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现状与对策
2020-10-20邬傲立夏振宇
邬傲立 夏振宇
摘 要: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科更具实践性,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性格鲜明、思想活跃、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往往出现学习动机欠明确、缺少生涯规划和目标、就业相对困难等问题。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地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对策,可对全方位提高艺术生综合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 现状与对策
一、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繁荣艺术文化作为文化繁荣的重要部分,艺术类专业高等教育直接影响文艺工作者人才质量、艺术文化氛围和品质。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将艺术高等教育逐步推向普及化和大众化,艺术类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艺术类大学生有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明显特点,独立个性、思想活跃、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薄弱等。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现状直接决定艺术工作者的质量,结合新时代艺术教育的要求,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现状调查
对湖北省某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艺术类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的方式,以便了解和掌握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在学业、职业、就业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现状问题的原因排摸分析,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生教育方式和手段,为艺术类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对策路径,地方高校进一步做好艺术教育提供现实支撑和实践探索。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选择学习艺术的原因、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否有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想法等。
1.艺考热和生源质量偏低,综合艺术素养参差不齐。
以湖北省为例,2016年湖北省高考报名人数36.1万人,艺考报名人数3.1万人,艺考报名人数占高考报名人数的8.6%;2017年湖北省高考报名人数36.2万人,艺考报名人数2.9万人,艺考报名人数占高考报名人数的8.0%,2018年湖北省高考报名人数37.4万人,艺考报名人数2.9万人,藝考报名人数占高考报名人数的7.8%。可见,近年来湖北省每年有接近十分之一的高考生选择艺术高考。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学生选择艺考的原因,有47%的学生因为怀揣对艺术的理想和热爱选择学习艺术;有23%的学生因为艺术专业的高考文化分比普通专业低几十甚至上百分,这样学习成绩一般的他们有机会跨入大学校门,其中大部分是从高二甚至高三才开始接触艺术专业的培训学习的,通过这种“短、平、快”的临阵磨枪式训练,达到高考升学的目的;有12%的学生是因为家长干预选择;还有18%的学生由于艺术行业酬薪高或追逐“明星梦”想像选秀明星一样火爆圈粉等其他原因选择艺考。虽然当前“艺考热”,但生源质量偏低,艺术类大学生存在艺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给高校艺术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缺乏科学和理性认识。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2%的学生表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了短中期职业规划”,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目标,自己不懂规划,完全没有想法”,有46%的学生选择“按部就班,完成基本学业要求”;有26%的学生在职业规划中遇到困难会寻求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职业规划中遇到困难“不想提前规划,视以后情况而定”。可见,艺术类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持正向态度,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缺乏科学和理性认识,对职业规划理解不够全面。
3.就业质量不高,就业虽灵活但仍存在就业困难。
对学生关于就业态度、就业选择、就业创业想法等问题进行调查,24%的学生认为毕业时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46%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接近18%的学生考虑去其他(非本专业)行业就业,有16%的学生选择考研,6%的学生有出国留学的计划,毕业后直接创业的学生占8%。大部分毕业生反映,当前社会提供的艺术类就业岗位需求量不大,而且大部分是民企,使部门学生求职意愿不够强,甚至出现待业情况。根据高校就业部门近三年大学生就业数据显示,艺术类毕业生签订的灵活就业协议相对较多,三方协议就业率相对其他学科偏少,艺术类学生升学率相对较低。对所在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艺术类教师(音乐、美术)进行访谈,了解到中小学教师中音乐和美术教师较少,承担课时量大,在乡村存在艺术类教师转到其他学科的情况,教育管理部门招聘该类教师数量有限。可见,艺术类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就业质量不高,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就业岗位需求量不大,仍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
三、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师资有待加强。
艺术类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该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当前地方高校艺术类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就到另一高校就业,且绝大部分教师是本科或硕士毕业,博士艺术教师比例较低,师资有待加强。
2.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艺术类教学模式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理论课程相对多于实践、实习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3.职前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
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念意识相对较差,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地方高校的职前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但教育流于形式,教育过程未能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进行讲授,且授课教师多由辅导员担任,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授课经验,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欠缺。
四、对策研究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水平。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聘请经验丰富、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校外专家作为外聘专家,定期邀请专家来讲学、指导,并参与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激励教师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进修学习,深入企业挂职学习,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
(2)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育。
结合艺术类专业实践要求高的特点,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引导,鼓励学生走入社会、面对社会、适应社会;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平台,让学生逐步融入企业生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和专业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涉足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专业储备。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3)搭建专业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搭建更多的专业平台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提供专业基本功比武系列赛事,创建校企联合赛事,搭建名师工作室吸纳学生参与研究与实践;第二课堂中,在校园内举办艺术类文化活动,如“音乐+”系列活动,设计大赛、摄影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等。
2.完善职前教育,精準指导落到实处。
(1)构建职业规划全程化。
实施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全程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要动态把握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时事性的课程内容;规划课程要贯穿大学全程,分阶段性地循序渐进,有效开展;生涯规划课程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前瞻性,让艺术类大学生真正有效践行个人生涯规划。
(2)就业教育指导精准化。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精准化教育,不仅要在全过程中满足学生,更要让学生全员感受到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根据行业需求和标准培养,在实习实训中根据企业需求定位岗位实践;依托学生需求,分类指导,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积极推送相关岗位,做好辅导服务,使学生主动适应就业形势。
(3)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
当前,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要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依托,整合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艺术类专业学生灵活就业比例更高,要以项目化深入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的作用,以实际项目带动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竞赛中放飞自我。
参考文献:
[1]王瑾瑜.新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毕业生为研究对象[J].戏剧之家,2020(08):133-134.
[2]牟彪,李勇成.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综述[J].设计,2019,32(23):122-125.
[3]姚建玉.基于“0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高校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10):62+64.
[4]周芸.“95后”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认知现状及生涯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6):129-133.
[5]江玲玲.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基于全程化教育思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37-139.