不要培训”等旧的观念,促使其主动参加培训。
2.3注重培训成果,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注重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这是保证培训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对新员工给予更多的锻炼机会,对老员工,培养创新意识,营造竞争氛围,让其在压力之下通过培训不断进步。
2.3.1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价体系。
对员工培训反馈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培训的满意程度,有没有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接受培训的员工进行学习效果评估,主要评估培训者的学习获得情况,在培训中究竟学习和掌握了哪些东西,与自己的专业是否对口,所学的东西是否接地气等等;对培训机构进行行为评估,主要评估培训机构各项课程编排是否合理,培训基础工作是否充分;对企业进行成果评估,主要评估被培训者工作成果的变化,通过定量分析,培训计划是否科学合理,培训经费列支是否合适妥当,是否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2.3.2营造培训成果转化环境。
建立动态的竞争上岗制度和正常的轮岗转换制度,加大岗前培训力度,形成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的良性循环,给受培训者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分配任务和安排工作时让培训成绩好的员工有充分展示的机会,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激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对培训转化率指标的跟踪监测,明确受培训者主管领导和所在车间科室的相应责任,减少现实工作中的阻碍因素,保证职工学以致用,提高工作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职工培训的盲点客观存在但也有应对之策。只要上下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培训工作始终运行在更好、更有效的轨道上,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慧君.国有企业培训难点及创新思路[J].中国市场,2015(19):71-72.
[2]李文炳.浅析国有企业培训中之困[J].人力资源,2019(20):58.
[3]蔡强.关于对国有企业培训效果评价的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6(8):131.
[4]卢英伟,徐志伟.国有企业培训问题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3,32(8):78-80.
[5]吴永波.对国有企业培训管理创新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